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六种思维模式,是爱情和婚姻的大忌;看不清自己的角色,是很多夫妻冲突的根源
这六种思维模式,是爱情和婚姻的大忌
爱情通常被认为是感性的精神产物,通常我们会说看眼缘,凭感觉,以为感情就是依托于虚无缥缈的心动与情绪波动来主导。
果壳上的理科男们用人体激素的角度来解释爱情:荷尔蒙决定一见钟情,多巴胺决定天长地久,肾上腺决定出不出手,自尊心决定谁先开口,寿命长短决定谁先走。
有一定道理,我们的身体总是比我们的意识更早接收到信息。所以爱情最初的发生,往往是看感觉没错。就像网上一句话所说:
“如果这个人没有让你脑袋里放小烟花让你心脏里融跳跳糖让你身体里开冰雪碧那可能真的不是爱”
不过不要高估爱情的保质期,真正的激情通常只能持续三个月,要想维持高质量的爱情,激情与愉悦固然不可或缺,然而激情总会褪去,想要长期保持美好的感情,维持互相的吸引与好感,本质上更需要理性的思维与自我管理。
感情中的吸引力从来都不表示理所当然的存在,责任感、安全感、神秘感、情感激励与沟通方式等,任何一个维度的坍塌,都可能造成情感的骤然毁灭。
我们常说爱情最后都会化作亲情,然而如果没有正确地处理两性关系,当荷尔蒙的冲动与多巴胺的愉悦感消散之后,两个人就只剩下分道扬镳了。
当你觉得一切都可以按照你的意愿进行,所有的美好都是理所当然的时候,才是最危险的节点。
以下总结严重影响爱情质量的六种思维模式,当人在感情中用这样的思维进行互动,落幕与悲剧都是迟早的事。
(一)利己思维
自私是人的本性之一,本无可厚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更好些,也都本能地倾向更有价值的人事物。在感情中,如果对方没有一点自己看中的价值,当然不可能在一起。但利己思维指的是那些纯粹抱着在感情中占便宜的人的心态,不肯付出,只想着索取。
一切以自身利益作为出发点,不肯吃亏,一旦出现问题,总是归结到对方身上。抱怨,嫉妒,生气,作,一味的索取,不愿意付出。
通常出现在自认为比对方有价值的人身上,比如自以为男神/女神,觉得对方是备胎转正,自以为自己条件比对方好,选择的机会成本更大,和对方在一起是屈尊委屈了自己,对方要感恩戴德。
比如非常勿扰之前有个女嘉宾杀夫的案件,就是因为上了节目以后虚荣心暴增,真把自己当女神了,结果结婚后总要跟别人比较,觉得自己嫁委屈了,越看老公越不顺眼,一念想不开,就犯下错事,害人害己。
英国牛津大学的生物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科普书《自私的基因》中,推崇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从为什么有生命这个问题出发,引入了复制因子的概念,复制因子制造生存机器,为了自己更好的复制。简而言之,人类在两性选择上,所谓的感觉,往往是基于基因本能选择有价值的延续方式。
所以不管是看重对方的外表也好,还是喜欢对方的才华,这都是正常的基因选择,只是在具体的相处中,如果陷入利己思维,不懂得投桃报李,而把别人的好视作理所当然,必然不会长久。
(二)物化思维
也可以叫唯物条件论,就是把人作为高级生命的精神属性分割,物化为一个个实际的具体条件,比如身高多少,收入多少,学历如何,长相几分,房子多大等等。
这个人身高180,年收入50万,有车有房,嗯,这是个优秀的选择对象,那个人画画虽然好,但是卖不出去是个穷画家,没有什么价值。这样去比较人的话,不但肤浅没有人味,而且很愚昧。人的好坏善恶,能力强弱等,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很难简单从物化的条件论角度去判断高低。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纯粹的条件论去对待感情,永远会有更好条件的人出现,用物化的思维去看待每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人,不但对别人是一种侮辱,更是对感情的一种亵渎。
有一个经常辩论的议题:爱情可以用金钱买到吗?
当然,根据不同人对爱情和“买”的理解,会有不同的答案。那我就直接抛出我的观点——不能!
