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进入下半场,学校课程建设究竟走向哪里?丨一周精读 2024-08-06 23:22:55 一所学校的核心是课程,而好的课程永远处在进化和迭代状态中。因此我们说,课程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同时也带来一个挑战,如何在永无止境的课改中始终能秉持初心,不迷失方向呢?此时,我们需要一些锚点,帮助我们把脉定向。新课改的难点和痛点作者丨张传勋来源丨蒲公英泉源教育《张传勋:高中课改的难点与痛点》普通高中新课程也不再制定考试大纲,从而杜绝了“考什么、学什么”的功利行为。但是一线的高中教育者虽然感受到这次课改的快速推进,也发现很多的困难,主要有以下三个难点与痛点。 痛难点一:多维的教育目标和被绑架的评价体系之间的矛盾 对于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来说,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评价体系。虽然国家为此制定了明确的多维目标和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但是社会是一个复杂体系,很多阻力来自校园之外。2020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南京某知名高中,因学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而导致名校升学率有所下降,结果校长被家长们不停地举报,谩骂。大众对教育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唯分数论的时候,学校的课改就很难冲破枷锁。 痛难点二:学习方式表面上的百花齐放掩盖了学习深度不够 在“怎么学”这个问题上,有多种教学方式的创新,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学习法等等,但是表面上这些学习方式的百花齐放,掩盖了实际上对认知理论基础研究的不扎实。好的学习方式不见得追逐时髦,但是一定要符合人的学习和认知规律,合乎常识,理性和科学,一定要让孩子形成受用终身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学习不需要太热闹,而需要更多时间进入深度的沉浸式学习,进入“心流状态”。 痛难点三:学习真正的内驱力没有得到重视 现实情况中,很多人没有把学习当成自己生命的觉醒,而是当做一种战胜别人的工具。同班同学不再是学习伙伴,而是竞争对手。同学们陷入囚徒困境,进入无限制军备竞赛状态,当学生们都陷入低水平的高度竞争之时,整个高中生活只剩下刷题就成为必然了,学习哪还有乐趣可言,怎么可能培养终身学习者?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生命的内在需求,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幸福,获得自我实现,这种内在驱动力才是学习的终极动力。课改下半场要关注什么?作者丨褚清源来源丨中国教师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年省思:课改没有完成时,课改下半场要关注什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说,我国教育体制“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基本建立,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这意味着课改的下半场已经开启。从20年的课改历程看,关于模式的争论经历了从力挺模式、反对模式到理性审视模式的过程。在梳理总结课改成果的同时,还要梳理存在的问题。课改的下半场要关注如下三点: 一是课改的下半场,需要重构单项改革与综合改革的关系。 课改是不断解决问题又不断衍生新问题的过程。所以,课改需要逐步从单项改革走向综合改革,尤其需要基于相对完整的顶层设计之下的系统改革,课改越来越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需要系统思维、统筹布局。缺少这样的思维,一不小心就会跑偏,就会遭遇课改的天花板。 二是课改需要秉持“纠偏思维”。 新时期,课改人需要反思意识的觉醒,要不断反思,不断纠偏,建立一种边改革边完善的自动反馈、自动修复的机制。当我们强调课堂需要建模的时候,不能以牺牲教学的艺术和自由为代价;当我们强调合作学习的时候,并不是要忽略独学;当我们强调让课堂“动”起来的时候,潜台词并没有排斥“安静的学习”;当我们强调学生“表达”的时候,并不意味着要忽略“倾听”的重要。 三是警惕实践领域的“课改功利者”。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一些教师总是热衷于技术和方法,他们常常会说:“不要告诉我为什么和重要性,直接告诉我怎么做。”实际上,正是因为部分教师理论知识的贫困让课改实践陷入了一种低水平重复的陷阱,一直在粗放和低层次徘徊。课改的下半场一定属于那些不为功利而课改的人,属于那些坚守课改立场、坚持行动研究的人,属于那些在微创新中不断改进的人。 深度课改最终走向哪里?作者丨刘月霞来源丨中国教育学会《从“课改”到“改课”的跨越》直到2020年,国家印发了近二十个相关文件来推动课程的深度改革。进一步聚焦教材建设、教学改革、考试评价改革,推动着课程改革正在往宽处走,往深处扎,往实处落。那么,课程的深度改革最终应该走向哪里?全面普通高中课程的修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里程碑,是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它是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延续和创新发展,它最大的变化是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对课程整体结构进行了调整,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重建,同时提出了高中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标准和基本要求。课堂是培育学生的主阵地,深化课程改革必须在主阵地上打攻坚战。新课标既给整个改革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明确要求,也为教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整个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要一手抓课程方案的转化落地;一手抓课程标准的转化落地,必须在课堂教学上有所突破。课程改革只有落在课堂上,才能最终惠及到学生,才能把人才培养的最终指向落到学生身上。在总结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成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和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践途径。通过“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实施,推动课堂教学关系的深度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引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等全方位的变革。 