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生命的底色。几十年来中国坚持不懈为神州大地披装绿色,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由上世纪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2020年的23.04%,中国森林净增长量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比重,也从40年前的3%,增长到现如今超过16%,中国经济增长与绿色增长相得益彰。在云南,“木刻分水制”被祖祖辈辈流传了下来,一根横木,几段凹槽,让山间的流水,从主干渠分配到支渠,再有效分配到每一块梯田。保证了高低不同的每户田地都能得到充足的水量,这是哈尼族人的智慧。农历八月初,稻谷丰收的日子,哈尼族迎来了传统的新米节。采摘、宰牲、尝新,家家户户祭拜天地,祈求日月永照人间。全世界人均耕地4.8亩,而这里17万亩梯田,却养育近34万人口,半亩地养活一个人,这个人与自然巧妙结合取得的优异成绩,被载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方稻田一汪水,水中养鱼虾,田间养鸡鸭,肥水滋养稻谷。一个个生机盎然的小生态系统在朴素的劳作中自然形成,苗乡人家的“稻田鱼鸭”传统生产方式,已沿袭了上千年,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中华民族向来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和自然平衡哲学。扎根在海水中的红树林,属海洋木本植物群落,是海洋生物洄游、繁殖、栖息的重要场所,具有造陆、护岸、净化海水的功能,被誉为 “海岸卫士”。如今,丰茂的海草床已经成为巨大的海洋生物基因库,生存物种比海草匮乏时增加了5倍,原始物种鲎也重归遨游。云南黄草岭,这里有被学术届誉为“人类望向自然的眼睛”的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上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综合体。
“黄草岭高又高,水冷箐深收成少,山茅野菜渡秋荒,半年洋芋半年荞。”这句民间传唱的谚语,是黄草岭村曾经贫穷的写照。
十年前,黄草岭村民意识到顺势而为的道理,放弃挖山平地种田的传统耕作,采用接近天然林木的生长方式,混种樱桃树、苹果树、梨树、核桃树,适宜的环境,让黄草岭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
毛乌素,蒙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山西右玉地处毛乌素沙漠东部,贫瘠曾是这片土地的标签。十万右玉人,一代又一代接力,让一亿多棵树在这里落地生根。绿色版图从山西右玉向西推进了300公里。宁夏灵武地处毛乌素沙漠西部。30多年来,这里的人们治沙造林60多万亩,控制流沙面积100多万亩,将绿色向东推进了几十公里。毛乌素沙漠南端的延安,也曾是中国生态最脆弱的地方之一,近八成面积水土流失。短短20年间,延安退耕还林上千万亩。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右玉向西、灵武向东、延安向北,毛乌素沙漠一万多平方公里流沙止步生绿,80%水土不再流失,茫茫荒漠变成一片绿洲。绿色是生命的底色。几十年来中国坚持不懈为神州大地披装绿色,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由上世纪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2020年的23.04%,中国森林净增长量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比重,也从40年前的3%,增长到现如今超过16%,中国经济增长与绿色增长相得益彰。
2020年7月,一份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邀约,向全世界充满想象力的青少年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如果你针对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有自己的想法,请提出解决方案,你将有机会得到联合国合作伙伴的孵化支持。
来自中国的6690份提案,背后是亿万个15到24岁中国青少年对地球命运的关切。这一群体的声音看似微薄,但却是传递给人类未来的中国声音。
生态就是经济,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这是中国为全人类贡献的智慧。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正在被世界分享。
“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寄语。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命共同的、唯一的家园。携手出发,同心协力,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