关于用药两种概念的碎碎念
中文太复杂,在别的地方理解成笑话的事儿多比如,坐地上和坐地下,就一个意思。
菌业里的药,其实也是个很容易引起多种歧义的词,今天忽然有兴趣谈这个,是因为有朋友说绿色食品是不是不打药,这个理解当然非常狭隘。
整个农业生产从自然采集进步到人工种养,人为对其做的工作其实很有限,因为总共也就三件事。
第一件,保护。这个对咱们的菌物来说,就是灭菌过程以及保证目标菌种占据优势。这都是大范围的表述,从细节来说,现代农业必须有许多辅助手段,才能保证生产对象完成全过程生产,这里面说涉及到的就有很多使用化学方法的了,化学的方法被统称为用药。
第二件,促产量。这个就得用上另一些东西,但这些东西都是构成或者有利于构成农产品基本成分的东西,在菌业很不幸也被称为用药。
第三件,改品性。这个基本上人做的工作不多,还是靠生物体自己的变异,育种不过是收集并突出强化这些变异。
三件事就有两件涉及到外部物质的添加和使用。
菌物生产,这“用药”就包括了两个类型的基本概念。一个是以保护为目的的药物使用,这个药物基本上是有毒害作用的,对人体的伤害也存在。而另一类则是促产量的,这个即使不是人类的食物成分,也基本上对人类没有毒害,严格些的说法是菌物营养补充物,或者简单点叫营养素。
所以我们现在通俗讲的用药,其实包括了不构成安全隐患的营养素的使用和有安全隐患的药物两个概念。
菌物实现人工纯培养的现在,保护的目的如果不绝对化,完全可以用技术手段和设施达到。因为灭菌是物理的方法,这个没有残留,净化也是物理的的过程,直到接种完成加盖,就完成了对原料和目标菌的一个隔离。
中国菌业发展之初,条件成本难以承受,所以,很多使用药物的保护方法,例如种平菇的生料方法,既要加石灰调节到多数杂菌不能承受,还要加一些抑菌药物控制前期,这些药物应该是对目标菌抑制浓度以下使用,起到选择性伤害杂菌的作用。由于杂菌也在进步变异,产生抗药性,所以用药无抗杂的途径就逐渐淡出,另一方面,任何抗菌药,都或多或少对人体有影响,过去使用过的多菌灵和托布津都因为对人体影响而被禁用。
抗病虫害的药物,无不是作用于细胞,对人体的影响都不能说绝对无害,所以站在提高产品安全性和保护操作者安全性两个方面,少使用不使用药物是非常明确的方向。
有些药物被批准使用,是因为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致害剂量,残留时间、使用方法、对象、时机等,都确认在最终产品内的含量,正常食用量不会造成积累和伤害。
所以有些人混淆了这个问题,尤其好笑的是动不动就研究了“新药”,且不说这些所谓研究实际上就是用药观效筛选,根本上不算什么药物研究,而是使用总结,这种所谓的研究者不具备合成和制备能力,更不要说通过各种安全测试了。也就是说没有国家批文许可使用在食用菌方面的一切旨在保护食用菌生产的药物,都是违规的,也就是不能打的。不能以药物可能失效、或者成分安全为理由制贩使用违规药物。特别是拌料用药和出菇期用药!除非该原料成分属于已经证明无毒物质。
但在生产中还有一种非接触性用药,这个许可就会更加宽泛,但必须有明确的空间和时间隔离。例如黑木耳生产先用除草剂除草,然后覆盖黑色塑料薄膜,然后在薄膜上摆菌袋,这就没有问题,摆袋后喷施则是不对的。
另一种用药的保护意义,是为了让目标菌不受其他生物的侵害,这种药物可能是选择性的,也可能是非选择性但存在耐受力差异。选择的药物主要是对杂菌起作用而对目标菌不起抑制作用,耐受力差异的意思是某个浓度的药物目标菌能够承受而杂菌不能承受。但无论如何,这些选择性和耐受力差异,都不会刚好避开对人体影响,所以此类药物是要非常慎重的,尤其是菇品生产的后期,直接接触产品的用药方法,应予禁止。
并不是说不用药就提高了产品质量,而是不用药提高了食用的安全保障,所谓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都是基于安全水准的规范化产品等级。菌物生产过程,特别是前段制菌工作,有一部分用药是正常行为,但绝对不能把滥用当绝招
低毒的意思自然不是无毒,所以,如果直接接触产品,则仍然以不用为好。不得已使用药物的时候,则应该首选低毒的类型。有些药物的危害不是毒害,而是造成不良影响,如抗生素的滥用,是导致未来可能出现耐受病菌,以及人体对抗生素的排泄和分解加强,致使药物失效,所以不能说非毒害性药物就可以随便使用。
菌物生产的营养,是人为调配的,必须和重要的自不必说,其他微量的和少量的都是在配料就加入,后期消耗的补充是否具有效果,缺乏严格的研究证实,因为生产后期营养下降的同时,菌丝体的老化也同步发生,还有就是物质的吸收和透过,并非表面补充可以完成,尤其是致密的菌丝体,最需要的其实是水,但事实上连水都不容易补充,其他就更不要说了。
营养作用的物质,虽然俗话也说是药,但那是无害的。对于这类无害物质,并没有严格的禁止必要,但也不意味着可以滥用,同时也并没有使用上的必须。
目前确认对菌物生产有益的营养素并不多,有些东西虽然确认有效,但价格高,使用效果没有性价比,这种使用在安全上没有问题,但作为生产的经济活动,也是毫无意义的。国外有研究专门的营养素添加物,也同样因为性价比问题,根本得不到推广,比如日本的灰树花添加剂和真姬菇添加剂。
市售各种吹乎的营养素,基本上没有经过权威的具有公信力的对比试验和效益计算,但由于广告效应,很多人会选择使用,这不是技术选项,而是心理选项。而营养素的使用,还必须确保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营养素同时也是杂菌喜欢的东西,营养素使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制菌前期过高使用营养素更容易发生污染,而后起使用不当,则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在没有严格的对比试验和认证程序下,最好的营养素是洁净的水,这个合理使用是一定会增产的,但人们把这个叫水分管理。
就我个人来说,我的观点是反对后期用药,严控前期用药,不推荐使用营养素,前提是,原料质量一定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