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外泌体的活细胞荧光成像用于外泌体分泌和细胞迁移的可视化
活细胞下的外泌体成像报告标志物pHluorin-CD63可以动态监测细胞迁移、扩散和外泌体的分泌。但是存在荧光微弱和无法稳定表达,限制了该标志物的使用。近日,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pHluorin中引入了稳定的M153R突变,突变后的pHluorin-CD63表现为更高、更稳定的表达,并能更好地监测外泌体分泌,可能会成为了解外泌体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的有用工具。该研究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细胞外囊泡(EVs)是从细胞中释放出来的纳米级囊泡,具有强大的自分泌和旁分泌生物学活性。尽管EV最初被认为是不具有生物学相关性的细胞碎片,但现在EV已被认为构成了一种细胞间通信的基本模式,可在各种情况下介导特定蛋白质、核酸和脂质转运到受体细胞中。因此,EV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包括感染、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
细胞外囊泡可以通过其大小、生物发生机理、内容货物和密度来分类。小EV(包括外泌体)和大EV(如脱落的微囊泡MVs和大的oncosomes)。外泌体是直径为50-150 nm的小EV的一种,关于外泌体参与EV功能的研究最多。外泌体在称为多囊体(MVBs)晚期的内体细胞器中形成为腔内囊泡(ILV),并在MVB与质膜融合后分泌到细胞外。目前已经提出了几种外泌体的生物发生过程,包括通过转运必需内体分选复合物系统(ESCRT)捕获被泛素化的货物。比如,Syndecan和syntenin复合物可以通过ESCRT辅助蛋白Alix调节外泌体的生物发生。此外还存在着不依赖于ESCRT的外泌体生物发生机制,该机制涉及中性鞘磷脂酶2(nSMase2)产生的神经酰胺诱导的细胞膜弯曲。四次跨膜蛋白(例如CD9、CD63和CD81)是外泌体和其他小EV的常用标记物,可能与ILV货物选择或生物发生有关。
CD63是四次跨膜蛋白超家族的成员,在晚期胞内MVB中的ILV高度富集,并且是广泛使用的经典外泌体标记物。CRISPR / Cas9敲除CD63的表达会减少小EV的分泌,但不会影响大EV的分泌,表明CD63有助于外泌体的生物发生。在许多研究中,CD63已被用于标记和追踪外泌体和MVB。但是,大多数以前的研究都使用了对pH不敏感的荧光蛋白,例如GFP或RFP,可以看到胞内体内部的极亮荧光。由于较差的信噪比,这种明亮的内部荧光限制了观察MVB与质膜融合的过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采用了突触囊泡领域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利用了pH敏感的GFP衍生物pHluorin来观察动态囊泡融合过程。pHluorin在酸性条件下实际上是无荧光的,但在中性pH时发出荧光,因此使其成为观察酸性晚期胞内MVB与质膜融合的理想报告分子。由于细胞外部环境处于中性pH,因此在融合过程中会发生酸到中性的转换。研究人员在此之前开发了用pHluorin标记的CD63报告基因来追踪外泌体的分泌,并用pHluorin-CD63来证明MVB融合比扩散细胞中的黏附形成要早1-2 min。研究人员还观察到了pHluorin-CD63阳性粘附痕迹留在迁移细胞的后面。此后,有其他研究也报道了pHluorin-CD63被用于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传导对外泌体分泌的调节。
pHluorin-CD63是追踪外泌体分泌和MVB与质膜融合的有力工具。但是,尽管此构建体可用于具有高分辨率成像的二维(2D)组织培养条件下使用,但一部分pHluorin在细胞中易于降解,从而导致低水平的表达和快速的光漂白。因此,研究人员发现pHluorin-CD63很难在细胞中稳定表达,这限制了其用于实时成像以选择条件。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掺入单氨基酸突变M153R改善了superecliptic pHluorin-CD63的稳定性和亮度,该突变先前已确定在细菌蛋白培养中帮助维持pHluorin比例的稳定。研究人员证明了突变的pHluorin-CD63,即pHluo_M153R-CD63,可以在细胞中表达为稳定的构建体,并且是外泌体分泌的信号分子。使用该构建体,研究人员能够轻松地可视化细胞外和细胞内囊泡,并观察细胞在2D和3D培养中沿着细胞外沉积的囊泡路径的迁移,即细胞的寻路行为。通过将其他对pH不敏感的红色荧光蛋白标记pHluo_M153R-CD63,研究人员还能够追踪外泌体生命周期的多个方面,包括融合前细胞内的MVB运动、胞外外泌体的摄入作用以及包含外泌体的内体酸化。
【科研成长加油站】
如何利用TCGA及SEER等公共数据库发文章线上班 5月16-17日
发表Nature等杂志四十多篇论文老师线上带您学单细胞测序数据挖掘分析和课题设计 2020年5月30-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