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德勒兹肩并肩,打破传统精神分析的话语垄断 | 活动实录(一)

编者按:

自弗洛伊德以来,精神分析学始终追求科学性,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自诩为“科学家”,试图发现心灵的普遍结构。而当精神分析试图用无意识的神话来束缚人类暗藏在意识之下的潜流时,德勒兹和加塔利勇于用精神分裂话语来打破反动的藩篱。精神分裂分析的目的不再是让分裂之人再次经受痛苦,以面对一个变态的正常世界,而是在分裂分析中重新定位力比多的流动。我们都是分裂的,没有一个精神分析可以让我们遁回到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统一自我当中。

《混沌互渗》是加塔利生前的最后一本著作,也是中文世界对加塔利作品的首次译介出版,其中所收录的文稿涵盖了大部分加塔利的主要思想。为了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加塔利,10月24日,三辉图书邀请到了《混沌互渗》译者、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教授董树宝,以及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混沌互渗》所属“左翼前沿思想译丛”主编蓝江。

作为长期研究加塔利的学者,董树宝老师在活动中为我们系统性地拆解了“精神分析”和“精神分裂分析”这两个概念,后者也是加塔利穷其一生,通过实践和写作所发展的最重要思想之一。蓝江老师则从德勒兹和加塔利二人的合作关系入手,并辅以生动的案例,进一步强调加塔利思想的原创性。最后,现场还有精彩的读者提问。

我们将活动实录分为两篇推送。在本篇(上篇)中,将首先为大家全面呈现董老师的讲座内容。

从精神分析到精神分裂分析

演讲者:董树宝

加塔利的这本书最早来源于蓝(江)老师,他说要做一套丛书,当时我就推荐了这本书。这本书上市两个月就开始加印,这很出乎我的意料。很多人问我这本书讲啥,我说你看不懂就就没必要看。但是没想到后来我又看到了大家在豆瓣上和其他购买渠道上的评论,评论很积极,反响也很积极。而且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很多读者比我读得明白。

我经常会跟朋友们谈,其实研究到一定境界是不受任何外在形式束缚的,也不受文字束缚的。尽管我的文字翻译得可能有限,但是当读者领会到了加塔利的精神气质之后,可能就有一种心灵感应。我后来看了一下材料,的确是我比较早地把加塔利的思想引进到中国,算下来已经十几年了。这本书的出版让我重新又开始思考:在中国应该如何来吸收加塔利的思想,如何来推荐他的思想。

在我的研究论文中,首先确定加塔利的第一个身份是精神分析学家,第二个身份是法国当代哲学家。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次序呢?因为他是通过从事精神分析学,而介入到当代哲学的(尤其是后来他与德勒兹的合作)。他为法国当代哲学提供了一种不太一样的思考路径。不同于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加塔利把精神分析推进到了精神分裂分析。目前大家所了解到的精神分裂分析,更多的是通过他与德勒兹合著的两本著作:《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

我今天首先会简单谈谈精神分裂分析的背景,然后,也是更重要的部分,是加塔利后期的精神分裂分析,尤其是“精神分裂分析的元模型化”问题。这个问题很少有人关注,又比较复杂。但是我会尽量给大家阐释清楚,因为这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执迷于“三”的精神分析

毫无疑问,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在构建心灵模型的时候,用到的是一个三元的结构——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最典型的一个比喻就是冰山。在弗洛伊德之前的思想家——比如笛卡尔——更多关注的是理性或意识的部分。而弗洛伊德发现了一个“无意识”的大陆。那么这片大陆应该如何来描述?这就是弗洛伊德毕生做的事情。他不停地写,然后不停地构建各种模型,不停地去提出他的建构原则。在这里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心理模型,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又构建了人格模型,这就是大家经常会提到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它们遵循不同的原则。我们看到“本我”对应的是无意识,它遵循快乐原则。潜意识则处于一个中间的阶段,就相当于冰山一会儿浮上来了,一会儿又下去了。它往往会起到的是检查和监督的作用,尤其无意识的那些部分要进入意识,要经过潜意识的这样一个检查。然后“自我”对应的是意识的部分,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大家坐在这里听讲座,要遵循社会的原则,有理智地在这里听讲,有秩序,有规则意识。还有一部分是“超我”,是道德原则,是非常高尚的一些模范。是那些英雄人物,那些我们要学习的榜样,或者我们个人身上会体现出来的一种至善的品质或者行为。

弗洛伊德的理论图示(一)

弗洛伊德的理论图示(二)

