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一句玩笑,可以伤孩子多深?
从一个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和父母的交往。父母以什么方式和孩子交往,形成了孩子对世界、自我和他人的看法。
当大人们聚在一起,而且有孩子在场的时候,你有没有听过大人们这样调笑孩子:
指着别人家的孩子:这孩子真胖,肥嘟嘟的,哈哈哈哈哈。
指着自家的孩子:我家孩子屁股上有个胎记,来来来,给阿姨们看看。
直接笑某个孩子:读三年级啦,有喜欢的女孩子吗,哈哈哈。
这样的场景,逢年过节大人小孩聚在一起时,不少见。
邻居、亲友们聚集在一起,拿孩子取乐,轻松好玩,更有甚者,孩子已经成年了,长辈们凑在一起还是会聊孩子幼时的糗事,甚至成为孩子的标签:
你小时候可胖了。
从小你就不听话。
对大人来说,取笑孩子并不值得在意,对孩子来说,从小被取笑,就是大事一桩。
逗趣的大人,脸红、尴尬的孩子,这也许是很多人童年时不太美好的记忆。
孩子的羞耻感,父母总会忽视
有一个可爱的女孩子用自嘲的口吻,描述自己从小是如何被爸爸取笑的:
刚出生的时候,她爸爸一脸嫌弃问姥姥:“怎么这孩子长得跟鲶鱼一样?她妈妈挺好看的,我也不丑,她怎么这么丑?”
直到她长大,爸爸还是会泰然自若地把这件事当成笑话在讲。她自然是不乐意的,小时候的事一直被说到现在,包括——
小学的时候,如果摔倒了,爸爸不回来扶她,反而会站一旁哈哈大笑;
中学打针的时候,晕过去了,爸爸笑她没出息;
大学的时候,爸爸又拿她的体重开涮。
这些年过去了,她一直希望自己的爸爸能够成熟一些,能爱她,而不是总奚落和取笑她。
很多身为父母的人,对孩子的羞耻感浑然不觉,他们用玩笑伤害了孩子,而孩子并不知道要怎么应对这样的父母,抗议一般无效,父母似乎不认为孩子是有自尊心的。
每个人对自己都会有一个总体上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儿童同样也会有这样的自我概念,但儿童的自我概念通常取决于父母如何看待自己。
如果父母夸自己是漂亮的孩子,孩子就会相信自己是漂亮的;
当父母取笑自己的外表,孩子就会相信自己是丑的,不讨人喜欢的。
一旦父母的那些对孩子不够友善的看法,进入了孩子的自我概念系统,孩子就会出现对自己的消极认识和感受,影响孩子自尊心的建立。
孩子的脆弱,父母难以想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自尊反映在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外表感这三个方面是否得到满足。具体体现在:
孩子需要在心理上获得别人的关注,通过被关注而获得喜欢、支持和接纳,能够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
孩子需要在游戏、学习和交往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和能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能力的认同和赞许,来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
孩子也需要别人夸奖自己的外表或者打扮穿着,从而获得一种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
显然,能够让孩子培养起良好的自尊的环境,就是家庭;能提供给孩子一个没有伤害的心理环境,就靠父母。
伤害孩子的自尊,打击孩子的自信,只需要三言两语,孩子也就失去了对成年人的信任和依赖。
再慈爱的父母,也可能会像那种冷漠的父母一样,对孩子造成伤害。尤其是对自己的语言杀伤力没有觉察的父母,还是会以爱的名义,那么不凑巧地碰触到孩子的羞耻心。
九月份开学,妈妈送小伟到大一新生处报到,去寝室去帮他铺床、打扫。妈妈很热情,和小伟刚认识的舍友拉家常,让他们以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结果,妈妈的话匣子打开就收不住了,说起了小伟小时候诸如尿床这样的糗事。
小伟当即就很尴尬,他不知道这些不好笑的事,为什么妈妈会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一路这么说给别人听。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决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在这样一种不共情的教育下,孩子大多会对父母心怀不满、对人际交往产生畏缩心理,甚至不那么愿意去相信别人。
父母在很多时候无法清晰认识到,作为孩子,他心灵的脆弱程度,在成年人的理解之外。
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依赖着父母给自己的爱,一方面又因为力量弱小,不得不以一个听话的孩子身份去接受父母的揶揄。
他们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掩藏起来,怀疑起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形象,是不是就如父母所说的那样可笑、不堪。
孩子不是笑料,而是宝贝
这种把孩子当成无知觉的“小猫小狗”来逗弄取乐的做法,需要父母警惕。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难去喜欢自己,安全感也会缺失。
父母最好不要随意去开孩子的玩笑,以维护孩子自尊心的成长,通常,父母要注意这两点:
1.不拿孩子的长相和体型开玩笑
取笑孩子的长相和体型,会对孩子造成最直接的伤害。当孩子听到父母对自己的外表和身材有负面的评价,第一时间会把这些评价感知为父母不喜欢自己,嫌弃自己。
慢慢地,他们在心理上也开始不接受自己的外部特征,甚至以自己的外表为耻。
有个男孩子就因为小时候被爸爸说“嘴唇厚”,一直觉得嘴唇是自己的缺点,平时就爱抿嘴,不爱和同学朋友们说话,说起话来也不自然。
2.尊重孩子的隐私
当孩子有不想告诉父母的事情时,父母应该让他保有不说的权利。如果硬要揭孩子的短处和隐私,还到处宣扬,会破坏孩子的自我完整感。
有个妈妈在女儿不在家时,偷偷翻看了女儿的日记本,结果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妈妈说漏了嘴,把女儿的秘密告诉了亲戚朋友,惹得哄堂大笑。
女儿当场羞耻得哭了出来。长辈们却还说女孩儿不懂事,“小孩子哪来的秘密”。
父母要意识到,保护孩子的隐私,其实是在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父母不应该窥探甚至暴露孩子隐私,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信任。
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领路人,也掌握着孩子的喜怒哀乐。在这条路上,父母最不能忽视的,是孩子的情感期待和需求。
尊重孩子的父母,不会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笑料,而是当成独一无二的宝贝,孩子不需要调笑,他们只需要父母的尊重、关心和爱。
作者:甜阁下
北大心理学专业,知乎最具人文思想的心理咨询师,中国白丝带志愿者,咨询领域:婚姻家庭、婚外情、个人困惑、性心理、家庭暴力。个人公众号:tiangexia2016,知乎ID:甜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