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艺平台】李方明【全球艺术家编码1829】作品鉴赏【1997】(2021年01月30日)

【中艺平台】李方明【全球艺术家编码1829】作品雅赏(2021年01月20日)

更多有关李方明作品雅赏结缘,请关注公众号“中艺平台”,发送“李方明”或“1829”

宛少军:文心澄境——读李方明的油画风景画(2021年01月30日)

宛少军先生

艺术是一个艺术家内在思想情感可见的外化,是其生命历程的最好见证。随着个体生命历程的变动,作为承载其情感表现的艺术自然也会发生变化。这在一个艺术家的成长经历中,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个现象。甚至更多的艺术家还要主动追求艺术上的拓展与深化,以展现对自己生命价值的不断超越。李方明正是这样的一位艺术家。他一直以人物肖像和静物,以及古典写实语言见长而闻于画界。近些年来,李方明忽然在风景画中,拓展出一片可喜的艺术空间,创作出一批好作品,引人兴味,令人欣喜!

风景画作为抒情表意的理想体裁一直受到中国油画家们的青睐。新世纪之后的十多年来,风景画在画界更是兴盛起来,掀起了一波波不小的写生与创作的热潮。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由,就是中国传统深厚的山水画,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艺术语言,都对中国油画家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把油画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结合融通起来,力图开辟和创造出新的艺术之境,是不少中国油画家们报以炽热理想的美好心愿。无论风景还是山水,在中国画家的心目中,都是以自然为观照,视自然为友邻,追求天人合一、和谐相与、物我两忘的境界,典型地体现着中国的人文精神与文人气息。从这一点来说,李方明向风景画拓展,是其生命感悟自然流变的结果。

生活中的李方明,温文尔雅,书卷气十足,周身散发出一种显见的文人气息。多年生活于无锡这块人文江南的涵芬之地,使得他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亲近与感悟日渐丰厚,也不断涵养和充盈着他的画意文心。他连日常的生活方式都流露出江南文人的舒缓节奏,平和而闲适,从容而静处。然而,李方明对于自然的观照,并不局限于江南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他笔下的自然,跨越时空,尽显不同神貌:既有北方的雄山峻岭,沟壑莽原,苍劲雄浑,宽广无垠;也有运河海港,片片渔舟,相拥唱晚;亦有皖南山村,白墙黑瓦,屋宇相连,袅袅炊烟,一片乡土生趣。而他描绘最多的水乡人家,轻烟岚影,枕河而居,老桥清月,林树掩映,尽显江南的清雅与内蕴。他既倾心于春树的清新明丽,夏日荷塘的绿叶田田,更钟情于秋天乡野的绚烂浓郁和冬天白雪覆地的纯净透莹。显然,李方明的风景题材不拘一时一地。自然大地从南到北的丰富生态和四季轮替的岁月变更,都显示出自然与生命生生不已的鲜活气息与无尽的节律变化。这一切都与李方明的生命历程和内心感悟相谐一致。由此,山川大地和生活炊烟作为一个精神意象的整体,进入了李方明的生命观照之中,于是他开始以自己的语言方式,让自然在他的风景画中呈现出了别样的生意和情韵。

特定情感的表达离不开独特的艺术语言。语言是情感表达的载体,是连接艺术家精神世界与自然对象的重要方式,是艺术家确立自己、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李方明从一开始就笃定地在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并且逐渐展现出自己努力追寻的硕果。对于倾心观照的自然,他虽然时常走进不同的时空地域,身临其境,耳濡目染,深刻感受造化彼此不同的神功与内质,但他并不做一般性写生式绘事,把特定时空的瞬间印象描绘出来。他有时像一位传统中国画家,注重对自然的整体观照与感受,心识默记,感受对象整体的精神气韵。当然,他更是一位具有现代艺术意识的画家,善于对自然形象做出整体的分析与归纳,分辨概括出不同对象美的形式构成因素。于是,自然对象首先在他的画面中不断呈现出点、线、面抽象性造形上的丰富变化,形成了极具现代构成美感的意象图式。由此,如北方的雪山原野,表现为长线条贯穿画面的整体结构气势,注重大块面的概括与组织,坚实肯定,节奏分明。而散落于块面之间线与点的配合与点缀,更增添了画面造形结构的韵律变化。又如皖南山村鳞次栉比的屋舍民居,也以明爽的大块面组织起画面架构,并与树木的点线结构等彼此辉映,表现了皖南村落极富情趣的造形特征。显然,李方明这种带有意象性的画面造形,不是对自然对象某个时空特定瞬间的真实展现,而是把所画对象作整体观照,孕育勾划,成竹在胸,落笔成象,而使其具有了恒长的意味。这是他心目中那些对象最理想的自然呈现。的确,自然是永远相对于人的客观存在。没有人的审美观照,自然只是自然,并无他意。只有当自然获得了人的审美观照,经过了人的情感过滤,自然的客观属性才打上了人的主观审美的烙印,自然才由此呈现出生命的价值和审美的意义。而呈现在艺术家的画上,此时的自然已经是人化的自然,是主客观相融后的新创造,而非自然的客观本身。因此,艺术家的情感介入越深,则自然的客观属性越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方明把自己的情感与自然的生命相合相融,创造出了凸显自己生命气息的造形意象。

