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一衰,肚脐先知;一张医案说尽玄机
今天我给你讲一个道理,这就是阳气、肾阳和肚脐之间的关系。
你可能会问了,肚脐和阳气之间,有关系吗?当然有啊。
我给你说一张老医案吧。故事的主人公,叫做王久峰。
对这个名字,你可能十分陌生。他本名叫做王之政,号九峰,生于1753年,卒于1815年。这个人是和吴鞠通同时代的江浙名医。但是王久峰的医论著述特别少,所以后人只识吴鞠通,不识王久峰。这个人的医术在当时来讲,还是很有名的。
有这么一回啊,王久峰接待一个患者。啥病呢?肚脐疼!
肚脐为什么疼啊?患者不知道,反正就是一阵一阵地疼,疼的时候伴随腹胀、恶心。这个人请了不说大夫看,大多以调理中焦之法来论治,效果不好。
一晃,这毛病拖了好多年。
最后,实在没招了,他求治王久峰。
刻诊,见患者其它都还好,唯独自述双腿乏力绵软,尿频清长,尺部脉弱,于是就给开了一个配伍。
啥配伍啊?是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这个配伍由桂枝、附子、茯苓、泽泻、地黄、山萸肉、山药、丹皮组成。
由于这张医案年代久远,药物的具体用量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大体上,就是这个思路,一般不二。
结果,短短几天之后,患者肚脐疼痛现象消失了。此后,再没有发作过。
多年的疑难杂症,就这样一张方子治好。这事儿说起来真挺有意思的。
这里头怎么回事啊?回到我文章的标题,这就是,阳气一衰,肚脐先知啊!
什么意思呢?咱们从肚脐的意义说起。
咱们都知道,肚脐是我们出生之前,从母体里获取营养的重要通道。
通过肚脐,父母的先天精血被输送到我们体内,我们的元神、元气,通过肚脐被灌注到肾中,成为生命的基石。
所以说,在古人看来,人的肚脐,和我们的元气,和肾中阳气,是紧密相连的。古人所讲的“一点真灵之气,聚于脐下”、“脐者,元气之所系,十二经之根本”,就是这个意思。
这就意味着,当我们的元阳、肾阳不足的时候,肚脐会出现反应和异常。你不能说每个人都会这样,但对于有了病症的人来说,用这个思路来治疗,往往奏效。
比如说上头这个患者,就是因为肾阳不足,温煦失职,气血不丰,才导致肚脐疼痛的。当然,也是因为阳气不足,才让中焦之气失常,形成了腹胀、呕恶之感。
怎么看出来的呢?通过脉象和身体整体表现。尺部弱,说明肾气不足。尿频清长,乃是阳气不足,固摄失常。双腿乏力,乃是肾气亏虚,不养腰膝啊。虽然这个人,没有出现类似四肢发凉等症状,但是总体看属肾阳不足无疑。
正因如此,王久峰用了张仲景的金贵肾气丸配伍。这个配伍是经方啊,其中熟地、山药、山萸肉补益肾精。桂枝和附子升阳气,于阴中求阳。丹皮、泽泻、茯苓泄浊。这就是基本意图。
你看,阳气要是衰少了,咱们的肚脐是不是会知道啊?
也许有人说了,文老师啊,你讲这个太偏门了。谁没事儿肚脐疼啊?它太少见了,可能无法说明问题吧。
那好吧。我给你从其他角度,说说肚脐和阳气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中医疾病预测学角度来说,先贤总结出一大堆的道理。比如说,肚脐的大小、深浅,和肾气充足与否有关系。一般来说,肚脐直径在1到2厘米的范围,属中等。小于1厘米,就是小脐。小脐的人,先天肾精不足,容易阳气亏虚。
肚脐壁也很重要。有研究说,肚脐壁如果厚实,说明肾气实。如果肚脐壁软,萎缩、薄,说明肾气虚。
肚脐的底部,叫脐底。如果它色苍白,枯槁,或露青筋,说明肾气脱败。
当然,抛开这些,我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是肚脐所谓“悸动”和“动气”。
什么叫做悸动?就是你能感受到的动,别人感知不到。动气,是说别人能感知到,用手一摸,就知道在动。这个在临床上倒是很多见。一般来说,动气比悸动要严重得多。
一般来说,如果动气现象出现在肚脐以上部位,有可能说明肾虚不潜,在肾阳虚患者身上多见。如果肚脐上部动气连及心下胃口部位,说明心肾虚弱,宗气不足,挺严重的。
如果肚脐中出现动气现象,说明阳气不足,脾肾两虚。这样的人往下发展,可能会让寒湿之气上凌于心,形成心脏的一系列不适,如心悸、心慌、胸闷等等。
如果动气现象出现在肚脐下面,那就坏了,往往说明肾阳衰微,命火不足。正常情况下,这个位置不应该动。但是只要动了,往往说明脏气内虚,真气失守,是大凶之兆了。这个在一些危重病人身上,是可以见到的。
总之吧,肚脐这个位置,作为先天元神往来之处,和肾阳、元气关系密切。他的一些异常,的确有很强的提示意义。我通过医案的形式,通过中医疾病预测学的相关理论,把它解读出来,提示给您,希望你能重视。你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了,现在有人穿露肚脐的衣服,是多么可怕、危险了。(文君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