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中的美学逻辑
《沁园春·雪》中的美学逻辑
颂明
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以其瑰丽多姿的意象、雄伟宏大的气概、生动精妙的语言和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被公认为是中国豪放诗词的巅峰之作,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
这首词原本是毛主席应柳亚子先生“索句”而私下赠送的。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国民党中央任宣传部长。柳亚子同在广州,因为志趣相投两人成了情谊挚深的文友。1945年,8月毛主席到重庆谈判与周恩来一道专程到津南村拜访了柳亚子先生。柳亚子请毛泽东校正他准备收入《民国诗选》的毛泽东《七律·长征》一诗,并向毛泽东索诗。第二天,毛泽东将《沁园春·雪》书赠柳亚子,并致信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柳亚子先生回去之后,被这首词的高远意境,恢弘气魄深深吸引,立马填词一首奉和然后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以及他本人的和词抄写出来,办了一个小小的展览会,这是《沁园春·雪》首次在公众露面。一石激起千层浪,重庆各大报纸纷纷刊载,柳亚子甚至将它称为“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在山城引起极大轰动,由此也引发了一场中国诗坛亘古未有的“斗诗大会”。几乎是举国精英文人纷纷披挂上阵,以诗会友,以诗论战。结果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独领风骚。
假如现在有人说:其实《沁园春·雪》并非出自毛泽东手笔而是秘书代作,言辞凿凿、有鼻子有眼。试问,您将如何采信呢?
考证作品的作者归属是文坛常事,古来有之。既往人们往往遵循着考据学“孤证不立”的原则来加以判断的。那么就会有一个问题,会不会出现“三人成虎”的公案呢?
其实,在美学上还有一种断定作者真伪的科学方法——美学逻辑。“美学逻辑”在作者判断上如同文物年代判断的“碳14测年法”一样的权威而可靠。
什么是“美学逻辑”呢?
就是从同一作者其它所有作品的“本质特征”中推论该篇作品的作者的符合度。
那么“作品的本质特征”具体又是指什么呢?
其一、作者全部作品所反映出的哲学内核。哲学无非是人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及其主观应对,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美学从属于哲学。每个人的哲学内核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现在的人们喜欢使用“智商”这个词语。“智商”的生物性(主要指大脑的记忆强度及敏捷程度)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智商的社会性(主要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应对)则主要是由哲学和经验决定的。
其二、个人阅历及学识在作品中的表达所体现出的文学修养的深度及广度。
其三,个人性格特质在文风中的体现,即指个人文风的一惯性、唯一性。
下面就《沁园春·雪》作具体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哲学内核鲜明表达。在哲学上。毛泽东所秉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决定论”。他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这个哲学论断是贯穿于毛泽东所有著作始终如一的红线。以具体的例子说明,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革命力量大为削弱。党内不少人产生了悲观情绪。而毛泽东却能够准确地预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当时就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了中国革命高潮就要到来的必然性——“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再有就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面临着“向何处去”的严峻问题,毛泽东当时受到了严重的排斥,他却没有丝毫的悲观情绪,坚定不移地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沁园春·雪》这样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是不可能由某个人孤立、突兀地单篇问世的。同一作者必定有其姊妹篇、连续性。除开哲学的内核,单单从纯文学的角度看,也可以从毛泽东系列的诗词中得到印证。《沁园春·雪》的点睛之笔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以其压倒一切而不被压倒的磅礴气势成为千古名句。毛泽东这里的“风流人物”并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指人民大众。毛泽东其它诗词中可以相佐证的句子比比皆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等等。
毛泽东的文风如同他的书法一样酣畅淋漓、气势恢宏、具有不可抗拒的逻辑性。这是可以模仿却无法重复的唯一性的文风辨识度。《沁园春·雪》正是这种文风的凝华。诗篇以巨人般俯仰天地的鸟瞰视角审视了 “北国风光”的壮丽山河,同时也审视着中国的历史。同样的视角也出现在《七律·长征》、《贺新郎·读史》等诗词之中。如此高山仰止、高瞻远瞩的胸怀和目光谁人能及?
美学逻辑就是从哲学及纯艺术的角度把握文艺创作及欣赏的规律,具有毋庸置疑的严密性及科学性。我们掌握了美学逻辑,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对作品品质、文学地位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作者的归属自然也就了然于胸了。这就是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
2020年11月10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