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中秋节与月饼文化【客都推荐】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史籍并无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自《周礼》。《礼记·月令》中说:“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但没有说明中秋是某一天。晋魏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也没有说明中秋是某日。
中秋节的来历,民间有很多传说。而流传最为广泛的则是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传说唐玄宗(即唐明皇)时,月宫嫦娥知道唐明皇深谙乐谱,便使其爱妃杨玉环梦游月宫,授以月宫中仙乐,杨玉环梦醒之后凭梦中记忆与唐明皇制成了《霓裳羽衣曲》,流行天下,自始民间才盛行中秋节,……。但这毕竟是一个民间传说,不能为准。中秋节始见于唐朝,唐人喜欢月色,喜欢饮酒赏月,唐朝初许多诗人的诗文和题目都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文字,可以看出,把中秋节的形式定于唐朝初年,都是最合理的,如李峤《中秋月二首》、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郭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杜甫《八月十五夜》、张祜《中秋月》、刘禹锡《八月十五夜观月》、曹松《中秋对月》……等。从诗题可以看出,当时中秋在八月十五已被人们基本确认。唐代人欧阳詹(公元785-827年)还专门解释了“中秋”一词含义,他在《长安观月诗序》中说:秋之于时,先夏后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这个解释已明确说明中秋是八月十五。又如唐代司空图《中秋》诗:“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韦庄的“八月仲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唐以后中秋节逐渐盛行,文人墨客的中秋诗赋更多,特别是宋代大诗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千古绝唱,诗中平淡无奇的文字将中秋节思乡怀亲之情描绘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按照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节之中,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民间对中秋节的叫法颇多:称“中秋节”为“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或“月节”。唐代,人们还称中秋节为“端正月”、“团圆节”。中秋之夜之月亮满圆,象征团圆,故而又叫做团圆节。《西湖游览志余》:“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图》记述:“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有其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熙朝乐事》曰:“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
月饼自古以来,称为“团圆饼”,中秋节必吃月饼,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文字也没有确切记载。
“饼,并也,溲面使之合并也”。“饵”是一种蒸制的糕,在中国面点史上,“饼饵”则是糕饼的泛称。月饼作为一种节令食品,也是由普通饼食衍化发展过来的。
从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记载:“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言胡麻著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并随形而名之也”。“随形而名之”,则是按饼食形状不同而起名。其中“胡饼”是用烤炉制的饼食。到了北魏,《齐民要术》已详细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制作各种饼食的制作方法,如“饼法”中,就记述了白饼法、烧饼法、髓饼法、截饼法、粉饼法。如髓饼法:“以髓脂,蜜合和面,制成厚四五分,广六七寸,便著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复,饼肥美,可经久。“从这里可以看出,胡饼和髓饼应是当今月饼的最早的鼻祖。
到了宋代,月饼不但“随形而名之”,而且月饼已经是作为礼品,相互赠送,如《宛署杂记》里记载: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月饼相互馈赠,大小不一,呼为月饼。市肆以果肉为馅,巧名异状,有的一个月饼值数百钱者。
隋唐以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改善了交通条件,使发达的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与长江三角洲更快的交流起来。北宋后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加快了北方商贾、文人墨客南流,金陵(现南京)成为南宋的首都之后,优美的江南风景吸引了文人墨客和商贾聚居于此,使长江下游地区经济更加繁荣。随着商贾的流动,大批的能工巧匠也从中原一带流入江南,使这一地区的饼饵行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中国月饼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晚唐五代是雏形期;第二阶段是宋、明时代,为发展期;第三阶段,为晚清和民国时期,是行业和流派形成期;第四阶段解放后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之前,为流派成熟期;第五阶段是文革结束之后至今,是高速发展期。
(本文是梅州国家特一级糕点师,著名月饼专家陈平先生《中国月饼要术》一书的第一章“月饼史话”摘要。曾在“北京晚报”、“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大公报”等报刊登载或连载。)

