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明显的炮灰与幽微的赞美

张佳玮

作家

10-10 20:57

虽然平时吐槽罗贯中多,但他写《三国演义》,自有其不可及处。

众所周知,罗贯中很擅长给人物登场安排情节,塑造一个立竿见影的形象。

比如董卓初登场,是自己被刘关张救了,却以他们是白身为由,不加致礼,气得张飞想杀他——这就让站在刘关张角度的读者一下记住了:

董卓不是好人。

比如诸葛亮登场,先安排一个博望坡军师初用兵,这一场既让关张一起服了诸葛亮,也昭示了整部小说里诸葛亮屡试不爽的套路:诈败、间道、伏兵、火烧。将来的曹仁、兀突骨和张郃们,都要吃这招。

衬托人最简单的法子,是临时安排几个炮灰做垫底。比如关张乍一登场,先让程远志等几个匪类做了刀下鬼。

也有靠成名武将做陪衬的,比如官渡初战,罗贯中就安排张辽许褚去战张郃高览,打得不分胜负,这才显得后来张郃高览投降曹操,意义重大,足以让袁绍崩溃。

妙在高览后来在汝南,还被安排成了赵云的经验包。

由高览这个例子,还可以说出去:

还有一种捧法,是所谓一山还有一山高,踩着阶梯往上爬。

比如许褚出场,打平典韦,大家都知道他厉害了;后来许褚战平高览,大家觉得高览也挺厉害;等赵云杀了高览,读者自然都大惊:赵云厉害啊!

又比如张郃出场,平了张辽;后来潼关一战,被马超几下就打败了,读者也大惊:马超厉害啊!

这种连环捧法很有意思,就是比较费炮灰。

像华雄出场,把俞涉潘凤都给斩了,诸侯束手无策。关羽出马,以马弓手身份,袁术不满,曹操鼓励,袁绍迟疑之下,温酒斩华雄归来。这是关羽在小说的实际出场。华雄是关羽的炮灰,下面还垫了俞涉潘凤呢。

同理,后面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吕布先对付了方悦、穆顺和武安国,打飞了公孙瓒,简直所向无敌。张飞与吕布战五十合不分胜负,然后关羽与刘备一起上。这段其实略失关羽光彩,但没关系:之前斩华雄捧过关羽了,这段是张飞和吕布的故事——惨的就是方悦、穆顺和武安国了:还是炮灰。

所以您也发现了:

成名武将的义务之一,就是给别人做陪衬。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罗贯中先安排赵云年登七十斩五将,把韩德父子给收了。本来赵云斩将无数,众所周知,没必要专门排这么场虚构戏了呀?为什么呢?

好提醒大家赵云勇武不减当年嘛。

下一场,立刻就安排姜维登场,单挑赵云,不分胜负;赵云甚至大惊,“不想此地有这等人物!”

——读者立刻记住了:姜维厉害啊!对标赵云呢!

后来姜维北伐,遇到一个自称邓将军的,大战良久,颇难取胜;于是行诈败计,夺了对方的兵器,看着要险胜时,邓将军跑路回去了;他爸爸出来了:

“姜维匹夫,勿赶吾儿!邓艾在此!”

于是姜维大惊:原来小将乃邓艾之子邓忠也。

这就是借姜维之目,一笔写出了邓艾邓忠两个棘手人物。儿子如此,父亲之厉害可想而知。

这里就是借姜维,捧了一下邓艾。

但还有一种写法,比较细了——我觉得,是《三国演义》这本书最好玩的地方。

比如赵云汝南跟了刘备后,斗许褚刺高览不提。但其实他初出场是在界桥之战,罗贯中安排他大战文丑。

比如马超大战曹操,逼得曹操割须弃袍,是小说第五十八回了,其实他第十回就出场过一次,而且有仔细画脸:

“只见一位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手执长枪,坐骑骏马,从阵中飞出。原来那将即马腾之子马超,字孟起,年方十七岁,英勇无敌。”

