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城市化亲历者:洪山区逐渐缩小,实力却越来越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洪山区在武汉市城市化进程中,建置区划不断变化。
1、早期调整,成为武汉唯一郊区
1949年11月,武汉市在江南地区设3个郊区,即洪山区、武泰区和挹江区。
1958年8月,武汉市将市郊各小郊区撤销,成立了武汉市郊区,区机关驻地在汉口万松园路2号,1959年2月又迁至武昌街道口珞喻路6号。
1976年1月武汉市行政区划进行部分调整,将汉桥区撤销并入洪山区,此时,洪山区成为环绕武汉市的大郊区。
2、失去江北,升格城区,东南扩张
1985年1月,武汉市为适应大城市改革开放的需要,推行以城带郊的中心城区管理体制。因此将洪山区管辖的江北的5乡(江堤、长丰、永丰、后湖、谌家矶)、3街(琴断口、岱山、唐家墩)分别划归硚口区、汉阳区和江岸区。
1986年7月,武汉市进行区划调整,将原由武昌区管辖的关山街、狮子山街、葛化街以及珞珈山街的大部分组建成的珞南街,划归洪山区管辖。
1987年1月,原属鄂州市的左岭镇划归洪山区。至此,洪山区辖天兴、和平、建设、洪山、青菱、九峰等6个乡,花山、左岭2个镇以及关山、狮子山、珞南、张家湾、葛化、红旗等6个街道办事处。
1993年7月左岭镇同葛化街合署办公;1994年青菱乡同张家湾街合署办公。
3、开启扩管之路,插花地调整
2006年撤销和平乡与洪山乡,设立和平街办事处与洪山街办事处。2006年九峰乡北片的滨湖村、建强村、古架村、渔场移交武汉东湖风景区托管。2008年九峰乡及其九峰村等十村一委整体移交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托管。
2009年5月,武汉市为解决武昌、青山、洪山区“插花地”的问题,对三个区的部分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洪山、武昌两区的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为:将洪山区管辖的姚家岭、向阳、余家湖、风光、三角路等5个村及城南社区的全部区域调整到武昌区管辖;将位于武昌区界线范围内的烽火、东亭、团结、徐东、柴林头、余家头等6个村及南湖、徐东、和平等3个社区的部分区域调整到武昌区管辖;将武昌区管辖的新世纪、华电、省电、纺机、铁机、风光苑等6个社区的全部区域调整到洪山区管辖;将位于洪山区界线范围内的理工水运、岳家嘴、列电、石牌岭等4个社区的部分区域调整到洪山区管辖。洪山、青山两区的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为:将洪山区管辖的东兴洲、芦嘴、火官、五一、红胜、星火、同兴、群力、努力、胜强、武东、贾岭、五星等13个村和光明、武东2个社区的全部区域调整到青山区管辖;将位于青山区界线范围内的柴林头、余家头、大洲、厂前等4个村的部分区域调整到青山区管辖;将青山区管辖的自建社区调整到洪山区管辖。洪山区经过与武昌、青山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后,面积由509平方千米调整到480.2平方千米(该面积含2006、2008年被托管区),减少约28.8平方千米。2009年12月,红旗街南迁至梨园地区,更名为梨园街。
4、东北划化工、东南划高新
2010年6月28日,洪山区左岭镇及所属16个村(金王、吕墩、左岭、花园、上街、程墩、彭李、卸甲、大罗、泉井、周庄、朝阳、快岭、园林、黄陂岭、甲铺岭)4个社区(左岭、祥龙、白浒、葛化),花山镇及所属13个村(白浒、清丰、东港、沿江、山湖、红光、红军、土桥、联合、花山、春和、红焰、白羊山),1个社区(花山社区),赛山村飞地、严东湖渔场、花山渔场,整体移交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托管。托管面积为89.26平方千米,托管人员计22254户65996人。花山镇6村1场1苗圃1湖(即化工区规划控制范围内的联丰村、赛山村、吴桥村、吴桥渔场、花山苗圃和化工区防护带范围内的后山村、何董村、清潭村、竹子湖),整体交由化工区托管。托管面积为17.19平方千米,托管人员计2236户7332人。
2010年8月13日,洪山区建设乡及所属群利、群联、向家尾、黎明、四新、高潮、崇阳、前锋、新集、建洲、新村、建设、工业港、胡教14个行政村和建设社区、建设乡林场及建设乡渔场整体移交化工区托管,托管面积约46.9平方千米,人员计9113户2.41万人。
2010年11月,继左岭、花山、建设乡分别移交东湖高新区、化工区托管后,洪山区对区内部分区域行政区划又进行了调整,调整设立卓刀泉和青菱两个街道办事处。一是将左岭镇托管后仍保留在洪山区的葛化街道办事处建置调整至卓刀泉区域,更名为卓刀泉街道办事处。二是撤销青菱乡人民政府,在原青菱乡(张家湾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内调整设立青菱和张家湾两个街道办事处。
截至2011年4月,洪山区辖珞南、关山、狮子山、梨园、和平、洪山、张家湾、青菱、卓刀泉、天兴乡9个街道和1个乡。调整后的面积约为221.6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