弗洛伊德所论述的,无论是心灵模型还是人格结构,都是三分的——跟我们看到的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很像。“三分原则”在俄狄浦斯情结里体现得尤为突出。这是弗洛伊德阐释无意识的最重要的一个图式、一个模型。在这里我们看到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形成的这种三角关系。孩子的欲望是被压制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也是一种三角模型,这样一种三角模型处于一个非常稳定的维护着父权权威的结构模型。

这种对于“三”的痴迷是精神分析学家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其实有一种说法,在加塔利看来,这种“三”很容易转化成两极关系,意识、潜意识、无意识,其实往往会转化为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对立,这又回到了传统的二元论。所以对“三”这个数字,加塔利持有一种反对态度。加塔利有一本书,还没有中文版,就是《精神分裂分析的制图学》,或叫《精神分裂分析制图术》,或译作《精神分裂分析制图法》,有几种不同译法。里面有一篇专门讲数字1234在西方的哲学和思想当中的变化。关于一,很典型的是一元论,最典型的是柏拉图的理式。至于二元论,我们看到心灵和身体的二分,这是非常典型的二元论,我们看到弗洛伊德对“三”的这种执迷和追求,其实往往有返回到二元论的趋势。

弗洛伊德

在这里我们看到,弗洛伊德认为,在“俄狄浦斯情结”所代表的三角关系和恋母情节当中,人的欲望被压制。我们看到他从俄狄浦斯情结里,发现了人类的无意识。所以在这里大家就能发现,为什么德勒兹和加塔利,为什么要把他们的第一本书称为《反俄狄浦斯》,目的非常明确,针对的就是精神分析的这样一个模式,即俄狄浦斯情结。书名非常清晰地呈现出了德勒兹和加塔利对于精神分析的这种批评。

据说有一个段子,拉康听说他的弟子加塔利和德勒兹要出这本书,特意请他们吃个饭,一起喝个咖啡,然后聊一聊你们到底写了什么,但是这两个人就是闭口不提。结果这本书一出来,立刻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当时法国精神分析领袖就是拉康,拉康也是执迷于对“三”的这种追求,比如他的三界理论——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或者叫实在界。其实到1953年他才把它们放在一起,之前先是谈到了想象界,后来才慢慢地把它们合为一体,经常会提到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这样一个关系。在这个关系当中大家会清楚地看到,还是一种对“三”的探寻。

拉康理论图示

在这里拉康有两条定律,这两条定律都跟“无意识”密切相关。其实精神分析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对于“无意识”的探索,包括我们接下来要谈的加塔利,也是重新来审视无意识,重新思考无意识,在无意识的根基上,在这个关键词上构建出了他的体系。在这里我们看到拉康的重要贡献,我们经常会说到的是,他把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结合起来,他把无意识看作像语言一样的结构,那就意味着无意识遵循着语法法则,这是第一条原则。第二条原则是: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他者”是拉康的一个很核心观念。“话语”这个概念很明显,这是结构主义的一个核心关键词,所以拉康所谈到的这种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有两个关键词:结构和语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更多以力比多或者性本能为中心,到了拉康这里,更多的是从语言、从结构的角度来看问题。那一个问题就产生了,他就把无意识又囚禁在一个系统、一个结构里,无意识无法来冲破这些抑制。这是加塔利所不能接受的。

拉康

加塔利接受了拉康的精神分析,长达七年之久。1953年左右,本来他在上大学,然而中途辍学了。辍学之后,他跟着乌里创建了拉博德诊所。他一辈子就在这工作,最后也是在工作的时候心脏病突发,死在了诊所。我们看到他接受了拉康的精神分析,对拉康的理论极其熟悉。假如大家读(《混沌互渗》)这本书就能看到,他有单独提到对三界理论的批评——拉康所探索的最后又回到了弗洛伊德的这种思维模式。当时加塔利和德勒兹见面,两个人一谈,觉得现在精神分析有问题,咱们能不能做点事。加塔利本来就是一个激进分子,他就特别愿意参与各种事情,包括干革命。他说“欲望机器”的概念很好用,要不咱俩一起弄一下。德勒兹一听,他说你这些概念和想法都很超前,挺好,咱们一起干吧。于是两个人就开始写。加塔利太能写了,不停地写,德勒兹经常在后边是追着加塔利的思想在跑。《反俄狄浦斯》是由德勒兹最后合成的。