如果纯粹作为市场交易的角度来说,你可以买到老婆,买到炮友,买到情人,却买不到爱情本身。
因为爱情的基础是平等与尊重的两个独立个人,任何依附、捆绑、奉承讨好、哄骗等等都更像是一种你买我卖的交易关系,而不是建立在共性与吸引前提下的亲密伴侣。
确实,好的物质条件可以保证爱情不受到更多现实的考验,但物质本身,不能直接交换爱情。
(三)“自我牺牲”思维
有一类人谈恋爱就跟炸碉堡一样,相当玩命,非常用力。会用许多感动自己的方式故作牺牲的姿态。觉得自己牺牲了那么多,如果对方有些对不起自己的地方,就觉得生无可恋,暴跳如雷。
这种牺牲往往不是真的牺牲,很有可能自己以为做出的牺牲与感动,别人其实并不需要,比如为了道歉在雪地里跪一晚上,或者在对方生日的时候买了999朵玫瑰等等,说不定还给对方带来负担。
他们往往只是感动了自己,然后故意让别人看到,你们瞧我多么伟大,付出了那么多,那个人好意思不爱我吗?
这其实是一种情感勒索。越是亲密的人,越容易不自觉使用情感勒索。
被勒索的一方往往有苦难言,明明觉得不舒服不自在,但似乎对方也没做错什么,不好指责,长期以往,感情就会在那种不言而喻的压抑之中走向死亡。
最糟糕的是,很多时候自我牺牲的人到最后也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反而觉得对方负心,辜负自己一片苦心,加倍的委屈与痛苦。
(四)柏拉图式恋爱
谈理想谈人生谈历史谈哲学就是从来不牵手,也不会多看你两眼,你觉得是纯粹美好的爱情,其实只是聊得来的知己而已。
我不否认这世上存在纯粹精神的恋爱,但那可能需要很高很高的境界,我等凡夫俗子,可望不可及。
说到底,人类也是动物,不要忽略了身体的本能。真的喜欢一个人,身体自然是想要靠近的,如果对方想靠近但本能地想躲避,那其实是基因在告诉你,其实你并不想接受对方。
如果说两个人非常相爱,但是却一点也没有身体反应,那不是爱情,你们就当朋友好了。
(五)固化思维
恋爱中的女生通常会傻傻的问以下这些问题:
「我老了丑了你还会爱我吗?」
或者在第一次上床前忍不住问一声:「你保证你会一直爱我吗?」
这个时候没有一个智商正常的男人会说NO的。但这种承诺有个毛用,如果承诺有用的话,世上也就没有出轨和劈腿了。
爱情是最无常的,充满无数不确定的因素。千万不可因为曾经的恩爱回忆,就保持固定的思维,不去进步,不去改变,认为一切都会按照以前一样顺利美好。
固化思维通常出现在情感稳定的情侣或老夫老妻之间,总是认为在一起时间长了,或者结婚生子了,感情就不会有变化了。却不知,情爱是最诡谲的东西,人的大脑只要还会分泌荷尔蒙和多巴胺,就不会停止对吸引力的追求。
一旦停止共同进步,或者不再在乎自身的提高与吸引力的维持,把希望寄托在对方的忠诚和专一上,是个非常可怕的想法。多少官员名人大商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就抛弃了糟糠妻,让小三上位。永远不要低估自己成长的可能,就算外貌身材老去了,可以用气质、智慧和阅历来替代,不要想着一劳永逸,基因决定我们要么进化,要么被淘汰,始终要保持一个进步的心态。
(六)远香近臭思维
简单来说,就是老觉得远处的东西总是更好,身边的似乎总是要差一些。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总觉得别人的男朋友女朋友更好,别人吃的食物更香,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
这个思维包含以下几个因素:
习惯与别人做比较
对自己的情侣挑剔与挖苦
对外人温和,对自己人负能量
我本人最讨厌的就是这个思维。两个人一旦熟了吧,就觉得再也不需要客气了,什么心里话都往外说,对你身上的事物也开始挑三拣四,鸡蛋里挑骨头了。
自己的情侣优点都已经视为理所当然,缺点反而特别扎眼。老师横向跟别人的男女朋友作比较,觉得别人的情侣有的优点自己的伴侣都没有,就不满了。
讽刺、打压、控制欲、各种负能量的倾泻,把情侣当做了情绪的垃圾桶,还觉得理所当然,你是我的亲密爱人嘛,当然好的坏的都要承受啦。
凭什么嘛?不管怎么样,大家首先都是独立的个人,没有人有义务接受你所有糟糕的情绪和踢猫效应带来的负能量,冤有仇债有主,如果你的情侣本身并没有做错什么,请不要把你自身的问题转移到他们身上,他们是无辜的!
