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帆:站在动荡世界的交汇点,我们如何耐心地剖析一部超长篇文本?

我们值不值得,或者能不能够花上巨大的精力在一个不知名的业余作者貌似介于“虚构”和“非虚构”的“家族小说”作品中发现这个时代的一种书写新质?解剖这个长篇小说是否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今天创作中的一些隐在的时代征候?我们能否站在动荡世界的交汇点上去剖析一部小说从内到外的时代意义和文本意义。

一位主编朋友介绍这部长篇小说让我看,因为忙着搬家一直搁置了,我奇怪这部小说居然请过那么多名家开过研讨会,却没有人写过真正意义上的评论文字,思忖再三,顿悟原因有二:作为单部长篇小说,洋洋洒洒近70万字的篇幅,已然超出了一个进入21世纪新时代阅读者的阅读耐心,让一个习惯了快速阅读的人花上一个星期去读一部情节并不紧张,描写并不是处处出彩的小说,那是需要足够耐心的。我是用了一个星期,大多数时间是在漫长的旅途中完成阅读的。合上书籍,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值不值得,或者能不能够花上巨大的精力在一个不知名的业余作者貌似介于“虚构”和“非虚构”的“家族小说”作品中发现这个时代的一种书写新质?解剖这个长篇小说是否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今天创作中的一些隐在的时代征候?这才是我们愿不愿意触碰庄深新著《根》的根本原因。这让我想起了恩格斯不厌其烦地为玛·哈克奈斯《城市姑娘》所写的那篇小说评论,我们能否站在动荡世界的交汇点上去剖析一部小说从内到外的时代意义和文本意义。
《根》庄深/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这部叫做《根》的小说,是继上个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以后又一次呈现出“向后转”历史回溯理念主题的创作,古老的“叶落归根”民族情结充斥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充满着时代变迁的历史印记;那种对旧时代的深刻眷恋又一次将人性置于“现代性”的拷问之中;彷徨于封建家族秩序与启蒙革命之间的游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根》充满着悖论的主题表达和描写张力。
无疑,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家族小说的兴起,让我们迅速地进入了两种形态的“寻根文学”的描写之中:一种是在意识形态的迷茫之中去从历史回溯中寻觅旧日时光的宁静与平和;另一种是在那种“荷戟独彷徨”的愤懑中去批判封建家族意识是摧毁“现代性”的渊薮,无论作者是出于 “无意后注意”,还是“有意后注意”,这两种的主题模式都各有利弊。毋庸置疑,《根》的作者选择的是前者。
就世界格局的小说创作而言,“返乡主题”永远是一个书写的焦点,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对家乡的眷恋情结,无论是爱也好,恨也好,都是无法释怀的那个抹不去的精神栖居地,尤其是那些去国的游子,更加具有这样的精神寄托。《根》是在以庄姓家族为描写轴心,辅以袁家、赵家、刘家、黄家等家族的变迁史,构筑了一幅20世纪初年至五十年代半个世纪的历史画卷。
作者虽然只是业余写作,显然他对长篇小说取舍的分寸感掌握有些失当,但是其描写生活的能力却让人产生了阅读兴趣,我之所以没有采取一目十行跳跃式的阅读,就是因为小说中的那些旧时代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让我产生了兴趣和美感,这种美感来源于《红楼梦》,也追忆到《三家巷》《苦斗》,从爱情生活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场景的描写,致使作品的画面充满着农耕文明风俗画、风情画和风景画的宁静舒缓风。毋庸置疑,作为一种怀旧式审美形式,越是离现代文明和后现代文明遥远的作品,就越能够呈现出艺术的魅力。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众多,从地主、家仆、小姐、丫鬟、保镖,到官员、土匪、军人、商贾、掮客、革命者、游医、外国人……可谓生动呈现了那个时代林林总总的人物肖像和社会风俗。