作者:陈平

作者简介:陈平,广东梅州人, 笔名三白,自号三白山翁。作家、职业画家。自幼喜爱古典文学,尤喜诗联、通音律。曾受聘中国楹联学会任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华南分院院长;现任林风眠画院院长、梅州市楹联学会会长。有专著《陈平国画集》、《陈平诗文集》、《楹联文化小识》、《中国古典诗词名句集韵》、《寻梦牡丹亭·散文随笔集》、《黄遵宪诗词楹联赏析》;主编《中国楹联集成·梅州卷》、《中国客家对联大典·三卷》、《梅州历代名联辑注·两卷》、《客天下楹联集锦》、《中国客家姓氏祠堂楹联上、下卷》等著作问世。

(0)

相关推荐

  • 常振恒:对联之家过中秋

    对联之家过中秋(旧作) 我是楹联爱好者,经常练习写对联,不断在对联报刊发表作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时间长了,一家子人也都喜欢上楹联了. 就说今年中秋节吧,两个儿子建议改革过节 ...

  • 陈平‖漫话楹联【客都推荐】

    漫话楹联 文/陈平 记得少年时候,手轻敲着桌子,闭上眼睛,朗诵着这些美妙的句子: --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 ...

  • 陈平‖吃的怀想曲【客都推荐】

    吃的怀想曲(随笔) 文/陈平 食之道,历来鸿儒硕学几不著墨.想来是饱学之士,穷经皓首,无暇及之.大学者陈寅恪先生在即将离开美国麻省之际,给好友赵元任写信,说他对美国无任何留恋,唯一使他眷恋的竟是波士顿 ...

  • 张维耿‖冯秀珍与她创建的客家文化博物馆【客都推荐】

        今年11月10日,中山大学1979级的同学回校参加入学40周年的庆祝活动.     那天上午,我接到冯秀珍一个电话,说她下午将来家里看望我.原来我多年前在客家学研讨会上认识的冯秀珍是中大哲学系 ...

  • 咱大梅州12张红色文化名片,张张都按靓【客都推荐】

    2019年12月12日晚,"革命历史大讲堂--社科专家话梅州红色文化名片"活动专家评选会在梅州市广播电视台演播中心举行.来自省.市宣传.社科.党史.文化部门的专家学者齐聚梅州,共同 ...

  • 张维耿‖客家方言与客家文化【客都推荐】

    客家方言与客家文化 文/张维耿 最近两岸客家文化交流盛会在广东增城知识文化城举行.增城现住民的祖先有许多是从梅州一带辗转迁徙过来的.增城话语汇中虽有不少来自粤方言,但其整个语音体系还是保留客家方言的特 ...

  • 陈平II对联简说【客都推荐】

    对联简说 ●陈平 对联,俗称为对子,又称为联语.联句.楹帖.楹者,柱也.古人因常把对联题写于楹柱上,故又称为楹联.对联是我汉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璀璨辉煌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它根植于古老的 ...

  • 陈平散文II一个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客都推荐】

    一个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散文) --怀想陈芸与沈三白 文/陈平 读到<浮生六记>,认识陈芸与沈三白,已是30多年前的事了. "文革"浩劫后几年,百废俱兴.书店的图书 ...

  • 陈平散文II久违的蛙鼓声【客都推荐】

    久违的蛙鼓声(散文) 文/陈平 久居城市,早已听不到蛙声了.但那"喔喔喔.呱呱呱"的蛙鸣声永远都和我的梦魂萦绕. 我老家是一个粤东偏远的小山村.房屋的右边是稻田,左边前面是一口大池 ...

  • 陈平散文II远去的乡愁【客都推荐】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乡愁,颇像一曲古老而又充满着温馨的歌,每当夜阑人静之际,它会时隐时现,忽远忽近在你耳边响起,恰如游子剪不断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