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女人正月要做一件事,这件事带来的欢乐,足够回味一年

大明第一奇书《金瓶梅》里有个这样的情节——

李瓶儿吩咐妈妈子:“早些关了门,睡了罢!他多也是不来,省的误了你的困头。明日早来宅里,送丫头与二娘来。你是石佛寺长老,请着你就张致了。”说毕,看着他关了大门,这一簇男女方才回家。走到家门首,只听见住房子的韩回子老婆韩嫂儿声唤。因他男子汉答应马房内臣,他在家跟着人走百病儿去了,醉回来家,说有人挖开他房门,偷了狗,又不见了些东西,坐在当街上撒酒疯骂人。

其它地方都好懂,就是“走百病儿”不是很明白。

(走百病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脸侵权,请联系删除)

于是不免查了查,发现,这是明朝时兴起的一个习俗。

明朝文学家刘侗和于奕正合写的《帝京景物略》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正月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沓,贫富相易贸,人物齐矣。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至城各门,手暗触钉,谓男子祥,曰摸钉儿。”“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桥”。

书中还记载了两首诗,一首是江苏吴江周用的《走百病行》,写着——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

一首是蕲州张宿的《走百病》,白绫衫照月光殊,走过桥来百病无。再过前门钉触手,一行直得一年娱。

从上可知:

时间,正月初八到十八,共十天,也就是元宵节前后。

人物,妹子们,阿姨们,婆婆们。

方式,成群结队,手持艾叶点成的香行走。过桥。去城门摸门钉。

(走百病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脸侵权,请联系删除)

目的,过桥祈求自己无病,摸门钉祈求家中男丁吉祥如意。走烂一双绣花鞋,比得过医生开的药。不走啊,手也酸眼也涩还会偏头痛。当然,更主要的,是未婚妹子们趁机出来玩一玩。毕竟,她们平时抛头露面是有压力的,而此时借走百病出来疯,则不会遭白眼。可以想象她们的眼神,看什么都觉得稀奇,都看不够。就像张宿所写的,“一行直得一年娱”——这一天要把一年来的压抑心情一次释放——这一天的欢乐,够回味一年。

这个习俗,当时北京有,江南也有。到了清朝还有,到了现在,也有。

某百科走百病词条,说到东北“每当一场大雪过后……吃完早饭,各家妇女,特别是农家或离平原江河较近的人家就领着儿童走出户外,走向雪原。大伙有说有笑,前后追逐,高声呼喊,你追我戏,十分愉快;这就是‘走百病’”。

不过,此事山东最盛——《金瓶梅》的故事,就发生在山东——德州、龙口、莒县、甄城、高密、潍县都还留有此俗。其中又以潍县的最具特色。

正月十六这天,潍县的妇女们要到真武祠,偷偷去摸一下真武大帝陪神赵玄坛所跨的木虎。此木虎,俗称老猫,摸了据说一年不会生病;又在神祠庭前以艾灸石老、石婆,可以一年不生疮疖,总称“跑老猫”。

(现代走百病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脸侵权,请联系删除)

说起来,现代的艾灸可比明朝的文明多了。

你看周用诗中所写,“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可见在明朝,妇女们是举着点燃的艾叶往路上甲乙丙丁的肉上去烧啊——联想到大冬天的,到处严严实实,估计也就是往人脸上戳吧……

虽说走百病是祈神灵保佑,但也有其科学道理。说白了,就是在运动嘛。冷得要命只想烤火的时候活动活动筋骨,当然更有益健康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