菲利克斯·加塔利

你们可以看到,因为加塔利没有受过完整的学术训练,完全是凭着高中的底子、自己原来的写作意愿来进行写作,所以你们看他的书就不会看到学术八股文。跟德勒兹独立完成的著作是两种感觉。我经常会说这个人是一个野人,或者是用我们的话来讲,好听一点就是一个“非学术中人”,要是说得不好听就是“民哲”。只不过被一个学院的哲人收编了,因为加塔利的确有很多原创的思想。这样看来,并不是德勒兹大佬带着加塔利小弟一起搞革命。而是两个人有各自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理想,同时他们的目标比较一致,于是就开始合作。合作了之后,两个人就捆绑在一起了,一直到加塔利去世。两个人合写了四本书,大家都很熟悉的。

执着于“四”的精神分裂分析

我对他们的精神分裂分析用的一个数字是“四”。他们对于“四”的这种兴趣主要来自加塔利对“四”的兴趣。假如大家看这本书(《混沌互渗》)的话,会发现其中有一个模型,我翻译成“四象限模型”。他们合作的与精神分裂分析密切相关的三本书,一是《反俄狄浦斯》,第二本是《卡夫卡》,第三本是《千高原》。在这中间加塔利出版了《精神分析与横贯性》、《机器无意识》,还有一本是《逃逸线》,这本蓝老师已经纳入他的译丛,让我来做翻译。《逃逸线》是《千高原》之前的一本书,这两年刚出版,这本书与《千高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出版的一本书是《机器无意识》。大家看看这本著作的题目,你们就能感觉到加塔利已经对无意识有一种新的看法。

《混沌互渗》是加塔利思想的精华。但也有一种说法是,它是过早成熟的一部作品,很多东西没有展开,因为加塔利1992年写完《混沌互渗》这本书就去世了,特别可惜,《混沌互渗》就是他的最后一本著作。

当然了加塔利的思想不只如此,他写了大量的手稿,就像一个写作机器一样不停地写。一是在拉博德诊所做精神分析工作,还带着这帮人演剧、拍视频、搞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是他精神分裂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混沌互渗》第一章中就有一个拉博德诊所的例子,拉博德诊所里有各种人,像那些知识分子,他们愿意干的活是拔草、除草,搞点园林,干点体力活,而那些来自边远山区的人,就让他们从事舞蹈、绘画、雕塑、模型,总之都让他们从事和原来不一样的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的主体性部分就会发生变化。因为通过这样一些活动,用加塔利的话来讲,会建立起个体、群体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一种多样性的交流,从而改变了精神分析最典型的一种模式,也就是精神分析标准的二元关系。

在这种二元关系当中,会有一种潜在的权力关系,那就是以精神分析师为主导的权力关系。精神分析要做的一件事情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是同谋的,是要驯化这些在精神分析师看来对社会构成危险的一批人,让他们符合既定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所以还是压抑了他们的欲望。所以加塔利开始要干一件事情,就是怎样来使欲望向更积极的、更多元的方式发展。他开始构建各种各样的模型,比如这个图就很形象地反映出了加塔利的思想。其实他脑袋里每天想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画图。当然精神分析有一个特点,精神分析就是画图,因为拉康就有好多图。加塔利也画了很多图,但是和拉康不一样,他的图线条不明显,而且更简洁。当然了他把这些图也弄得很复杂、很抽象,一会我会给大家看,所以加塔利满脑袋都是图和表。

下面这张图表是加塔利思想中最重要的一张图表,也是德勒兹特别肯定的一张图表。我们称它为元模型,或者叫元模型化。图中有四个象限,这是他在生前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精神分裂分析的制图学》里所构建的一个模型。

加塔利理论图示:元模型化

有观众可能会说,这些概念不是经常出现吗?这是界域,这是流,在《反俄狄浦斯》中就出现了,像机器也出现了。但最后是谁把四象限模型构建起来的,是加塔利。德勒兹也很明确地说,这是加塔利自己构建的模型,很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思考。我们在《混沌互渗》第67页也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模型,不过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版本。

我们看到四个象限,在四个象限里它是如何来形成一个装配。在这里大家看到的是我从《精神分裂分析的制图学》里翻译过来的一个图形,大家看到不同的维度——表达、内容、可能的、真实的,我们看到流、辖域、宇宙、语群,这是他的四个象限,是非常复杂的。越来越复杂,他把这四个象限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演绎。

