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与高仙芝同姓同乡同为大将,但我们只能从墓志了解其悲壮事迹

668年,大唐灭高句丽。

在这期间,有很多高句丽人被迁入内陆——尽管,本质上,他们的身分是战俘,却仍受到唐朝的优待,很多人出人头地——其中最著名者,是随父入唐,后来屡立战功的高仙芝。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跟高仙芝同时代,是老乡兼同姓。他就是高耀。

有人要笑了,高耀,膏药,哈哈……

还别说,这个高耀,真的像膏药一样,紧紧贴在大唐飞地,成为悲壮的英雄。

然则,他不像高仙芝一样,入了国家级正史,在唐书中有传,因此,我们的故事,还要从1984年吐鲁番发现的一处古墓说起。

(高仙芝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年12月,林业站在给树木浇水的时候,发现一个地方塌陷了。因为此地为古高昌居民的群葬区,因此,考古队对之进行抢救性发掘。

与周边连绵十里的平民墓葬不同,在这里,他们发现的竟是大唐北庭都护府副都护高耀的墓葬。

墓葬规模还算大,但里面的陪葬品却极少。看起来,这似乎完全不符合墓主的身份啊。

考古学家们从墓志解读出,高家三代,都是北庭副都护。高耀“少谦谨,长有令名……开元廿四年……公以身许国,杖刃前驱。解褐授昭武校尉,凉州丽水府别将。天宝中,频著战功……天宝七载,拥旌使太原王公,气禀河岳,识洞神明,简贤任能,推才慎择……”

从墓志中可以知道,这是个能文能武的人物,在唐玄宗时,立下很多功勋。

(西域女子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唐朝由盛转衰。内陆战乱不断,北庭、安西两都护府兵将多数被调回平乱。吐蕃趁虚而入。至763年(广德元年),安西、北庭两都护府与内陆的联系被切断。作为北庭副都护,高耀等人孤军抗击着吐蕃的侵扰。他们相信,一定会有人来接应他们。三年后,高耀逝世。他的墓志上,写着广德四年。实际上,广德年号,只使用了两年就改元了。也说是说,他们完全得不到朝廷的信息。

而唐朝朝廷也以为,西域军队,早就被吐蕃给灭了。哪里知道,实际上,那里的兵将们心系故国,还保有着一块飞地。高耀逝世两年后,孤军终于经过回鹘,派人回到了长安,唐朝才明白,西域仍在自己手里。

然而,此时的唐朝,再也没有能力完全恢复对那里的控制了。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吐蕃尽陷西域。此时,离高耀去世42年。

在此期间,西域的唐、吐势力此消彼长。道路时通时不通。暂葬北庭的高耀在唐德宗建中三年(782)被移葬祖墓,也就是当时的高昌,现在的吐鲁番一带。此时,距他去世已有十六年之久。

(唐朝军队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高耀的一生。

他的父祖是唐朝俘虏,却受到厚待。从最东边的渤海(高句丽故地后为唐朝册封的渤海国),迁到最西边的西域(墓志中有写:望表渤海,家于交河),并把这里当成了故乡。在朝廷无力经营西域的时候,他像一块膏药一样,紧紧地贴在那里,替大唐保留了一块飞地。他死时,留下遗言,一定要魂归故乡,并最终达成了遗愿。他“志则廉平,名高朔塞”,没有多少钱;兼之时代风雨飘摇,因此,墓中几乎没有随葬品。但一方墓志,却让我们穿越千年,仰视那片大地上曾经的悲壮以及那些为大唐奉献一生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