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老去的记忆-泊池

133

您追逐梦想的纯文学平台

说到泊池这个名字,人们似乎都觉得很陌生,感觉是个舶来品,或者是来自远古的东西。其实,泊池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是它滋润着远古的大地,滋润着我们的先祖,让华夏民族一代代繁衍生息,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晋南,在晋西北的黄土高原上,但凡是稍有点历史的村落,除了戏台和庙宇之外,泊池大约就像是一个村的灵魂和眼睛,是必不可少的建筑物和“景观带”。

泊池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投入最省、效果最好、利用率最高的水利工程、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

泊池建在哪里是很有讲究的,因为这个事关系着一个村子的“龙脉”、“人脉”和人气,关系着一个村子的更迭兴衰和文明富裕程度。

泊池一般都建在村子的中央,或者离村不远的村边上。如此设计,除了方便居民取用水,平衡寒暑,降尘防燥,增加空气湿度,美化居住环境以外,还有“风水学”方面的考虑。中国自古至今,人们一直认为“水”为财,因此聚水就相当于聚财!大的村子人多,居住分散,用水量大,一个泊池不够用,村里就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方位,建起多个泊池,确保居民用水。有的地方出于用水安全和卫生的考虑,还会对泊池的用途进行分工,让它们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

有人说,泊池不就是个蓄水池吗?不错,泊池有蓄水的功能,这一点和蓄水池是一样的。但是,它比一般的蓄水池更大,蓄水更多,某种程度上说,泊池更像是一个高原人工湖泊。它的拦洪蓄水,减少泥沙下泄,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气候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泊池尤其是黄土高原和干旱缺水地区的重要构筑物,是人们长期应对干旱缺水条件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和本能之举,有一举多得,事半功倍之效。一般意义上的泊池,就是就地挖一个大坑来储水。过去,生产力低下,没有现在的机械设备,人工条件下挖一个泊池那是相当费力的,有的要通过全村人积累年之功,才能挖好一个泊池。为了减少动土方量,减轻劳动强度,尽快见到成效,人们就会把泊池建在稍微低洼的地方,把挖出的土石一担担挑出来,堆积在泊池周围,确保一定范围内多余的雨水能够流得进、蓄得住、不流失。泊池附近既要地势相对平缓,确保地面径流不能过大把大量泥沙带进泊池,又要有一个相对的落差,确保区域范围内多余的雨水能够顺利流入泊池。

挖好的泊池还要进行防渗漏处理,这个过程叫做钉泊池。钉泊池的工程措施和建筑材料都很特别,绝对的就地取材,绿色环保,成本低廉。这种材料就是胶泥,把胶泥粉碎和成泥糊,反复搅拌,充分浸泡,待自然收水后再用木棍反复敲打,称为排泥,以增加胶泥的粘结性和致密性。接下来就是钉泊池了。在挖好的泊池底子和周壁均匀打孔,孔径15-20厘米,深约50厘米,然后把团成柱状的胶泥“钉”放进去,在各个孔洞之间的空地上铺上大约10厘米厚的胶泥片,再用木板使劲敲打,让胶泥片、胶泥“钉”和泊池壁充分融合,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防漏层。钉好的泊池必须进行养护或尽快蓄水,不能过干,不然胶泥层就会开裂打卷,致使钉泊池的艰辛劳动前功尽弃,成为一个报废工程。这种防渗漏方法,虽然达不到真正的防渗漏效果,有相当的水量还是渗漏了,但恰恰是这种渗漏改变了多余雨水的流向,有效降低了雨水对地表土壤的侵蚀模数,增加了附近土壤的含水量,形成了一个相对湿润的小气候,这一点和现代所谓“海绵城市”的理念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泊池的造型很特别,也很简洁,但的确是非常完美的一种设计。它的设计借鉴了平底大铁锅的原理,开口面基本上都是圆形或者椭圆形,立面全部变成了缓坡,从而使整个工程互为支撑,互为依存,有效解决了渗漏、滑坡、塌方和泥沙淤积等等难题。

泊池在农村就相当于一个公园,或者说它就是中国公园的雏形。建起一个泊池,就建好了一个生态系统。泊池周围通常都是柳絮飘飘,树木森森。泊池借助柳树的根须来固土保水,柳树则凭借自己喜阴耐湿的本领扎根池底,称霸池岸,长成一棵棵大柳树,长成了历史,长成了“村罡”,长出了一道屏障,一道风景。袅袅娜娜的柳树外围,必然是枝干挺拔的白杨树,他们就像是伟岸的大丈夫,像固守疆域的哨兵,时刻守护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当然,还有大槐树,还有皂角树,它们一个个都有着灵性,有着神奇,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春天来了,清浅的泊池解冻了。牧人们赶着牛羊来到泊池边上饮水,农民们则在泊池里担水点种,或为新栽的树苗浇点水,或为起身的韭菜施点肥。他们把一年丰收的希望寄托于泊池。不久的傍晚,泊池里传来了清脆的蛙声。这种水生生物依赖着泊池居然成为高原的主人。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黑压压的一片精灵。附近的鸭子、大白鹅在泊池里悠闲地戏水觅食,一些刚刚探出头来的肥美的水草和水生生物,就成了它们口中的美餐。