加塔利当年有一个合作者安娜,老太太还健在,我在法国一起研读《精神分裂分析的制图学》的时候,老太太每次还去,总是表达一下她当年跟菲利克斯合作的一些事情,他的思想是什么样的。加塔利1992年去世,现在法国还有一批人在研究加塔利的思想。像《混沌互渗》,2010年到2012年,法国有一批人在研究《混沌互渗》,开研讨班,然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然后像《精神分裂分析的制图学》,我2014年、2015年去的时候,还在开研讨班。最初开班的时候请了加塔利一些健在的朋友、一些学者、一些人类学家、一些历史学家,一起读。但是读起来特别困难,加塔利的思想太晦涩了,理解起来不是那么容易。德勒兹形容他这个人睡觉很少、爱运动,然后到处游荡,很典型的就是他们俩所描述的那种游牧机器,到了哪个学科领域都是扫一下,一扫就找出了他所需要的概念和思想。所以在这个模型里面大家能看到,其实混沌互渗就是这样一个模型构建出来的,这是他要阐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我们看到这一端是存在之域。他和德勒兹经常会谈到辖域化、解域化、再域化。三域概念大家应该都熟悉。这是他的一个出发点。但是这个词在汉语当中翻译的时候有一些问题,界域、把它域化,其实要是直接从原义翻译就是领土。其实有一段时间我也看到有译者翻译成领土,领土化、解领土化、再领土化。其实这样的译法也挺好,因为它显示出了一种主权。在一个范围内,一种生物会发出一种声音,那种声音会结构着它的存在之域。像我的声音,现在就在结构着一个域。在结构的一个域内,我们在进行着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我的语音的流动,这是一种流。

以我们所在的这个现场为例。我们看到,在构建着的我的声音就相当于流,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有各种各样的机器的元素,我本身就拿着话筒,然后我们看到这些设备在做直播,这样的话它会加入整个的模型当中。在这里我们看到最终会有一个象限,那就是我们看到的无形的世界,或者是无形的宇宙,这个就比较玄。在这里我们看到所有的东西汇总在一起。这是一,这是一与多的这样一个象限,然后上面是有限,下面是无限,有限和无限,一与多。他讲的是混沌互渗,为什么他不用混沌这个词,用的是混沌互渗,因为混沌我们在通常的意义上指的是未分化的东西,混沌一片、没有秩序。他认为这是不够的。他认为混沌互渗,是处于一种有限与无限,复杂与混沌之间。有一本书英文版始终没出来,就是《混沌与复杂性》,是加塔利的一个文集。其实就是在描述着混沌互渗的这样一种状态。

大家要是看这个模型的话,就会看得很清楚,这个模型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安娜老太太在论文当中构建的一个模型,来理解加塔利的四象限模型。流这一部分我们能看到有土地、能量、水、牛奶,这些都是流。其实大家看《反俄狄浦斯》的话会非常清楚,一开篇就是各种各样的流。然后我们看到机器这一部分,有劳动、有资本、有技术。在加塔利看来,资本主义的话语,谈这两端谈得非常多,而对于另外两端谈得非常少,那就是存在之域和无形世界,或者又叫指涉世界。因为左边这两端关注的是当下,另外两端关注的是潜在的东西,一是可能的东西。加塔利在第一篇里,谈到了四象限模型,当时他说的第4项是意味着多,是走向多。虽然按照我们常识来看,这可能是一个模型,但其实他反复在解释,其实他的第4项就是第n项,就是无限的多,无限的可能性,存在着潜在的可能性,有生成新的可能性,所以他特别强调的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在四象限模型当中,它隐含着各种可能性,各种潜在,各种潜能的东西,所以这是他要追求的最终维度。他特别强调精神分裂分析的这种元模型化,其实他是要分析、发现、再创造那些精神分析学家所反复探讨的无意识。

重构“主体性”

当时结构主义已经开始抛弃主体,但是加塔利认为还是应该保留对于主体性的关照,所以他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主体性生产》。其实加塔利思想的核心主线就是主体性生产。在整个模型当中,无论是作为动物、植物或者作为人,其实最后探讨的都是人的生存的可能性,当然他用的词是生产,这个就跟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是怎么来进行生产,如何来进行生产,每个个体应该往哪个方向生产?那么这就涉及另外一个概念了,也就是他的“审美范式”。

还有一个例子我给大家讲一下,这个例子也能反映出他与弗洛伊德和拉康不一样的地方。弗洛伊德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他孙子的缠线板游戏,就是去—来(Fort-Da)。然后弗洛伊德的解释就很俄狄浦斯化,就说妈妈走了、缺席,孩子很痛苦,让妈妈回来,就高兴,然后是一个强迫性过程。到了拉康那里,毫无疑问就直接纳入他的能指秩序。他认为孩子这样的一个游戏是意味着象征界的一个关键节点,孩子已经进入了一个语言的世界。

