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本世纪6大药物"败笔"

图片来源:pixabay.com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病种,我们无奈地选择了与它们共生存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渐渐领悟到自己的能力极为有限,我们无法再像征服天花一样消灭另一个疾病。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病种,我们无奈地选择了与它们共生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新世纪的头号致死疾病是慢性病,在损害人类健康的同时,还剥夺了人的社会价值。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到了心血管、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慢性肾病等领域,随着大量基础研究对发病机理的深入了解,许多令人兴奋的动物试验结果在新世纪过渡到了人体,许多改善生活质量的药物成为重磅炸弹。在我们为这些进展兴奋的时刻,意想不到的不良反应事件不断涌现,它们的发生既有各自特色,也有共同的规律,或许,还是可以避免的。

德国单抗事件

2006年,德国TeGenero公司的超级抗TGN1412 - CD28单克隆抗体(Super Antibody)开始了I期临床试验,该单抗被静脉注入到了6名英国年轻志愿者的体内。不到半个小时,所有的受试者均出现了呼吸困难、心悸、全身肿胀等严重不良反应,需紧急抢救。

临床前数据显示,此单抗在大鼠及灵长目动物中均特异性地刺激产生T调节细胞,诱导了免疫耐受,然而在人体中,则激发了淋巴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导致了严重的炎症反应。

国际所有的著名杂志均关注了这一事件,并提出要保护受试志愿者,限制该公司的激进行为,呼吁科学地设计I期临床试验,并冷静的看待动物实验数据。

辉瑞危机

2006年,另一举世瞩目的药物事件来自辉瑞,该公司耗资8亿美金的15000人的临床试验被终止了。

辉瑞公司发展的重磅产品 Torcetrapib 在实施III期临床试验中,导致病人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此前,动物实验及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均显示了满意的疗效,提示该药能显著升高HDL(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心血管疾病病人的LD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HDL低,从理论上讲,降低LDL的同时,提高HDL,可以减少心脏病的发生。但事实再次证明:动听的理论不能代表事实。辉瑞公司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事件发生后,股票市值大降,并实施了公司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大裁员。

新世纪创造的3个重磅药物,都以退市告终

美国默克公司的万络、安进公司的促红素及葛兰素史克的罗格列酮针对的都是发病率日益增高的慢性病。由于良好的疗效及厂家的强力推动,在上市后短时间内,销售额均达数十亿美元。

但后来,万络及促红素分别因过度推广及扩大适应症发生了安全隐患,或被迫撤市,或被FDA限制使用、添加黑框,国家医保停止付费。事件造成两个公司市值在一天内下跌20亿~90亿美元,引起医疗索赔诉讼达一万多起。

克里夫兰大学的Nilson教授对罗格列酮的42个临床试验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提示,罗格列酮可显著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在此文章发表之前,史克公司内部的学者也对罗格列酮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相似,但史克公司辩称,荟萃分析仅能提示风险信号,不能下结论。2007年FDA经听证后,对所有数据进行评估,责令葛兰素史克公司在说明书上添加了黑框。

因以上药物应用广泛,导致公众非常恐慌,FDA颇为被动。早在万络撤市6个月前,FDA流行病学专家就通过对照研究分析,发现了万络导致心血管损害的风险信号,但未引起FDA其他官员们的重视,事件被披露后,引起了公众及政府对FDA的极大不信任。

默沙东HIV疫苗项目受重创

美国默沙东公司将B亚型HIV的gag、pol及nef基因转移到腺病毒内,制造出最有希望的预防HIV感染的疫苗。但2008年,多国多中心的HIV疫苗试验(Step Study)显示了令人失望的结果:HIV感染率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为4.6%,高于对照组的3.1%,耗资巨大的Step Study宣告失败。

当获知此结果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将取消另一项类似的HIV疫苗试验。艾滋病中心的主任Fauci教授无奈地提出:我们对HIV的了解还太肤浅,NIH将把财力及人力转向基础研究,不再贸然开展抗HIV方面的临床试验。

我们对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一些很动听的理论及基础研究,在临床试验中屡遭重创。有学者将Step Study的失败,比喻成医学界“挑战者”航天飞机的失事。

新药研发的坎坷,带来启示

新世纪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提示我们:

① 在为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而欢呼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科学评估新技术过渡到人体研究的可行性及方法学,保证受试者安全。

② 治疗慢性病的长期用药需要更高的安全性,目前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方法已不能完全适用,需要寻找更加科学、合适的评估方法。

③ 应重视上市后的观察性研究,不放过任何风险信号。

④ 生产企业应科学地、有节制地开展商业推广,避免药害的失控,造成巨额损失。

⑤ 公众应冷静地对待新药及它们的不良反应,不可期望值太高,亦不必过分地恐慌。

⑥ 国家主管部门应积极支持及组织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估,站在公正的立场,对药物安全隐患及时警示,采取适当的行动,避免被动局面。

荐读

①2次沉船事件的启示:谁能存活?

②药害事件引发的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