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110周年:民国给清皇室开出的优待条件有多优厚? | 循迹晓讲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1500字 阅读需要5分钟

110年前的今天(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 武昌起义示意图

◎ 武昌起义中,起义军的三英寸口径大炮正在开火,汉口,1911年(注文为英文:Rebels 3 inch gun under fire, Hankou, 1911)

起义军不敌北洋新军,11月,袁世凯率北洋军拿下汉阳,12月在英国使节朱迩典的促成下,南北开始议和。随后,革命党与北洋军达成协议,倘若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将由袁世凯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 南北议和

双方谈好条件后,北洋军准备逼迫隆裕太后接受和谈结果,但1月20日产出的《清室优待条件》,遭到恭亲王溥伟、辅国公载泽、良弼等人强烈反对。

1月26日,段祺瑞率北洋军将领四十余人联名发布电报要求清室退位。

迫于压力,1月29日,清廷召开御前会议,会上决定以宣统帝退位为条件换取革命党人的优待。2月3日,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

◎ 图源于《走向共和》

第二天,袁世凯爱将段祺瑞再次联合王占元、何丰林、李纯、王金镜、鲍贵卿、李厚基、马继曾、周符麟等共九人发出乞共和第二电,专致“近支王公、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声言兵谏“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向清皇室发出最后通牒。

1912年2月10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件》和张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其中《清室优待条件》由隆裕太后于2月12日公布。

内容如下: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今因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如下:

一、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二、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 ,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五、德宗陵寝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

六、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七、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八、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公权及私权,与国民同等。

三、“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

四、“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一、与汉人平等。

二、“保护其私有财产”。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

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

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

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 宣统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颁布退位诏书,清朝正式灭亡。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始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时期共2132年的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新纪元。

◎ 位于武汉纪念武昌起义的“首义广场”的孙中山先生像。铜像背后是武昌起义次日建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该建筑原为湖北谘议局,建于1900年,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癌症在北平逝世。辞世前留有《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

在国事遗嘱中,孙中山先生要求后来人按照其“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并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那么,问题来了,清廷的谘议局为何成了花瓶?仅一次地方兵变,大清这个利维坦怎么就完蛋了?这场110年前的革命对现代中国究竟有何意义?为什么必须是袁世凯而不是孙中山?既然推翻满清,为何孙中山死前会说出“革命尚未成功”?后来人是否完成了总理遗训?

这些问题的答案,敬请期待循迹晓讲之后的文章。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