最后,希望单身的也好,有情侣的也好,可以尽量远离以上六种思维,让感情保鲜保热,享受更多别样的感受,携手更广阔的人生与精彩,享受爱情的甜蜜吧!
*************************************************
看不清自己的角色,是很多夫妻冲突的根源
文丨赵悦辰
人们常说结婚是两个人的事,其实结婚是6个人的事,这6个人是谁呢?他们是两个成年人、两个家长、两个孩子。这么说也许你觉得晕,我来解释一下,每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都有三个部分:内化的家长、未长大的孩子、当下的自己。所以两个人结婚后实际上是6个人的互动。
这样麻烦就来了,比如老公说:“今天我要加班,你接孩子吧。”老婆说:“你对工作有责任,对家也要有责任啊,凭什么每次都我接孩子,我不要!”老公的话前半部分代表了一个成年人在说话,后半句实际上代表了他内在的家长在指挥。老婆说的“你对工作负责,对家也要负责”的话是内在家长在说教,接下来说的“凭什么每次都我接孩子,我不要“是内在孩子的说法。所以这段对话实际上是成人+家长对家长+孩子。对话的结果吵起来的可能性比较大。
放眼望去,很多爱人之间不知不觉形成了这样几种危险关系:
第一种关系是家长对家长的关系,在这个关系里经常听到的词儿是:你应该、你必须、你一定要等等,还有很多批评、指责和教训。两个人都像掌权当老大,控制对方,但是一山难容二虎,他们生活在三天一大吵,每天一小吵的世界里痛苦不堪。
第二种关系是孩子对孩子。他们的关系更奇葩,像小孩过家家,在一起就争,见不着就想,遇到家里要承担的事情互相攀比,经常为做家务掷筛子。总之各种小孩的想法、做法曾出不穷,让人经常有哭笑不得的感觉。这样的生活像个幼儿园的世界,小两口的逻辑永远停留在未成年。这样的两个人,自己的生活都乱成一团,要是再有个孩子,三个小孩的世界可以想象得有多疯狂。
第三种关系:成年人对成年人。真正的成年人有个核心特点就是心智成熟,那到底什么是心智成熟?心智成熟的人在情绪管理、分析问题方面能力较强,情商较高,能够理解自己和别人,待人接物善于把握分寸,思考问题更加客观平和,内在比较有力量,有能力承担各种为人的责任。
两个成年人的相处会让我想到舒婷的诗《致橡树》中的几句: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种状态实际是两个人在爱情中人格都很独立而且有尊严,虽然相爱,但彼此尊重各自的人格边界,有身体的融合、灵魂的交流,也有各自独立的世界。
第四种关系是家长对孩子。在这种关系里,一方固定扮演家长角色,另一方固定扮演孩子角色。家长负责照顾、承担、指挥,孩子负责讨好、听话、依赖。家长控制、强势、抱怨,孩子委屈、压抑、无能。这显然是个不平衡的关系,只要有不平衡就会有很多问题。比如家长一方觉得很累、抱怨但却不撒手,孩子一方觉得很烦、很憋但却不愿承担。家庭在这样的关系里会生长出很多毒瘤,比如不满、愤怒、怨恨、攻击等,还会出现重伤行为:无性婚姻和婚外情。
这种关系也会让我想到致橡树里的另外几句诗: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诗里所说的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是形容有的人在爱人面前是弱小的孩子,依赖对方的强大活着。而痴情的鸟儿,泉水,险峰,这些都是扮演孩子的人对扮演家长的人的讨好。
每个人进入亲密关系之前都需要体会一下自己内在的三个人,哪个人是主角,哪个人是配角,这样做可帮助你对未来自己的行为进行预测,进入关系以后你还要体会一下对方内部的三个人,这样你就能很容易知道你们可能建立什么模式的关系。
另外在你和他的互动中,也可以通过自我觉察看看当下是哪个人在说话,对方是哪个人在说话。比如:老婆说:老公,周末我想让你陪我看电影!这是内在孩子在说话,老公说:好的,我一定尽量安排时间陪你。这是家长的部分在说话。老公接着说:“如果公司有紧急的事情我就下周陪你好吗?”老婆说:“好吧。”这两句就是成人部分在说话。
所以大家在互动中要时时觉察,可以把家长对孩子,成人对成人、家长对成人、孩子对成人几种交流模式交替使用。不要一味的当家长或孩子或成人。单一的状况都会让人很乏味无趣。最好的比例是成人占50%,家长孩子各占25%,这样就有了成人的成熟、家长的强大、孩子的可爱。这就是三合一完美爱人,世间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