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曾国藩:人没有出息的三个根源
绿标 文/京博国学
所谓有因必有果,有所成就的人之所以成功,身上一定具备超出别人的长处;失败的人之所以失败,也一定有其失败的根源。
曾国藩说过:“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这就是曾国藩提出的人格成功三要素。
用现代话来解读,人没有出息的三个根源就在于: 没有目标,没有见识,没有恒心。
没有目标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次调查,世界上只有3%的人能够有清晰且长远的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10%的人有着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27%的人没有目标。
25年之后,对这些人的跟踪调查发现,那3%有目标的人几乎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一定成就,而那27%的人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也抱怨自己。
没有目标,是阻止绝大多数人从普通走向卓越的首要原因。王阳明曾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人一旦有了改变自己的决心,有了处低望高的志向,便能连自己的先天气质都改变过来,仿佛脱胎换骨一般。
王阳明在十二岁的时候,就对自己的老师说,人生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而不是什么“中状元荣耀家族”,正是自小就有远大志向,才有后来的“心学宗师”王阳明。
实干和志向好比人的两条腿,无论哪一边有残缺,都走不远。
一个人的志向基本决定了人生成就的上限。只有志存高远,才能拥有奋起的动力和前进的航标。
没有见识
曾国藩说:“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曾国藩明确告诉我们,办大事要以“识”为主,才气、才能不过是辅助罢了。这里的“识”,不单单指知识,更指的是经验和见识,也包括面对问题时的认知高度。
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观察和见识。
因此,学会聆听别人的观点,就相当于在借别人的眼睛观察世界,也包括审视自我,于是才能周全、有高度和格局,才是完善自我、事业进阶的必由之路。
现实中不难发现,越是有本事的人,越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不足之处。越愚蠢,能力越差的人,由于自我认识不足,越容易过度自信,错误高估自己。
有人曾提出一种说法,人有四种认知境界。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自信与自负,知不足与足不知,正是优秀和平庸最大的区别之一。
《易经·谦卦》有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对万事万物,不管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怀一颗谦卑之心,才不会裹足不前、止步于成功。
没有恒心
《菜根谭》中言:“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要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
每一座大楼,都是从一砖一瓦开始;每一个伟大的事业,都是从最简单的地方做起的;每一个大目标,都是从一个个小目标来实现的。
曾国藩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他还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四处挖井,浅尝辄止,不如死心塌地就挖一口井,一直挖到活水喷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取得多大的成就,主要是看他在“恒久”这两字上做到几分。
曾国藩在军中时,要求自己坚持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
再说他写日记这件事,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细想一下,多少人做事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坚持锻炼没几天,因为太累就放弃;坚持读书没几页,耐不住枯燥又拿起了手机打开娱乐软件;坚持健康饮食没几顿,受不了寡淡继续胡吃海喝……
《战国策》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很多人开始的时候总是雄心壮志,宏图远大,可是随着时间的进行,慢慢的就没有了动力,没有了毅力,没有了决心,到最后草草了事。
人生像是一场旅行,先要有志向、有目标,在旅途中不断增长阅历与见识,靠着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才能跨越痛苦与平庸,到达常人无法到达的远方。
主播: 笑虹
主任播音员、普通话一级甲等
做有声语言艺术的实践者、传送者。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京博国学 (ID: jingboguoxue)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事业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