在语言表现上,李方明注重用笔的意趣。笔触是艺术表达的重要方式,也是油画本体语言特色体现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笔触表达着不同的情绪。现代艺术深入挖掘笔触的情绪表现价值。中国艺术传统更是把用笔之道由形式提升到精神的高度,与思想精神的表达契合统一,形成了中国绘画传统特有的“笔墨精神”的艺术观念。显然,李方明既受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也受到中国绘画笔墨精神的浸染,并自觉地把这种感受发挥到油画中。李方明的用笔讲求变化。他根据不同自然对象的特征,运用不同的用笔方式,或使宽笔大刷大片涂抹,或以不同型号之笔随心书写,或就细笔精心勾勒,或用笔轻柔掠过,或出笔有力急速挥洒,等等。种种用笔,不拘一格。除用笔之外,他还兼用刮刀,在需要的地方,以刀代笔,切划出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李方明刀笔兼用,在轻重缓急、敷涂点染之间,表现出了笔触变动不居的艺术效果。同时,李方明丰富的笔触还给人以一气呵成的痛快淋漓之感。他注重用笔的准确到位,如遇不满意的地方,宁可刮去重来,由此表现出笔到形立色成,洗练畅快,果敢利落,绝不拖泥带水。这使他的笔触,无论或藏或露,笔笔皆显,似可一一数出,让人感到如见其作画过程一般。而且,李方明谙熟油画材料的性能,充分发挥油性材质的特色,根据表现对象的需要,时而薄涂,时而厚塑,使画面显现出油画颜料干湿厚薄、交错叠置的质地肌理,与笔触一道,合奏出油画本体语言独具魅力的视觉美感。

色彩是油画最见优长的展现方式。印象主义之后,色彩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表现潜能得到极大的拓展。随后,色彩在现代艺术家们的手中更是展现出了无尽的创造才情与艺术魅力。李方明对于色彩的领悟也是深得三味。大自然斑斓的色彩给他诸多的启示,但他没有陷入自然色彩的迷恋中。色彩在他的画面中展现出了属于自己的表情。李方明的色彩首先给人鲜明的感受,是以灰色系主导画面。他把色彩纯度进行了大力的降调。在这个基础氛围中,他仔细地寻找着明度与冷暖的微妙对比关系。由此他的色彩显得平和安宁、内敛含蓄、温润典雅。他并不追求灰色系局部的丰富变化,而是着力于画面整体色彩的布局、概括与归纳,他始终着眼于大色块的结构与对比关系,重视画面色调的情绪导向性,把握整体色彩氛围的营造,这使得他的色彩又呈现出爽朗纯净、通透怡然的品质。不用说,李方明对于色彩独特的处理方式,使得他的色彩个性鲜明。重要的是,他的色彩由此呈现出耐人寻味的意蕴,具有一种暗示性、指向性、喻意性乃至象征性的丰富意味。而他对于色彩强烈的主观化处理,提示着他表现于色彩之中非比寻常的精神诉求。

不用说,作为一位人文知识分子,李方明在风景画上做出多方面的艺术处理,显示出强烈的主观性,是寄予了自己追求的艺术精神。在当代生活中,当几乎人人都能郊游远足,走进自然,并以迅捷的方式获得各种迷人的风景照片的时候,风景画还能何为?是继续提供美丽的图景,引起视觉的愉悦,给人美的陶冶,还是指向精神的启迪与思考更为重要?风景画究竟应该引向何方?对于这样一个命题,当代每一位风景画家都在给出自己的答案。显然,李方明的油画风景,追求的是一个当代文人的理想境界,指向的是一个澄明之境。他画面的精神意象表现出淡泊清雅、纯净通透、静逸悠远的品质,而且,这个品质含蓄而不孤僻,静逸而不寂沉,孤独而不幽怨,忧郁而不哀伤。显然,这种情感倾向与传统山水精神有着不小的距离,而尽显一个现代艺术家的人文情怀。古典艺术进入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艺术家由外在世界的描绘而进入了主观世界的表现。现代艺术尽情地表现艺术家自己的心灵世界,深入挖掘主观精神的宽度与深度。艺术家精神世界的丰富性由此得到了深度展示,给人以精神上的自由、慰藉、启迪和希望。现代艺术由此获得了新的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正是出于精神表现的自由与需要,现代艺术又催动和激发了艺术语言上的不断创新与变化,艺术个性由此得到尽情展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方明从语言形式的探索追求到精神理想的深度挖掘,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静逸舒缓、明朗悠远、秀逸淡雅的美学特色,给人安宁、悠远、和静与沉思的诗意怀想,表现出了意味深长而令人流连的精神取向。相信,正稳步走在自觉艺术追求的大道上,李方明会继续展现出令人期待的新创造!

宛少军,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1993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油画学会副秘书长、《油画艺术》杂志副主编、北京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1997】

【声明】除有特别标注外,本文(及/或插图、配乐、摄影及摄像作品)之著作权由赵梅阳所有。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任何刊物、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形式发表或发布。

[Statement] Except when specified, allrights of this article (including illustrations, soundtracks, photography andvideo works, etc) are reserved by the authors, Zhao Meiyang. No journal, media,website or individual is allowed to reproduce, link, repost or in any otherforms publish the work without permissio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