学校课程深度变革18条建议 作者丨杨四耕来源丨品质课程《杨四耕:学校课程深度变革18条建议》学校课程变革有三个层次:1.0层次。以课程门类的增减为标志,学校会开发一门一门的校本课程,并不断增减,这是“点状”水平的课程变革;2.0层次。学校会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群,围绕办学特色的“线性”课程设计与打造水平;3.0层次。学校课程发展呈鸟巢状,以多维联动、有逻辑的课程体系为标志,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以及师生发展融为一体,这是文化建构与创生层次的课程变革。中小学如何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把握3.0课程变革的要求?综合全国诸多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做法和经验提出18条建议,供广大中小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参考:1.家底清晰化:很多时候起点决定了终点运用SWOT分析、KISS分析技术检视现有的课程项目,注重思路研究,把破解影响当前学校课程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制约课程发展的重大问题贯穿于调研过程的始终,以准确合理的目标体系引导学校课程变革。2.愿景具象化:让课程哲学映照鲜活的实践课程愿景是学校课程使命的具象,是与学校教育价值观联系的、可以调动师生情感的图景。建议中小学用具象化的方式想像课程、观察课程、思考课程、分析课程、建构课程。3.经验模型化:有逻辑地推进学校课程变革一所优质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课程模式,应该建构一个基于特定课程哲学而组织化了的课程系统,将各课程有机地结合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有逻辑的“育人整体”。学校课程变革要运用系统思维把自己的经验模型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课程模式。4.特色场馆化:让办学特色“看得见”学校的特色课程场馆,既有别于社会场馆,也有别于学校功能教室;既要从学校的自身特色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要与课程对接,让学习延伸。5.主题仪式化:让校园沸腾起来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与才干,周密策划自己的校园节日,开发具有时尚、艺术、娱乐等元素的、孩子们喜欢的校园节日,将学校的主题教育课程通过一个个校园节日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让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给孩子们留下美好的回忆。6.内容整合化:还原完整世界的真实面貌课程是浓缩的世界图景。3.0的课程是富有统整感的课程,是多维连结与互动的课程。不论是学科课程的特色化拓展,还是主题课程的多学科聚焦,都应尽可能回到完整的世界图景上来,让孩子们领略“世界图景”的完整结构。7.研究专题化:以课题的方式深度聚焦课程变革扎实有效的研究是学校课程深度变革不可缺失的工具。一是课题引领,营造氛围。它要求我们以科研的态度、科研的方法对学校课程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提炼,形成研究专题,将课题研究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二是多种形式,搭建平台。如分享展示、学术论坛、同伴互助、网上交流、交流切磋、观摩研究,为教师脱颖而出创造机会。8.活动立体化:整个世界都是教室实践、沉浸、对话、互动、参与、体验是课程最活跃、最富灵性的身影,也是课程实施的最重要方法。9.互动微媒化:让每一个人“进入”课程变革互动微媒时代,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型为学校课程变革带来了生机与挑战。如何引领学校课程变革借助互动微媒资源优势,让每一个人“进入”课程变革,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议题。10.技术研修化:没有研修的变革是不可想象的中小学可以积极探索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案例研究、网上教研等研修方式,通过最经常、最深入和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课程研修,建立学区课程研修协作制度,组织学区课程经验交流活动,激活学区课程改革技术资源。11.学习载体化:不要让孩子们空着手进入学习把课程设计成学习载体。根据课程要求,设计相应的学习载体,把学习载体引入到学校课程实施之中,引领学生有条理、讲方法地开展课程学习,使课程实施有方向、有内容。12.要求标杆化:呈现你想要的理想结果“要求标杆化”就是寻找一所课程改革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剖析其课程改革各种先进指标,研究它背后的成功要素,向其对标学习,发现并解决其他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最终赶上或超越它的一个持续渐进的学习、变革和创新的过程。13.结构图谱化:改变课程的碎片化格局在横向上,重构学校课程分类,让孩子们分门别类地把握完整的世界之格局;在纵向上,强调按先后顺序,由简至繁、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保持学校课程的整体连贯。14.操作手册化:让课程变革的线索清晰起来学校课程变革应是多维主体参与的变革。如何让师生参与、家长参与,是需要一套可以清晰告知如何操作的课程资料的。15.空间学习化:提升空间与学习的互动性如何最大限度地让校园空间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物理空间释放教育能量,如何突破教室和校园围墙限制,让社区、大自然和各种场馆成为课程深度推进的生命空间,是3.0课程的美好期待。16.需求适配化:精准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如何采取合理的方式,识别、发现、回应、满足、引导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发展,是学校课程发展的关键。17.群聚焦化:围绕特色项目构建课程群课程群是一种思维,是一种工具,是一种面向碎片化课程的思维方法和操作工具。随着“核心素养”的倡导,课程改革越来越要求考虑学生素养发展的完整性,课程群构建已成为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计的一条有效途径。18.任务项目化: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事可做实践证明,以课程成果为导向,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项目化管理,使教师工作轻松、方向明确,让学校课程管理者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降低课程管理成本,提升课程开发效率。只有课程结构的改变才能带来真正的创新教育的样态作者丨沈祖芸来源丨外滩教育《专访教育研究专家沈祖芸:眼花缭乱的创新学校怎么选?