然后立刻斩了李蒙王方。

见缝插针,提前露脸。

本来不是你唱主角的戏份,先惊鸿一瞥出来亮个相。

这手法,罗贯中用得很多。

比如魏延实际登场,是在长沙救黄忠归降刘备;但之前刘备携民渡江前,他在襄阳已经号召刘备入城了,还战过文聘。大家就有印象了,这家伙厉害。

比如邓艾大战姜维,是小说第一百十一回了,但前一回,司马昭大战淮南时,文鸯的主场,所向无敌,却有这么一段:

“鸯纵马看时,只见一军行如猛风,为首一将,乃邓艾也,跃马横刀,大呼曰反贼休走。鸯大怒,挺枪迎之。战有五十合,不分胜败。”

这是邓艾的初出场,与文鸯能打五十合不分胜负。之后过了几回,才出现他和姜维对决,但这里已经提前让他露过脸了。

比如庞德后来大战关羽,威风凛凛。其实此前随马超渭水战曹操,战汉中曹操安排车轮战收服他,甚至魏延一箭射了曹操的牙齿,还安排庞德出来战退了魏延——这些戏码,都是为了后来庞德抬棺战关羽,特别有悬念。

这类“预登场”,当然不只是单挑了。

大家都记得,周瑜故世后,东吴的战争戏份就是吕蒙为首,甘宁和凌统这对冤家彼此闹了。

之前周瑜取南郡战曹仁时,甘宁被围彝陵,大家商议去救,出来这么个难题。

周瑜迟疑:此地正当冲要之处,若分兵去救,倘曹仁引兵来袭,奈何?

这时此前不太说话的吕蒙劝了:甘兴霸乃江东大将,岂可不救?

周瑜迟疑:我亲自去救,谁守这里?

吕蒙推荐凌统,话说得斩钉截铁:留凌公绩当之。蒙为前驱,都督断后;不须十日,必奏凯歌。

周瑜于是问凌统,凌统慨然说:若十日为期,可当之;十日之外,不胜其任矣。

妙在去彝陵时,吕蒙又劝周瑜:彝陵南僻小路,取南郡极便。可差五百军去砍倒树木,以断其路。彼军若败,必走此路;马不能行,必弃马而走,吾可得其马也。

——以周瑜雄姿英发,怎么会在这种事上迟疑?

——这段无非是用来描述吕蒙的智谋、凌统的果敢,让他们出个场罢了。

——当然细想一下,也许还有凌统的傲娇:

“我才不去救甘宁呢哼!”

这方面,我觉得最精彩的一小处,是这里。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东吴方的主场戏,归周瑜和黄盖。

周瑜戏份向来丰足不提。黄盖呢?

之前东吴诸将找周瑜主战,让他劝孙权抗曹,有很出挑的一幕。

周瑜问:将军等所见皆同否?

黄盖忿然而起,以手拍额:吾头可断,誓不降曹!

然后诸将一起说:吾等都不愿降!

这里已经提前让黄盖亮眼了一下,与诸将不同了。

更前一回,诸葛亮舌战群儒末尾,东吴群儒狼狈时,有这么一段。

忽一人自外而入,厉声言曰:“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曹操大军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

众视其人,乃零陵人,姓黄,名盖,字公覆,现为东吴粮官。当时黄盖谓孔明曰:“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何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

这段戏份,安排得精彩绝伦。

此前东吴群儒,絮絮叨叨,跟诸葛亮掰扯,看得人都烦;这里黄盖冲进来,先夸孔明,再吐槽群儒,强调大形势,责备群儒“乃徒斗口耶”,正是读者心声。

妙在之后,黄盖立刻跟诸葛亮一副自己人的样子:

“干嘛不把好话去跟我们主公说,跟这些人说个屁?”

读者立刻就把他当自己人了。

——而东吴群儒,除了被诸葛亮骂一顿之外,还被黄盖鄙视了,真是彻底的炮灰……

因为提前让黄盖如此鲜明的形象出场过了,所以再过了三回,黄盖找周瑜献诈降计,读者不会觉得突兀、陌生或怀疑,只会欣然:

“哎,果然是个靠谱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