烈日炎炎,暑气逼人,而泊池边上,大树底下却是另外一个世界。男人们抽着烟,打着牌,聊着天,在这里歇晌;女人们一刻也不肯消停,吃罢了饭,收拾了碗筷,就会端起盆子,来到泊池边上洗洗刷刷,把一家人换洗的衣服洗到发白;孩子们则是最会消暑降温的一群人,他们扒光了衣服,跳进齐颈深的泊池里,或潜在水底,或浮在水面,或上下翻腾,或打闹嬉戏,把一池清水搅动起来,直到浑浊不堪,任凭洗衣娘们怎样喝止都无济于事。他们甚至把池底的黑泥涂抹一身,只露出一副白牙和两只眼睛,故意做出吓人的样子,惹得大人们忍俊不禁,笑骂声吵闹声在泊池里荡漾成一圈圈的涟漪。

秋季里是雨水最为丰沛的季节,秋雨绵绵中,泊池里的水会不断得到补充,充盈的池水那是农民们满满的期盼。

冬季的泊池相对要萧条不少,富水的年景,池面会结上厚厚的冰,玩闹的孩子会在大人的帮助下,动手做成一辆简陋的滑冰车,然后邀约三五好友一起到泊池里去滑冰。大人们则会在冰面靠边的地方凿一个窟窿,把冰层下面的水一桶一桶的提上来,然后把飘着冰渣的水挑回家里去,稍微加热一点供牲畜饮用。要是水浅,没有多少库存了,水就会完全结冰,若是急等用水也就只好敲冰化水了。这样的光景挨不到春天,泊池里就会出现底朝天的现象,称为亮底,没有水农事活动就会受到影响。漫长的冬旱连着春旱,村子里闹起了水荒,人们不得不赶着牲口,挑起水桶,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水,人畜合力把水弄到家里来。缺水的日子实在难熬,腾空的库容虚怀若谷。人们天天盼着雨季能够提前到来,好让干涸的泊池重新蓄满雨水,蓄满一年的财富和希望。

泊池的开放性、季节性特点,决定了它只能用于农业生产,无法作为饮用水源来使用,饮用水则是由泊池的”姊妹”工程-旱井来实现的。旱井与泊池里的水同样是收集起来的雨水,但旱井的封闭性、窖藏性更好,低温和真空条件下长时间存放在旱井里的水会自然发酵、澄清、灭菌而不会变质,基本符合饮用水标准。旱井与泊池,同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样担负着人类繁衍与生息,担负着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历史重任。

现代技术条件下,建设泊池、湖泊或人工湿地,建设高原之“肺”,宜居之地已经可谓易如反掌,手到擒来,水到“池”成。但是它们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也没有正比例关系,倒是呈现了一种进与退的关系。

这些年来,人们更加注重饮用水安全,水源地选择更加科学合理,多数都选用地下水、小溪水或山泉水,并且建起了泵站和水库,铺设了地下管网,实现了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人畜饮水的闭路循环,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泊池和旱井似乎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人们即将消失的记忆。但是,泊池和旱井这样的建筑形式,在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至今没有一种工程可以取代,可以超越。

泊池,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记,一种文化的符号,不应该湮灭在浮躁的文明之中,而应该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载体,农业文明的象征,在理性中回归自然,在自然界无限放大,为全世界治理水土流失提供一种借鉴,提供一个“中国方案”。

作者简介:

韩殿臻,男,1961年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人,临汾市作协会员,乡宁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工作之余坚持创作,1984年开始在《临汾日报》发表散文《外婆的竹拐杖》,三十余年间,累有《命运的弃儿生活的强者》、《医者仁心》、《碾塔唢呐---一个不朽的传奇》、《闫勇和他的动物棋》、《赌害》(《“苦菜花”》)、《黑户》等三百余件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人物通讯等作品散见于国家和省市县级报刊和各类公众平台。先后参与编辑了乡宁电视台《乡宁新闻》、十九集电视文艺系列专题片《黄河魂》、《智慧乡宁》、《乡宁县办理红白事宜操作宣传手册》等。2017年在《散文福地》发表《大漠有片怪树林》。

微刊编辑部

主编:

张宝树

执行主编:

疏勒河的红柳  毅  然

责任编辑:

晓轩   兰子

《散文福地》征稿征订启事

在《东方散文》杂志社的大力支持下《散文福地》创刊已六周年了。

这是广大中老年文学爱好者的喜事和福音。

我们创办《散文福地》,乃全国首家中老年散文期刊,是出于这样一个高尚的宗旨:“积极引导,认真组织有创作能力的中老年散文爱好者关注社会,深入生活,发现和捕捉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多创作讴歌真善美的作品,在丰富个人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同时,歌颂人间真情,弘扬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和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我们愿做广大中老年散文作者的真诚朋友,为广大中老年朋友提供一个以文会友、倾吐心声、抒发情感、快乐人生的幸福家园和精神高地。

