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风捉影——从神话里寻找天球的印迹
一、观天传统的推动力
1、 观星传统——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2、 授时传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而有天文历法,进而授时指导农事、维持国家统治、生活方式顺应天道
3、 占星传统——天垂象,见吉凶,星占术,天人感应,用于维护政治正统
二、口传、图符、文字之演变
我们的文化源流之变里,有语音流传,也就是口传历史,流传时不断吸收新的信息,诸如传颂啊,歌谣啊;也有图形符号流传,诸如结绳、书锲、卦、刻图,这已经带着取象思维在这里;文字是结合了语音和图形符号的综合体系,代表了华夏文化的初步成熟。我们可以讲,神话传说,是结合了口传历史和图符的承载,经历了漫长的流传,最后化为文字的。我们后世再探索神话传说,又要从文字出发而去探源。
三、九大神话寻找天球的源头
神话1
盘古开天
盘古开天,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这是人在认识上区分了天地人,立天地人三极。立杆测影,一画开天。这是古天文探索上的一个重要历程。
神话2
伏羲演易与女娲造人
《太平御览 · 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搏,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於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天文内涵臆测:我们一直把伏羲和女娲并言,那么是否可以想象伏羲做了天文化人文的工作,女娲做了人文化民俗的工作?黄土人与引绳人之别,亦是后世之君子小人之分?
神话3
女娲补天
《淮南子》: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天文内涵臆测: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之说,是不是上古华夏人认识到五星与自然灾害有关呢?从而观测五个星之行以应对灾害呢?
神话4
十日神话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泔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南经》
黑齿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局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海外东经》
十日轮流值班,照耀大地后,回到汤谷洗澡休息。我们现在知道只有一个太阳。
疑问:
那是否就说明十天干并没有实际的天文意义呢?也有研究说十天干起源于十月历,当代主要持此论而做深入研究的是陈久金老师,彝族在使用十月历。那十月历在主场并不通行了,也就缺失了其天文对应的根基了,在秦汉以后的天文概念体系里,就没有天文意义了吗?
那么十天干的本意是不是就是数字序列呢?如果从这个数学角度讲,十天干是永恒性的、是数学性、纯理论性,而这显然不符合我们古典的序列表达,应天地万物之象的表达方式。
那么将这个序列与种子在大地的生长收藏这个循环呢?从十天干的文字释义(大红分享过)中看到了这种可能性。
那么又回到源初,其形成干支历法的天文依据到底是什么?
神话5
后羿射日
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坠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天问王逸注》
疑问:这个转变,是不是大一统思想的萌芽呢?从世界各个古老国家宗教的发展来看,有着从多神到一神教的转化,就如同这个十日到一日的转化。亦或是先人认识到了其实只有一个太阳,于是用这样一种说法扭转了过往的认识。后羿射日神话里,是不是潜藏了太阳历的成熟呢?
神话6
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
天文内涵臆测:追日,是对太阳落下处的探索,也是为族群生存探索更大的空间。
疑问:追随太阳的踪迹,也就是日影,如果固定点观测,太阳大概有六个时辰;如果追随太阳,假设其速度跟得上,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落下,那么是否这也包含着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这样一种认知呢?是不是夸父随身带着圭表呢?抑或是其自身就是表呢?
神话7
常羲浴月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疑问:十二地支的起源是不是可以在这里寻找到一些线索呢?
神话8
嫦娥奔月
秦代王家台秦简《归藏》,于1993年3月在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其中的《归妹》卦辞为:昔者恒我(姮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
天文内涵臆测:嫦娥故事一般是和后羿的故事合起来观,如同伏羲和女娲合起来观一样,一阴一阳之道。这是不是从太阳历与太阴历的变迁与融合的一个历史过程呢,反应的是民众的心态?这里是不是隐含了阴阳合历在形成过程中的曲折呢?
神话9
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内涵臆测:地理认识的突围,东海阻挡了我们对大地的认知,海的尽头到底是什么?精卫填海是不是先民对东海的尽头认知的渴望,对太阳升起地的探索的渴望。
华夏民族一直致力于对天、地、人三极的探索和认识。我们的神话故事中,就带着这样一种认识上的突围。
如上列举九个神话,多为臆测,这里却也展示一种现象。华夏大地,北方极寒,阻挡了族群生存向北的拓展;东方有大海的阻隔;南方先有毒瘴气的阻隔,进而是大海的阻隔;西南高山,西面、西北沙漠。华夏人对地球的认知,有地理的局限,突破点在玄想、天文观测、海洋探索、登山探索、戈壁探索、雪域高原探索。这个探索最终的突破就在这个天球,从局限到超越,“坐井观天”,把整个天球给构建出来了,进而形成精良的天文历法,真是在朴素中蕴含着一种神奇。
推荐看的书目:郑文光《天文学源流》、何新《诸神起源》、《西游记》开篇、陈久金《天干十日考》、《山海经》。
神话的形成年代序列问题,参考年代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这里只是初步提出一些想法和疑问,还待后续考证,大家有好的想法也欢迎在群里提出来,也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