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陈献章行书诗卷.《大头虾说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陈献章行书诗卷
陈献章(1428-1500),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字公甫,号石斋,别号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门渔父、南海樵夫、黄云老人等,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称白沙先生。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半年而归,居白沙里,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著作后被汇编为《白沙子全集》。
陈献章本是广东新会城北圭峰山下都会村人,少年时随祖父迁居白沙乡(今属江门市蓬江区)的小庐山下,故后人尊称为“白沙先生”。陈献章出生于小康之家。祖父名永盛,号渭川,“不省世事,好读老氏书,”父亲名琮,号乐芸居士,善吟诗作赋,喜过隐居生活,27岁便英年早逝。母亲林氏,24岁丧夫,生下遗腹子陈献章后,抚育孤儿,操持家事,终生守节。献章幼时,体弱多病,自称“无岁不病,至于九岁,以乳代哺”,特殊的家庭环境,使陈献章对母亲特别孝顺。“非母之仁[2],臣委沟壑久矣。臣生五十六年,臣母七十有九,视臣之衰如在襁褓。天下母子之爱虽一,未有如臣母忧臣之至、念臣之深也。”“臣母之忧臣日甚,愈忧愈病,愈病愈忧,忧病相仍,理难长久。臣又以病躯忧老母,年未暮而气已衰,心有为而力不逮,虽欲效分寸于旦夕,岂复有所措哉!”(《乞终养疏》)
陈白沙还是一个书法家,他的字刚健有力,继承王羲之等人的雄健风格,改变了元明以来圆滑、软弱无力的书风,进而使奇戏雄健的书风大行于世。 据陈白沙纪念馆梁炳尧馆长考证,陈白沙晚年时分,因为他的字很漂亮,很多人求字,但当时岭南地方遥远,交通不便,好的毛笔总是买不到。于是他想出用江门当地特有的茅草,束成一束,末端打烂,令茅草的纤维露出来,然后用来写字。因为茅草的纤维质地较硬,弹性好,茅龙笔介于硬笔与毛笔之间。写字时须用中锋行笔,而写出来的每个字都留有“飞白”,每个字的转弯之处也是方形,字体刚劲有力,独成一体。现在陈白沙纪念馆里还展出了这种“茅龙笔”,据说当地政府领导常用这种笔作为礼品赠送给客人,在馆里作为礼品出售,也很受游人欢迎。
陈献章《大头虾说轴》纸本,草书,纵158.5cm,横6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大头虾说》一文为陈献章所撰,并由作者于明弘治戊申(弘治元年,1488年)秋八月望书写,作者时年61岁,此作是他晚年的作品。
本文是借乡间俚语“大头虾”来阐述人生哲理,立意新奇。
此书所用之笔为茅草笔,一般书家较少使用。此种笔毫锋秃散,毛硬易干,因此书字独具特色。本幅下笔顿挫力很强,毫端开叉,形成了较多的飞白之笔。字迹墨色干枯,粗细变化丰富,兼之运笔迅疾奔放、挥洒自如,又少见连绵之笔,显示出动中寓静、拙中藏巧的韵致,书风独树一帜。
署款:“弘治戊申秋八月望,石翁力疾书于白沙之碧玉楼。”款下钤印:“石斋”。无鉴藏印。
分享: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