我们开设了以下栏目:“神州博览”“岁月如歌”“乡梦悠悠”“人伦亲情”“世相百态”“思絮心语”“咏物感怀”“养生悟道”“读写心得”“精品赏读”“企业之友”“科技之花”“老人之星”“青春风采”“出版信息”等。

欢迎本市及全国各地的散文作家和广大散文爱好者踊跃投稿。来稿请发电子稿。刊物优先发表题材新颖、内容充实、语言生动、富有真情实感的一两千字的精短散文。来稿请注明作者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通讯方式。杂志编辑部电子邮箱swfd2010@126.com,微刊编辑部电子邮箱732241689@qq.com。投稿及应聘创作员事宜请联络马文华先生(手机:13821236584)。

《散文福地》国际刊号,大16开本,72页。全年四期,按季度出刊,每期定价12元,本市或外地需要邮寄的读者全年56元(含平信邮资一期一册2元)。欢迎订阅。征订请邮局汇款。

征订邮局汇款。地址:天津市南开区阳光100东园  邮编300381   收款人:郭芳 征订事宜请联系郭芳女士  手机:13820619572

------------------------------------

微信ID:sanwenfudi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0)

相关推荐

  • 长条井——兖州水利建设上的伟大创举

    观兖州 知天下 长条井 --兖州水利建设上的伟大创举 许震江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说:"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井."与"井"字相关的词条不少,可却 ...

  • 【衍水散文】第162期:多年前的一颗星

    多年前的一颗星 文|张丽君 知交一词很温性,我内心倾向于这样的解释:是彼此恩德相结,彼此感情所致而交往密切者. 一个知字道出了彼此之间那份弥足珍贵的懂得爱惜,甚至可以称作爱.知交者,与性别无关,与年龄 ...

  • 散文||水 殇

    水   殇 李先锋||河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代的著名思想家老子,把水的博爱胸襟和超然.洒脱地概括得淋漓尽致.水又是生命之源,世间万物都离不开她的滋润.历代文人墨客 ...

  • 墙上应该抹一层胶泥才好

    墙上应该抹一层胶泥才好

  • 过去农民不会勘探,村里打井怎么找水源?平原和山区是有区别的

    八零后之前的农民,对于大旱井一定并不陌生,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记忆. 那时候的农村,基本上都有一口或者两口大旱井.这些旱井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井口特别大,而且不用井管,直接就是用大蓝砖一层一层匝下去.这 ...

  • 散文|老去的村庄

    □   杨辉峰 关于"村庄",度娘里有这样的解释:村庄是人类聚落地,因为人们主要以农业为主,这里又叫做农村.我是农村出身,是农村民的儿子,更加推崇这样的释义.随着改革的大潮和城镇化 ...

  • 文学•散文|老院、记忆和历史——读肖复兴《我们的老院》

    老院.记忆和历史 --读肖复兴<我们的老院> 相对于小说.诗歌.戏剧等而言,散文在庞大的文学家族中可以被称为基础性的文类,这与它的文类特性有着莫大关系: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发真情 ...

  • ​靳龙:老去的记忆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好像已经 ...

  • 儿时的故乡,老去的记忆

    回故乡,是为了寻找童年的记忆和老去的岁月. 定格在儿时的故乡,环境优美,人际祥和.全村十多户人家,百多名人口.你帮我顾,躬亲和睦,生机盎然.让我魂牵梦绕,无限向往与陶醉. 我的祖屋,座落在圆椅型的小山 ...

  • 罗素散文《如何平静老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如何走过短暂一生

    罗素散文《如何平静老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如何走过短暂一生

  • 散文:老去的路上,愿你笑颜如花,保持最美芳华

    原创子墨文学2021-05-10 19:45:20 作者:子墨 林清玄说:" 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 人生老去,老的是年龄,不老的是心态.老去,不是追忆过去,老去,不是期许 ...

  • 保定这13条老胡同,背后都是动人故事!老保定人无法抹去的记忆

    在保定几乎每一条胡同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些胡同仿佛在诉说着保定的历史风情.保定胡同之名丰富多彩,既质朴又形象,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胡同渐渐被人们淡忘,甚至早已无处寻 ...

  • 散文:生命不惧老去,人生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

    原创子墨文学2021-05-24 20:51:40 作者:子墨 很喜欢的一句话:岁月带走了纯真,时光苍老了容颜,阅历成熟了心智,沉淀下来的是一份淡泊的心境. 人到中年,也看懂了很多世事,更是明白了岁月 ...

  • 【散文】黎孝民/触摸古镇老去的繁华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黎孝民 2019年5月20日,一夜的暴风骤雨携裹着雷鸣闪电,肆无忌惮地横扫着大地上的一切.清晨,天空依然被淡雾烟雨轻笼着.我随同文学岳家军十余位作家,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