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很可能要有一场菌灾

强烈警告江西菌业,大规模投资搞长根菇,很可能要给江西带来一场菌业的灾难。致所有江西菌业一本正经投资的,以及一心一意投机的,投资所谓的“黑皮鸡枞”,最好的结果是转型改行,而最坏的结果更是破产清算,顺带连累某些参与其中的官员。至于业内某些沽名钓誉的以及装神弄鬼的人士,他们反正也没皮没脸,就不必警告了,警告也没鸟用。
黑皮鸡枞虽然是李鬼,但李鬼流窜到了江西,似乎很适合水土,有点子子孙孙瓜瓞连绵的味道了。
很早就说过,这类高成本,低市场份额的菇种,是不可能做成大产业的,为了维护一个小众需求而大动干戈投资的风险,不是一般的大。曾经有一个傻乎乎的大企业“金珠满江”,已经基本上“金猪慢僵”,远不如当初那样牛皮哄哄了,老板金泓言也基本上不出现在行业活动中了。天气一回暖立即跌价的周而复始的闹剧,也就剩下江西这种闭塞的地方还会继续上演。
据说,江西目前的长根菇热潮,一方面来自某些自以为是的官员,另一方面也是缘于举国一致的所谓扶贫。
江西近几十年食用菌发展历史上,菌灾不是第一次。第一次是在上世纪90年代,大干快上搞香菇,在人才不足、技术不成熟,市场没打开的情况下,最后落得民间说:“要想富,上山去偷树(盗伐林木卖钱),要想穷,多做香菇筒”。
这一次菌灾就发生在我所在的宜春地区,主导这个灾难性决策的,是一位张姓老干部。该老干部和我父辈有些渊源,就我个人印象而言,老爷子倒是真心想搞点事情解决山区“脱贫致富”问题的。在那个年代,不懂科常识学不懂市场规律的干部很多,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基层小官员只知道迎逢拍马,没有人跟老爷子说不可行。问题出现后若干年,我有一次偶然和老爷子见面,他问起我工作的单位,居然是食用菌研究所,然后就提出当年旧事,我才有机会把那次失败的事情原委跟老爷子说。
而今,许多相关人士均已作古,但当时的事情,健在的亲历者并不少,只是,从来没有总结成为经验教训。
我并不打算在道德上谴责最新错误的决策人,但毫无疑问,这些官员其实至少是犯了一次晕,被他认为的砖家叫兽或者那些利用他的老板们,堂而皇之的忽悠了一把。老实说,江西菌业那些能够在领导后面做跟班的专家,说嗤之以鼻都是抬举他们,如果不是看在我作为江西人的这个立场上不得不提到,俺根本对这帮人不屑一顾。
江西菌业无人,才会任由牛鬼蛇神横行,始作俑者何人,是无法追究了,但很有几个菌界的名忽悠在江西活跃,是不争的事实。我曾经在某企业,看到过河南某忽悠的图像,赫然挂在墙上。
有人告诉我,某忽悠还是很有点功夫的,把他带到了行业里。我只能哭笑不得,其实心里十分清楚,说这话的也是个忽悠,因为俺既然是国内第一号的挑刺党,不可能看不穿他那点伎俩。
江西现在的做法,一种是规模化上设施,利用冬季生产,相对来说价格比较好的季节性产品,但冬季产品成本也同样高,生产者如果计算硬件折旧,其实没有什么利润。这种设施一旦到了气温回暖,立即变得没有作用。
另一种是让农民自己买菌棒,利用空闲房屋和劳动力,表面看,似乎很合理。实际上这种模式农民自己无法进入市场,需要通过收购商完成销售。所以农民的种菇的命运其实掌握在少数收购商手里。对于“黑皮鸡枞”这种类型的产品来说,收购者寥寥无几,形不成正常竞争,一旦市场行情差,收购商就压价。行情差过分了的情况下,收购商跑路的风险极大。
目前江西发展规模到底多大,没有调查,可以肯定的是宜春地区十个县市区部分在恶搞,其他也参与。而且由于技术水平落后,主要采取购置菌棒模式生产,这种情形下经过菌棒生产者和中间商两道利润盘剥,加之均是从河北、山东远程采购,基础利益基本上没有了。之外,菌棒质量也没有什么标准和保障。
江西本土具备“黑皮鸡枞”菌棒生产能力的企业,少之又少,所以讨要政府补贴就有了理由。而这种急功近利的完全套用外来技术,特别是“窝口”生产的模式,并不适合江西自然条件,风险极大。
但江西菌业的某些“上层”专业人士,不仅不能预告风险,还个个摩拳擦掌想浑水摸鱼,在根本不进行技术研究学习,对黑皮鸡枞生产状况和特点一知半解的水平下,到处挂牌,到处参与。这种参与也不是真的进入生产服务,而是提供所谓的技术支持文本,帮着投机者骗取补贴,至于期间有否猫腻,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我也没精力去反映情况,这种喝倒彩的事情也肯定不受领导欢迎,仅在网络上呼吁,有立此存照的意思,拭目以待吧,但愿我的文章能够影响部分人,哪怕只有一个人因此降低了损失,也于愿足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