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钧窑考》有感
读《中国钧窑考》有感
壬辰年前夕,散发着阵阵清新油墨幽香的《中国钧窑考》,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这是苗锡锦先生又一部钧窑研究专著,我用微带颤栗的指尖轻轻拂拭着它的封面,遐想起一些往事。
苗锡锦先生几十年前就开始对钧窑研究和探索,他的钧窑研究不是纯书斋式的,他的青春年华主要都从钧瓷发展的岁月之河中流走,参与了钧瓷恢复的全过程,他是一位合格的野外考察工作者,经常脚穿球鞋、身背挎包、风尘仆仆地奔走在跋涉于钧窑遗迹保存之地、古代钧窑文化袒露之乡。他总是精瘦黝黑、满头风霜,但却携回满满一包钧瓷瓷片的收获。看到他的行事,我总想起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遗训。
积久之后,收获开始降临,1999年1月苗锡锦先生的《钧瓷志》出版了。《钧瓷志》一书一举填补了国內五大名瓷无志书的空白,对弘扬中国传统陶瓷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引起了业內及社会极大的反响。但他仍不时对钧窑的起源进行了探索,他不时念叨着一个心愿:为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进一步找到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钧窑研究古代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不多,但有文物载体可以把它部分地留住,用文物作为参照来钧窑研究史,才是一部更贴近历史的学术著作。他心底一直在做着这个梦。1977年,苗锡锦先生和同事在钧瓷原产地、他的家乡禹州神垕镇下白峪发现了唐代花瓷和钧瓷窑遗址;2000年,他又在禹州磨街乡发现底部写有“钧州西吴镇周家造至元七年”字样的钧瓷残器,为“钧瓷盛于宋,发展于金”找到了实物证明;2001年起,苗锡锦先生与山东陶瓷科技研究专家刘凯民先生合作,从科技层面上发现了唐花瓷与钧窑系分相乳光釉之间的源流和传承关系,为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进一步找到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因此期盼尽早出一本文集,为社会和历史留下一份卷宗。
终于,十三年后,2012年1月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为他圆了梦。苗锡锦先生十三年间进入写作的狂热,很少见到那种对钧窑研究沉醉的境界。厚积薄发,他把十余年钧窑研究功力全部注入,灿灿珠玑从笔下喷薄而出,一蹴而就。
该怎样来评价这部《中国钧窑考》的学术价值呢?我想,真正能够衡量“天下之公器”的只有历史,但我至少可以介绍如下情况供读者参考。《中国钧窑考》一书以丰富的资料、大量的引证充实了《钧瓷志》的内容,使其不仅凸显本身的学术价值,也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有用的资料。《中国钧窑考》一书的文风朴实,体现了作者严谨缜密的学术风格和脚踏实地的学术态度。
第一, 该书很大部分由作者自己的论文构成, 体现了理论的深度,在全书整体上一气呵成,前后衔接,具有连贯性。“正本溯源”以此为始,对钧窑的研究逐渐展开,几乎每一个论题都是作者的一篇专论,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不像一般的介绍性的书籍只是泛泛而谈,只见表面,不见实质。如苗锡锦先生与山东陶瓷科技研究专家刘凯民先生合作,从科技层面上发现了唐花瓷与钧窑系分相乳光釉之间的源流和传承关系,为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进一步找到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第二, 苗锡锦先生抱着学术探讨的态度,提出个人的看法同学术界商讨。仍以考证“钧州西吴镇周家造至元七年”字样的钧瓷残器为例,作者通过多方考查说明了自己的几点看法,最后指出“钧瓷盛于宋,发展于金”。 《中国钧窑考》体现了严谨的学风,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经过历次战火的洗劫,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只能说是沧海一粟,历代史书中的记录的那么多的书籍, 关于钧窑记载现在绝大部分佚失即是明证。在禹州磨街乡发现底部写有“钧州西吴镇周家造至元七年”字样的钧瓷残器,有谁会想到古代钧窑文化袒露之乡的内容是如此地丰富呢?
第三, “史海钩沉” 大量的引证充实了它的内容, 使其不仅凸显本身的学术价值,也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有用的资料。如1964年,禹县人民政疛根据河南人民政府的指示成立“钧瓷史考察组”的调查。老文物工作者曹子元先生的调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关于神垕命名与钧窑关糸的考证等。对自己的观点不妄加定论,以事实加以说明,以理服人。“神垕”的名称的年代,是一个无法详考的问题,但作者
通过前后的引证、推理,得出结论,指出其“应早于永乐三年”。
《中国钧窑考》一书也可以说把整部中国钧窑史立体化了。这其间,苗锡锦先生凭借他对于钧窑历史的丰厚学识,剔抉爬梳了大量的文献史料,考证、辨析了众多的古代文物,将二者所得出的印象互相参照、交渗混融,于是,一条从远古到晚近的钧窑发展隐线,在他头脑里变得日渐清晰起来,然后结撰体系,形诸笔墨,就呈现为现在这部著作。在学术的追索方向上,苗锡锦先生尤为注重对隐伏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层面的揭示,透过那些不为人注意的大量民俗文化积淀,开掘到了一座宝库。我们看他著作中搜集到的许多钧瓷片,它们不是给我们传递出了难以言表而又扑面可触的历史文化内涵吗?
看了以后,展现学术之风,体验文化之旅。本书带你走入钧窑文化的深处。作者首先以严密的逻辑和大量的资料进行举证、推理、类比,就“中国钧窑”这个论题进行阐述,论证了钧窑的存在, 同时不失于严密细致。第一,填补目前对中国钧窑系统研究的空白。一书作为当代第一部系统的钧窑研究在体例结构、内容、方法上有其独创性,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二,体系自成一格,内容丰富,开创钧窑研究的新体例。在内容上,有一些论题是目前尚欠研究或研究得不充分的,作者不畏艰难,刻苦探索,在有所得的基础上表明了自己的看法。第三,该书的出版不仅为人们进一步研究中国钧窑史提供了有益的资料,也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钧窑的发展历史,能起到查漏补缺、补充丰富其内容的作用。
以上是笔者对《中国钧窑考》一书的一些浅显的看法,也许有不当之处,还需进一步思考。总而言之, 《中国钧窑考》一书是具有开创性的钧窑研究的成果, 它是作者数年研究的结晶,花费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其学术价值是经得起考验的, 对不同层次的读者也各有裨益,刚入门者可以把它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资料; 专业人士可以对此书的观点进一步思考,寻求思想上的砥砺;尤其对正在钧窑研究王国里探索的人来说, 该书有助于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是不可不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