关键看课程变没变》今天,世界各国已经涌现出大量的创新学校,它们成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同样,中国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小微学校、富有创新特色的民办和公立学校、以及采用“线上 线下模式”的新型学校等等。“正所谓不破不立。各式各样的创新教育探索,正试图将我们的教育,从原有的工业模式轨道上踩下刹车,转变方向,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只有形式上的创新,却没有逃脱应试教育的本质。有一些学校,尽管引入了STEAM、PBL这样的课程和教学法,活动时段搞得热热闹闹,而更多的课堂教学都已经在传统教学的轨道上,学校教育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这样的学校,除了在学习环境、课堂活动上“翻花样”,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其实并没有什么改变。那么,什么才是创新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只有课程变了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创新学校。无论什么样的创新教育样态,最关键的是,课程是否变了。当然,课程的改变,不是加几门茶艺课、STEAM课程,而是整个课程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为例。首倡全科教师包班教学来实现超学科课程融合的理念,学校对小学课程进行了彻底重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完全取消了语文、数学、外语等传统的分科教学,教师正在完成从教走向学的改变,并以主题式和任务式学习贯穿始终。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因为小学阶段,一个孩子最迫切的需要,是勘探自己内在的各种可能性。而传统单维度的分科学习、被动的知识传授,恰恰捆绑住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和动力。到了初中阶段,一个孩子的探索领域开始慢慢聚焦,擅长哪方面开始显现,这个阶段就开始按照学习领域来划分,出现一些学科群。比如,对应沟通与表达能力的语文、英语、设计、艺术学科群,包括;对应数理应用和逻辑能力的数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学科群。到了高中阶段,伴随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学生的学科偏好和人生志趣开始形成,此时单科教学及跨学科学习任务的组合就非常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这样一种课程体系的重构,正是依据一个孩子的认知和成长规律。唯有课程真正发生了变革与重构,才是教育理念上的彻底颠覆。“学校是走向社会之前的'社会’,因此,学校课程必须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试错、失败与成功的经验,这样他们才能从容走向社会,去解决真实世界里的问题。”责编 | 沧月 赞 (0) 相关推荐 【峰会实录】黄远:发挥教研专业支撑作用 推动课堂教学深度变革 [敲黑板·划重点] "品质课堂"是一种目标引领,是一种价值取向,更是一种境界追求.东莞将以推进"品质课堂"工程为统领,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 ... 刘月霞:推动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是基本方向 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33次学术年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发表关于深度学习的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 刘月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 为全面深化课 ... 学校课程建设要走向实处、深处和高处 学校课程建设在一路缤纷之后走入了"深水区",开始面临一些难题,如碎片化.临时生成.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契合度不高等.探索中我们发现,学校课程建设要走出"深水区", ... 走进新课程,体会新课改 王世民 --对化学新课改的浅显认识 长期以来,我们就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教师安排实验,全班学生依葫芦画瓢,教师没有给学生 ... 【考改实践】新高考视野下的学校课程改革及选课走班教学 新高考视野下的学校课程改革及选课走班教学 文章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术交流.尊重原创,如果侵权,联系立删.原作者:武汉外国语学校 全国新课改省区8校联考试题 详细解析 详细解析 END 差异教育观照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之二 专题文献摘录38) 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将课程的三个要素(内容.过程.成果)紧密联系起来. 1.内容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差异化的方法包括: (1)对有需要的部分学生进行巧妙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某些新观点 ... 差异教育观照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之一 专题文献摘录37) 异教育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课程目标就是要到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体性和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其课程观包含如下三种含义: (1)差异教育的课 ... 肖永斌:新课改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发<比较教育研究> 21年4月刊 新课改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推荐人:胡阳新 湖北省利川市沙溪乡建设小学 肖永斌 邮编:445425 摘要:德与法 ... 沈世圆: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 发<中小学教育>21年3月刊 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胡阳新 湖北省鹤峰县铁炉乡民族中心学校 沈世圆 邮编:445802 摘要:数学解题能力是初中生在初 ... 备课技能三: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如何备课 备课是将教师已有的素质变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外化",是教师对教材进行钻研和处理的一次重新"编码"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已隐含着教师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