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还会不会有第二个台积电?
几个月前在一次台湾地区演讲里,向在场来宾提出了一个问题:台湾还会不会有第二家台积电?
座中多是金融、科技、财务、法律界夙有成就、见多识广的专业人士,大约有1/4举手认为不会再有台积电;但也有1/10左右认为任何事都有可能,有愿就有力,谁敢说台湾未来不会再有像台积电这样优秀的企业?
台积电确实是台湾之光,2015年营业额257亿美金,佔台湾GDP 5%左右。它的利润率奇高,税后淨利率高达37%,等于每做3块钱生意,便可以淨赚1块钱。在全球十大半导体厂商中,台积电营收排名高居第3,仅次于英代尔及三星,营业额虽然只有英代尔一半,净利润却跟英特尔只差10%,难怪在市值上,台积电与英代尔已经相差无几,都在1,500至1,700亿美金上下。
台积电不只营运绩效表现优异,在社会责任上也可以作为台湾企业的表范。天下杂志每年举办的CSR企业公民评选,台积电常高居榜首,不是第一便是第二。2014年高雄发生气爆,台湾许多大中小企业纷纷踊跃捐输,台积电不只发挥爱心,更展现了优秀的执行能力,员工出动了4,000多人次,修桥舖路建房子,赢得了当地人的感动和尊敬,直到现在还津津乐道。
这样优秀的企业,不只是台湾的骄傲,也是台湾经济奇蹟的见证。
可是历史既不能保证重演,也不能预测未来。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台湾地区,还会不会有第二家台积电?
▋台积电发迹的背景:半导体兴起,个人电脑风起云涌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回顾台积电发迹的时代背景。20世纪后半段,有两个重要的新产业诞生:半导体及个人电脑。
半导体龙头老大英代尔成立于1968年,在这不到50年的岁月中,产业总体产值成长最快的应该是1990至2000年这10年间,从500亿美金成长到2,000亿,每年复合成长率高达15%,这是半导体产业的黄金年代,而台积电成立于1987年,适逢其盛 。
反观半导体产业在2016年,年产值只有3,300亿,从2000年到2016年,複合年成长率不到3%,只比GDP成长率略高一些,已经是成熟而成长停滞的产业。虽然它属于资讯产业裡的「重工业」,提供了计算、通讯、储存、影音各种应用中最关键的技术,但出于摩尔定律,IC每18个月性价比率增加一倍,以致于整体产值难以继续提高,加以晶圆厂设厂投资与IC设计研发费用飞涨, 半导体产业不得不进入整合期,这是这两年来半导体公司用大规模併购来增加营运绩效的背景原因。
个人电脑产业、跟半导体几乎是兄弟产业,有密切的连动关系。90年代都是个人电脑成长最为迅速的年岁。拜个人电脑成长之赐受益最多的是微软公司,从1990年至2000年,微软的营收从12亿美金飞飙20倍至230亿美金,年成长高达30%,而从2000年之后便开始明显减缓,年成长仅剩8%。
微软的成长曲线反映了个人电脑、甚至于通讯网络产业的发展趋势,两者的成长,同时带动了对半导体的需求。由于两者都创造了崭新的市场,因此成长过程中少有阻力,一路顺风,直到21世纪初,市场逐渐接近饱和。
台湾地区有幸搭上这班顺风车,终于建立了完整的信息产业供应链,成为全球个人电脑产业从半导体、零组件、週边设备、显示器、到主机板的军火供应商。而台积电由于资质优异,晶圆代工商业模式成功,补齐了台湾供应链的缺口,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这是台积电成功的特殊时代背景。无论台积电的DNA如何优秀,在最适当的时机,进入一个快速成长的新产业,是一个难以复制的优势。
▋未来的台湾地区新兴科技,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产业
未来还会有像个人电脑或半导体这样快速成长、市场庞大的新兴产业吗?过去15年,台湾地区都在寻找答案,因此提出过两兆双星、六大新兴产业、钻石生技、或是现在的5+2产业计划等各种政策,也有许多新创公司畅谈无人机、无人车、分享经济、电子商务、VR、数位内容种种新兴科技的未来。
不过这些新兴产业,跟过去的半导体或个人电脑,有一个重要的区别。这许多新兴产业,也许有一天会成为气候,但它们一边创造新增的市场,一边淘汰了现有市场,饼并没有作大。
例如未来无人车技术成熟,需要人驾驶的汽车需求必然减低;分享经济越发达,对消费财的需求难免减低;线上商务越成功,线下商务必定首当其衝;网络媒体的发达,终将蚕食线下的广告经费;生物科技一定会有许多新创新,但全球医疗大饼,已经固定成型,只能更替取代,难以新增。
像半导体或个人电脑这种前所未见的崭新产业,因为市场中没有巨无霸,分据山头,各个新创公司可以各凭本事,跑马圈地,成功者便据山为王。
而眼前可以看到的新兴产业多属于取代性的产业,新旧之间有许多拉锯和攻防,各大山头早有人依山为寨,有资源有实力有品牌,所有的新创公司只能仰攻,稍有斩获,便被现有的山寨主收编旗下。
▋台湾的科技优势逐渐下滑,大陆竞争力快速提升
再说当年亚洲四小龙,跟香港和新加坡相较,台湾有人口和人才优势,跟韩国相较,台湾中小企业能量充沛。而中国大陆那时候,还是一个没睡醒的睡狮,停留在人力加工的初期经济发展阶段。
但今天中国已非当年吴下阿蒙,光是深圳一个城市人均GDP ,已经超过台湾,而广东、江苏、山东三省各省的GDP,是台湾整体GDP的两倍。
当台湾还在努力保一保二的时候,中国这些省份则以8%成长为低标。整个中国已经发展出完整的供应链,俨然成为世界的製造工厂。
对于追求新兴市场而言,中国的动能也仅次于硅谷。
从资金面看,2015年,全美国创投基金投资了723亿美金在新创公司,而中国遑不相让,也高达美金490亿,而且年成长的速度比美国更快。
从人才面看,中国一年大约有30万留学生到美国追求高等学位,台湾只有2万人,放眼望去,进入美国一流学府教书或做研究的,多是来自中国的学者。水涨船高,硅谷的创业圈,中国大陆的人数,至少是台湾地区的10倍之多。
因此时下所有看得到、想得到的重要新兴产业,或是走在世界前沿的尖端技术,台湾地区在人才、资金、创意上,都没有能够领先全球、或是超越中国的条件。
手机供应链(台湾仅有联发科掌握晶片,代工厂掌握OEM客户)和无人机,便是最现成的例子,华为手机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品牌,大疆在消费无人机上的市场占有率更高达80%,台湾根本望尘莫及。
▋台湾地区该想的不是如何复制台积电,而是找到真正的科技发展方向
综合以上三个因素:
台湾当年有幸搭上个人电脑和半导体的顺风车。
未来新兴产业,多是取代性的产业,难有爆发性成长。
中国比台湾在未来新兴产业中,更有竞争优势。台湾哪能奢想再有第二家台积电出现呢?
也许台积电太成功,台湾地区政府在政策设计时,常提台积电当年之勇,总希望能够复制,许多新创公司也以台积电为标竿。
只是:成功机率太低的梦望,最大的罪过不是失败,而是浪费了梦想,走错了方向,虚掷了机会,糟蹋了资源。
当台湾地区朝野不再空想如何打造第二家台积电时,也许才能面对现实,问出真正该问的问题:
面对中国大陆高科技的高歌猛进,台湾吃过去老本,还要吃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