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秘史》其实没有瞎编,里面关于皇太极...

《孝庄秘史》其实没有瞎编,里面关于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与豪格相互争夺皇位,最后双方妥协便宜了六岁的福临的情节,一直被人质疑,但在朝鲜人质的秘密报告中得到了证实。

1643年8月9日,皇太极因病去世。皇太极的病亡比较突然,未留下遗嘱指定明确的继承人。当时最有竞争力的是多尔衮与豪格,多尔衮那些年功劳卓著,有两白旗支持;豪格功劳也不小,是皇太极的大儿子,有两黄旗支持。双方各不想让,由于两黄旗只是忠于皇太极,要求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做皇帝他们都能接受,最终大家妥协一下,有六岁的福临当皇帝,多尔衮做辅政王,于是这事就定了。

《孝庄秘史》里基本就是按照这个版本演的,虽然有戏说成分,但大体是符合历史的。但由于这一段历史真相在《清史稿》《清实录》里面都没有记载,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是瞎编,不可信。

但是,当时有一位朝鲜人质写的秘密报告留下了这次推举会议的记载。这位人质是朝鲜国王的世子,此时朝鲜已经是清朝的附庸。他在滞留沈阳期间,颇受大清王公贝勒们的礼遇,交友十分广泛,了解许多大清朝高层的秘密,并不定期地撰写“秘密状启”报告给本国政府。其作用类似我们今天密级很高的内参、情况简报或间谍收集的情报。他曾经参加了皇太极的丧礼。(《清世祖实录》卷一,崇德八年八月庚午),这件事便保留在此人留下的《沈馆录》一书卷六“沈阳状启”记载中,应该具有很高的真实度。

书中是如何描述此事呢?

1643年八月十四日,皇太极死后五天,在大清帝国后继皇帝的推举会议在今日沈阳故宫的崇政殿举行,诸王大臣们列坐于大殿的东西两门房。会议一开始,两黄旗八大臣中的索尼与鳌拜便首先提出:应立皇子继位。多尔衮厉声叱责他们没有资格先说话,勒令他们退出会场。

随后,英王阿济格与豫王多铎提议多尔衮继位,多尔衮沉吟不语,未置可否。多铎即声称:“你若不愿意,就立我为帝。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遗诏里的。” 多尔衮迅即反驳道:“太祖遗诏里也提到了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不止是你一个人。”这种情形表明,努尔哈赤死前,至少在口头上确曾有过遗诏。多尔衮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在反驳多铎的同时,顺便把豪格也排除出了候选人之列。

于是,多铎提议:“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长,当立礼亲王代善。” 代善表示:“睿亲王多尔衮如果同意继位,当然是国家之福;既然他不愿意,就应该立皇子。豪格是皇长子,应该立他。”代善一句话堵死了多尔衮的路。

豪格说:“我福小德薄,不配担当大任。”然后,豪格离开了会场。

这时,两黄旗拥戴皇子的大臣们佩剑上前,说:“我们这些人食于帝,衣于帝,皇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儿子,我们宁愿跟随皇帝于地下。” 见此情形,代善说:“我是皇帝的大哥,我老啦,皇帝在时,我都不参与国家大事,现在哪里还能过问这么大的事?”随即起身离开了会场。

阿济格见多尔衮已经继位无望,也跟在代善后面走掉了。 留在会场中的多铎不再讲话,一直在观望中的济尔哈朗更是一言不发。

多尔衮则当机立断地表态说:“你们说得有道理,我赞成由皇子继位,现在,豪格既然没有这个意思,就应该立皇九子福临为帝。他年纪小,由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等他成年之后,我们即行归政。”

最终,多尔衮的这个提议,显然满足了多数人的意愿,立即获得通过。大家按照惯例共同盟誓,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效忠皇帝,绝无异心云云。

这一段过程,与一般的历史故事以及《孝庄秘史》里演绎的基本符合,当然在细节上会有一些不同。例如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多尔衮主动提出来的,例如多铎讲到的努尔哈赤的遗诏问题,但总归而言瑕不掩瑜,在这一情节上电视剧与历史本身还是对的上的。

参考资料: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大清是如何取得天下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