到了加塔利这里,他认为不对,其实缠线板就相当于一台机器,这台机器是具有生产性的,它可以进行内在的生产。孩子的欲望并不是像在弗洛伊德和拉康那边,是压制了这个孩子的欲望,是一种强迫性的痛苦。相反,加塔利认为就是一种生产性的机器,这就涉及他们在《反俄狄浦斯》中提到的欲望生产、欲望机器,不停地在生产,而且这种生产是异质性的,不是拉康那种通过结构,通过它的模型同质化的。它是异质性的,各种不同的要素在一起进行了重新装配。这就涉及精神分裂分析的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装配。这个词非常重要,在这本书里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在法语当中就是agencement。当然这个词的翻译很成问题,有的会翻译成装置,比如我们说装置艺术。但是装置这个词在汉语当中有种静态的感觉,所以我把它翻译成装配。agencement强调是不同因素的运动,这种动态过程,所以它特别强调缠线板的游戏,包括我们谈到的四象限,它就相当于一个装配。

弗洛伊德举例:幼童的缠线板游戏

精神分析有一个传统,总要到文学里面找例子。像弗洛伊德最典型,从《俄狄浦斯王》去讲,从《哈姆雷特》去讲。加塔利和德勒兹弄完《反俄狄浦斯》之后,发现大家理解精神分裂分析有点困难,就找了个例子,就是当时大家熟悉的作家卡夫卡。他们写《卡夫卡》就是要来进一步展示他们的精神分裂分析理论。在这里他就特别提出了装配这个概念。

所以我们看到精神分裂分析强调的是装配。在这里和装配相关的一个概念就出现了,我在这里翻译成表述。其实这个词很难翻译。加塔利用的是énonciation这个词,福柯用的是énoncé这个词,也就是陈述。加塔利把表述这个词和装配结合在一起,我翻译成表述的装配。这样的结合就使精神分裂分析获得了另外一个维度。在这里大家会看到精神分裂分析和精神分析不一样的地方。我列了一个表格,表格未必准确,是我自己勾勒出来的,还不太成熟。

精神分析V.S.精神分裂分析

在精神分析那里,尤其在拉康那里,他强调的是能指,它就是能指的霸权,它放大了能指。《反俄狄浦斯》就要批判拉康这种能指的霸权,能指的不断化约这种复杂性。加塔利进行了改造,他运用的语言学资源,可能大家很少听到,就是丹麦的语言学家叶姆斯列夫,他创建了语符学。索绪尔提出了一套理论,但叶姆斯列夫说应该再把语言进行数学化。于是他提出了概念替代能指和所指,用的就是内容和表达。弗洛伊德和拉康运用的语言学资源是索绪尔和本维尼斯特。本维尼斯特跟拉康是好朋友,拉康请他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谈谈他的精神分析,本维尼斯特也挺够哥们的,就用他的语言学理论来阐释精神分析,跟拉康的理论很一致。

到了加塔利和德勒兹这里,他们认为应该运用的语言学资源是叶姆斯列夫的语符学。加塔利是要冲破他的精神导师拉康的这套理论,尤其是结构,于是他就用了机器这样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他和德勒兹合作之前就有的概念,而且他有篇论文专门写这个问题,《结构与机器》,这篇论文蛮重要的。第二,加塔利的方法是横贯性,这个词大家可能关注得比较少,而不再是精神分析的那种等级化。因为即使在诊室里分析师和患者之间也有一种主从关系,这被他改变了。所以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的是通过这样一种元模型化,加塔利重新认识无意识,他认为无意识不能是被压制的那种欲望,而是应该是一种生产性的、创造性的、异质性的、过程性的、复调性的、多样化的、艺术化的、多层面的无意识,这就是加塔利给我们带来的一些新的思考。

(文中插图来源于董树宝老师的演讲PPT)

混沌互渗

Chaosmose

[法] 菲利克斯·加塔利(Félix Guattari) 著

董树宝 译

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加塔利作品首次中文译介

加塔利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

深度阐释加塔利一生的原创性思想

加塔利一生“游牧”在精神分析、哲学、政治、美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他不是一名弗洛伊德和拉康意义上的精神分析学家,思考的不再是移情关系、俄狄浦斯情结等模式化问题,诊断的不再是个体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而是现代社会的“病症”。当结构主义者纷纷将主体性列入“罪恶”名单之时,加塔利则反其道而行之,从生产的角度重新思考了主体性问题,重新反思了启蒙以来的“解放实践”。

