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敏感期
今天有几个同学私信问我儿童敏感期的课程,我一起和大家说说。
这几年,“儿童敏感期”这个词很热,它是由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女士提出的。
可到底什么是敏感期呢?
心理学者们常讲这个通俗的例子:
蝴蝶的幼虫刚破卵时,不能吃老叶子,但它们都能无师自通地爬到树枝最顶端,找到嫩叶吃。
就是因为幼虫对光有强烈的感觉,是靠着光的吸引才找到嫩叶。
而一旦幼虫稍微长大,能吃其他东西时,这种对光的敏感就消失了,只能寻找其他方式觅食。
所谓儿童敏感期,其实指的是孩子成长中不断出现的一系列本能感觉。
这种感觉让孩子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具有强烈的探索热情和超强的吸纳能力。
还有一个名词,感统失调,这是因为错失孩子敏感期导致的后果
但是,蒙台梭利认为0-6岁孩子最重要的敏感期没有那么多,主要有5个。
抓住这5个敏感期,并给予适当的满足和理解,对孩子的能力发展意义非凡。
每一个敏感期只会持续一段时间,一旦消失,不会再来。
过了那个敏感期的孩子,就会对外界的刺激麻木,再也无法靠感觉获得能力,而只能通过思考和实践。
01语言敏感期
0-6岁
这是一个年龄跨度最长的敏感期,也是智力发展最重要的表现。
孩子出生后,就像一块吸收语言的小海绵,会认真地注视着大人说话的嘴形,偶尔会发出几声咿咿呀呀。
然后突然有天“火山爆发”,蹦出一串高难度语言,让大人惊喜无比。
看《爸爸去哪儿》,吴尊的儿子、女儿,陈小春儿子Jasper,小小年纪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且能和普通话、粤语无缝切换,让很多被四六级英语折磨过的网友们惊呼,“真厉害,我们咋还不如一个小孩!”
是啊,学语言,大人就是不如小孩快!
尤其在语言敏感期内,如果家庭是多语言环境,孩子不但不会混淆,还会学得张嘴就来。
但是,在1-2岁孩子语言爆发的关键期,家长需要拿出更多耐心和智慧来。
比如,闺蜜家1岁半的儿子,正在学话,交流基本靠猜,如果大人猜不对,儿子就会大发脾气,甚至会打人。很正常。
父母的不理解会让孩子的行动受限,也会感到孤立无助,很多行为问题也相应产生了。
语言敏感期,家长这样做就对了: 1. 多跟孩子说话,多讲故事,多给语言刺激和鼓励,累积自然会有质变。
2. 避免总是简单地重复孩子的话,要扩充他们说句子的能力。
3. 对说话晚的孩子不要过度讨论、嫌弃,否则只会加重孩子负担。
02 秩序敏感期
1-4岁
朋友说他2岁多的儿子特别任性。
喝水的杯子,必须按照“爸爸的,妈妈的,宝宝的”顺序排列,如果谁不小心换了位置,他就会生气地一次次调整过来;
妈妈下班回家,必须由他亲自开门,如果其他人不小心代劳了,就会哭着让妈妈重进一次;
搭积木,如果不小心被碰倒了,就会大哭不止,拒绝重搭,并歇斯底里地喊“只要那一个”!
有次他实在受不了了,粗暴地踢散了儿子摆好的玩具,儿子像一头小牛犊撞过来,哭了半夜,第二天就发烧了。
“惹不起,惹不起”,朋友说他每天过得战战兢兢,简直“伴君如伴虎”。
孩子这些偏执的行为,其实就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认为和谐的、有秩序的东西会带来愉悦和舒服感,而一旦秩序和规律被打破,就会让他们感到焦虑、恐惧、不安,甚至大发脾气。
秩序感就像空气,没有就痛苦不堪!
秩序敏感期,家长这样做就对了:1.不要跟孩子“死磕”,不要过多指责,尽量配合。
2.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关注,学会必要的安抚技巧。
3.抓住这个时期,培养收拾玩具等生活好习惯。因为孩子需要从环境的秩序感中建立起内在的秩序,从而构建各种智能。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这种特殊需要,逼迫孩子接受无秩序性,不仅会成为他们心理发展的障碍,也会成为人格异常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