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固定短语(二)
(二)
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 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 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沛公)“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 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 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以是)“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 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 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
10、不亦……乎 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 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 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 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 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样样呢?
18、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9、有……者 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 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1、能无……乎 译为“怎么……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而)况……乎 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消遣,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3、安能、何能、何得 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民笑颜!
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24、何……为(wéi)/哉、何以……为(wéi)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例①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例②: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25、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①、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
②、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26、何……之有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
①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②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用处?
27、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 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
28、诚……则…… 译为“如果……那么(就)……”,例:
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如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
②、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9、既……且…… 译为“又……又……”。
例: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贬黜我既因为用香蕙做佩带啊,又重给我加上采集芳芷的罪名。)
30、谓……曰…… 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例:孟子谓齐宣王曰。
31、无以……为 译为“用不着”。例:“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
32、以……故…… 译为“因为……所以……”
33、何所……? 译为“所……的是什么?”。
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34、安(宁)……哉/乎? 译为“怎么……呢?”“哪里……呢?”,
例①、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
例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5、独……耶(哉/乎)? 译为“怎么在……呢?”
例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②: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 乎?《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
36、何其……也! 译为“怎么那么……啊!”
37、直……耳! 译为“只不过……罢了!”,
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8、庶几……欤? 译为“或许……吧?”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39、其……其……也……? 译为“是……还是……呢?”
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0、何如哉? 译为“该是怎么样的呢?”,
例: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41、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例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例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42、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例: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43、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例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那么我就可以偿还此前受辱的欠债,即使一万次被杀戮,难道我还会后悔吗?)
例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例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44、……非……欤?(可译为“……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45、宁……耶?(可译为“哪里……呢?”),
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46、顾……哉?(可译为“难道……吗?”)
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47、.……欤(耶),……欤(耶)?(可译为是……还是……呢?)
例: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48、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
例: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百仞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