何谓主体性生产?什么是战争机器、欲望机器、抽象机器?怎样理解精神分裂分析?作为审美范式发生源的“混沌互渗”如何运作?在本书中,加塔利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批判了以能指的霸权为中心的结构主义,摒弃了以科学范式为指向的精神分析,以机器反对结构,以横贯性理论超越移情理论,引导我们走向基于主体性生产的审美范式,开启以审美范式为指向的精神分裂分析。加塔利的这些原创性思想在他与德勒兹的合著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但为德勒兹的光环所遮蔽,尚未释放出其应有的思想力量。借由本书中的清晰阐释和进一步深化,我们将体会到有别于“德勒兹与加塔利”的理论风格,感受到加塔利自身异乎寻常的思想强度。

编辑:草尉雨山

(0)

相关推荐

  • 董树宝×张晨×汪民安 | 如何区分加塔利与德勒兹?新书分享会

    4月17日(周六)15:00-17:00,UCCA | 佳作书局将举办<混沌互渗>&<身体·空间·时间>新书分享会,邀请汪民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董树宝(北方工业 ...

  • 墙裂推介:永夜微光

    精神分析拉康学派一直受制于双重困境,法语作为一门并不普及的外语,以及拉康"折思"的蜿蜒曲折.中国精神分析拉康学派的发展也因此,总是受困于理论和临床双重文献之阙如,甚至拉康经典文献仍 ...

  • 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系列之38~大他(1)

    小明语录:         年轻的时候,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犯错,因为我们有犯错的资本.年纪渐大以后,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犯错,因为这时错误犹如生活本身.人生就是一个错误,接一个错误的修行, 一路错下去,也就 ...

  • 感恩节后的喜讯:芝麻终于向我们中国拉康派开门了

    以命相抵, 做衣服. --山本耀司 <对一例罹患妄想痴呆的中国个案的妄想演变之分析>(作者:张涛,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博士),此个案耗时3年时间撰写,是我的博士论文第四部分精神病中字母之书 ...

  • 省悟2018(二)——了解一门新的学科

    省悟2018(二) --了解一门新的学科 <论语>开篇讲的就是为学和交友,用梁漱溟先生的说法,儒家是主张乐感文化的.为学和交友是在"不亦说乎""不亦乐乎&qu ...

  • 精神分析的诊断概念

    精神分析的诊断概念 作者:Joel Dor(拉康派著名分析家) 译者:张涛 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博士,个人执业分析家 通过考虑弗洛伊德对此诊断问题的一些想法,我们开始研究精神病理学领域的诊断问题.早在 ...

  • 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系列3~精神病理学模型3

    为什么说下一代孩子的学习成绩已经不重要了? 更多小明微课 文末请点击:阅读原文 小明语录: 任何社会大家发明的理论,都不及世界自然呈现的事实.心理咨询任何成果都不能是咨询师空降的高深论断.这一点对任何 ...

  • 夏莹|逐段解读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之二

    逐段解读德勒兹--<反-俄狄浦斯> 之二 原文: "俄狄浦斯的限定是一个包含着爸爸-妈妈-我的三角模型,它是家族的人格化的凝聚.但当精神分析构筑这个教条的时候,它并没有忽略在儿童 ...

  • 精神分析学国际性词典:认同

    认同  <国际精神分析辞典>p.787 译者:张弢 拉康派精神分析研习与实践者 认同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一个人使自己的一部分人格与另一个人的人格相一致,而另一个人就像一个 ...

  • 《弗洛伊德的技术论文》拉康第一个研讨班简介

    <弗洛伊德的技术论文>拉康第一个研讨班简介 作者:Jacques Siboni 拉康公开向  公众开讲的第一次  研讨会,发生  地点  在 圣安娜医院  ,这是在刚刚创建  SFP  ( ...

  • 拉康第十四个研讨班导读:精神分析的行动

    1967年,拉康(Lacan)引入有关"精神分析的行动"的研讨班时,他以这种术语介绍了"精神分析的行动",这是精神分析话语中的一项新内容,该研讨班既代表着对这一 ...

  • 精神分析中的欲望和享乐

    精神分析中的欲望和享乐 迭戈·布西奥尔 [无意识的欲望,或无意识的愿望].因此,聆听无意识就是聆听未公开表达的欲望(对弗洛伊德而言,压抑是精神分析的基石).因此,弗洛伊德不仅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听均匀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