无疑,在所有的描写域中,作品花笔墨最多的就是爱情抒写,三代人的爱情没有托尔斯泰笔下那种  “各有各的不幸”,只有梅子和赵林的爱情是以悲剧结局,这就充分体现了作者向善的本性。因此,作者采用的是大量的风情画面来构筑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爱情的童话世界。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现代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纠结之中,选择了两个“根”:一个是根深蒂固的溧水小城镇;一个是靠着现代大都市上海的常州。显而易见,作者更青睐的是前者,那里的风景如画,于是风景描写自然流淌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形成了“古典小说”的特有的风景线。更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刻意铺张的风俗画描写是吸引我阅读快感的一个兴奋点,那些婚嫁迎娶的民间习俗,那些节庆酒宴的风俗,甚至那些土匪勾当里的种种行状都是小说的看点所在。这些被现代和后现代小说所遗弃的小说创作元素,对于一个进入电子信息时代的读者来说,它还有小说美学的意义吗?还是只是一种  “遗老遗少”观赏古董时的快感?
这部长篇小说是一部农耕文明的赞歌,也是对革命的颂歌,与《白鹿原》有点异曲同工之处就是,一个勤勤恳恳的老地主置办起了一个大家业,延续了子嗣兴旺的家族荣耀,他们夫妇,尤其是大奶奶,把家中唯一的独苗送进了共产党的革命队伍,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作品后三分之一就是描写革命故事,几乎是落入了“非虚构”的家世描写陷阱中,笔墨单调,失去了前面文学描写的美感,而且也拖沓冗长,缺少情节和细节描写的张力。然而,使我感到眼前一亮的是作者最后一笔对革命烈士人物的处理,尤其是大奶奶捍树而死,留下身后那个永不枯竭的大树之“根”,既点了全书的主题,又还原了历史中的  “真理性、人性和审美性”,让这部小说在最后得以升华。
看完小说最后一页,放下这部精装本的沉重书籍,掩卷而思,我想,倘若作品删除30万字,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阅读和审美效应呢?毋庸置疑,由于作者不懂得舍得与“留白”是作品空间更加廓大的辩证法,让读者徜徉在冗长、甚至有些重复的描写流中,并不是一个高明的做法,而是陷入了“痛说家史”的窠臼之中。倘若采用精简的写法,无疑会强化描写的张力,让阅读进入一个更加愉悦赏心的通道。
此外,作品中有几处没有“出鞘的刀”,比如那个土匪头子“金不换”掉进悬崖究竟死没死是个谜,本以为这是作者为这个情节线索打下的一个扣,阅读期待是他的复活会构成小说后面复杂的“戏份”,作者却只字不提,让人大失所望,小说的情节元素白白流失,真是可惜。
尽管这部长篇小说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缺陷,但是,作为一种文本的解读,它的意义远在文本之外。在中国大陆,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的进程让农耕文明时代的乡土风景消失在广袤的地平线上,亦如作品最后那棵曾经枝繁叶茂蓬蓬勃勃生长着的大树被伐倒后,大奶奶以命相抵护卫着那大树根一样,老一辈人眷恋的乡土社会之根系已然被啃噬撼动,它已无法抽枝发芽。面对失去的过去,我们站在历史的废墟上瞭望未来,倘若能够从这部煌煌大著中顿悟和汲取到一些什么,尤其是人性的善恶美丑的表现,或许才是阅读的真正含义。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出版书影

