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老子》四章 2024-05-02 16:44:48 6.1 《老子》四章 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文章的能力。识记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的含义、重要虚词的用法,积累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的关系,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中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传承其中积极、优秀之处。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难点: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中,有一个人,很有神秘感,传说他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身孕,才从腋下产出他。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在周王室担任过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便出自此书。二、写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老子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远近闻名。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 三、作者介绍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四、题目解说《<老子>四章》选取了《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和第六十四章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思想。五、层次结构1. 第十一章: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2. 第二十四章: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3.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4. 第六十四章:告诉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六、全文分析1.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自矜者不长。”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2.第三十三章中的“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的“富”与“志”各有什么含义?“富”即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的需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志”即志向,志向只限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只有将志向付诸实践,并坚定不移,竭力实行,才是“有志”。3.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包含的意味?这些语句中包含辩证意味,其表现及结果往往是对立统一的,贯串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要灵活运用。4.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应怎样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最难能可贵的。“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已、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执行,那他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5.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观点一: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观点二:不相同。两者的思想有某种继承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部分观点。但荀子与老子的结论是不同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七、中心思想《<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八、写作特点1.说理形象。说理形象除了体现在老子对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体现在他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于用辩证法来说理。比如,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子、器皿和屋室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与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2.善用逆向思维。善用逆向思维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比如,老子所说的“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就是逆向思维的体现。3.语言准确。本文行文简洁,警句居多,如歌如诗,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语言上,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出色,整散结合,使得文章说理准确严谨,层层推进,气势如虹。九、补充资料《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其中1—37章的《道经》在前,38—81章的《德经》在后。《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通广博。十、总结全文《<老子>四章》阐述了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和“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告诉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十一、布置作业《<老子>四章》中,老子关于“有”与“无”的论述,闪烁着深邃的辩证思想的光芒,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思考。近些年来,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在一些人看来,没有能够立马见效的,就是无用功,也就没有必要去做。这是盛行的功利主义在作祟,表现为做每一件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只要能够奔向目标,过程并不重要。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究竟该怎么看待“有用”与“无用”呢? 赞 (0) 相关推荐 我读《道德经》 我读<道德经>数遍,感触良多. 最大的感触是难懂,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余言,用字精炼,且老子当年用字语景与现代不同,造成后人读<道德经>相当费解.我认为,要理解<道德经& ... 最新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3(完结篇) 第六十四章 [内容分析]本段重在"治国",讲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要重视细微和小节处:对权柄不要有执念,主张无为而治:要从始至终保持谨慎,等等. ... 最新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2 第二十四章 [内容分析]本段重在"修身".为了显得高就踮起脚跟,这样立不久:为了走得快就迈大步前进,这样走不远.所以,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是没有好结果的.接着,作者指出"自 ... 最新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1 [题解] 本文选自<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 ... 最新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 [题解] 本文选自<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 ... 公路工程概预算教案第四章 甘 肃xxxx技 术 学 院 教 案教研室主任 教师 xx科目 <交通工程概预算> ... 《老子四章》理解性默写 作者:宁乡一中谢晋洋 2021 10.07 秋 关注我们 1.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 ... 《老子》四章 教案 <老子>四章[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quo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四章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纵放情欲,为什么会动之死地?当然是因为危害了别人的利益,而受到惩罚.由谁按照什么规则来惩罚之?当然是国家机器中的镇压工具按照国家的 ... 老子《道德经》解读:第四章:象帝之先 第四章:象帝之先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 冲:通"盅",指器物虚空,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