(0)

相关推荐

  • 艾柯的文学自白(待续)

    艾柯的文学自白(待续) 艾柯是意大利最富于创意的当代小说大家,代表作<玫瑰的名字>.<波多里诺>.<傅科摆>.<昨日之岛>等,为探索当代小说的艺术可能贡 ...

  • 一个少年的成长精神史

    ■吴棠侠 作者:吴棠侠 日期:2021-05-29 虚构是不再确信的非虚构 文学批评家王尧完成了一次角色转换,为小说<民谣>的面世准备了二十余年,终于也成为一名小说家.对此,王尧不乏自嘲, ...

  • 长篇小说的陷阱

    最近,有好几位写成了长篇小说的作者,直接找我,或通过朋友简拼找我,问能不能帮助寻找出版渠道. 我只好实话实说:爱莫能助. 一是我认识的出版社文学编辑,基本上都退休了. 二是我知道,现在出版社要面对市场 ...

  • 不断生长的记忆和重新记忆后的自己:《民谣》王厚平形象赏析

    <民谣>(王尧著,译林出版社2021年3月版)的发表,为读者和当代中国小说带来一个内涵颇为丰富的"王厚平"文学形象.这个文学形象具有小说人物.叙事者和作者三种身份/属性 ...

  • 历史与文化的交汇

    历史与文化的交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析莫言的<红高粱家族> 张舸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莫言<红高粱家族>的面世,标志着新历史主义小说在新时期的诞生.在<红高粱家族& ...

  • 评论||长篇小说《沧海遥》书评

    长篇小说<沧海遥>书评 吴秀明||福建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沧海遥>这部长篇小说,顺手翻了翻目录和引子部分,马上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 <沧海遥>讲述了一个闽南家 ...

  • 台球|丁俊晖无缘携手世界第一,特鲁姆普7-2霸气碾压,强势开启冲冠之旅

    丁俊晖无缘携手世界第一,特鲁姆普7-2碾压,强势开启冲冠之旅 北京时间4月21日消息,2021斯诺克世锦赛结束第四个比赛日的争夺.世界第一贾德-特鲁姆普在与利亚姆-海菲尔德的第一阶段比赛中,轰出一杆破 ...

  • 《天道》丁元英,生存世界的两条法则,知道一条你就可以过得很好

    以前曾不止一次看到过<天道>的短视频,通常选取的是男主角丁元英的某段精彩论述,评论区全是夸赞,但凡有质疑的声音,立刻会被回复:"这个剧太有深度了,你阅历不够/境界太低,所以看不懂 ...

  • 丁帆:把学术文章当作散文随笔来写,何尝不是对文学本身的尊敬?| 新批评

    多年来,关于大量文艺批评文章仅仅依赖学术理论话语.说教式.言不及物的空洞形象受到学界讨论与反思.评论家丁帆在本报最新<新批评>专刊文章中如此回顾了自己对这一现象的思考,"曾几何时 ...

  • 【大家评论】丁帆:《废都》是贾平凹最好的作品

    丁帆:<废都>是贾平凹最好的作品 我想讲"新世纪文学中价值立场的退却与乱象的形成",先谈创作,文学创作的"病症"和价值立场的多元及模糊. 第一条,我 ...

  • 花丁专栏:我和世界的关系

    荐 曲 音乐疗法 好听的曲子能稳糖 写 在 前 面 一字一元出了视频.我并没有看完,因为我无法面对内心的恐惧. 她在第一部<爱与恐惧>的"爱"部分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 ...

  • 丁帆:当下主流作家哲思能力退化,审美能力衰退

    丁帆:新世纪文学中价值立场的退却与乱象的形成 我想讲"新世纪文学中价值立场的退却与乱象的形成",先谈创作,文学创作的"病症"和价值立场的多元及模糊. 第一条,我 ...

  • 丁点语录·用爱看世界

    我的专业是中文,但现在在博物馆里做史学研究,又因热爱这个国家和不小心炒了个股,所以不得不学习了一丢丢的什么政治经济的东东.没有总结的阅读叫做浏览,有总结的才叫学习. 媒婆课堂的出现其实是偶然的,初始是 ...

  • 丁帆 | 重树“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大纛——重读《弗·恩格斯致玛格丽特·哈克奈斯》随想录...

    丁帆,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科项目评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组第5.6届成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 ...

  • 丁帆:书画双璧——萧平书画读札

    所谓书画家,既善书又工画者,书画同源,乃中国书画线条之美的呈现.而望穿中国现代百年来千千万万个书画家,往往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即画好者字未必好,字好者画或许差,字画双璧者寡.著名画家于非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