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之十九】王氏辅祖祠:文物里头有美丽故事
从揭阳市区临江南路元鼎路口南行114米,就来到名丰埕,名丰埕西侧有一处文保单位——王氏辅祖祠,这座有着140多年历史的祠堂,2015年以精美的石雕、木雕和贝灰雕传统装饰工艺成功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王氏辅祖祠位置图。阿龙 制图
2020年夏,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在我市著名学者、地方历史文化专家彭妙艳老师的陪同下,来到名丰埕,探访文物里头的故事。
1
县城南郊王氏迁来北窖
在王氏辅祖祠里,今年91岁的王雄树大爷向我们讲述了名丰埕王姓一支的由来。
▲ 王氏辅祖祠。潘彬彬 摄
王大爷的祖先,原来居住在揭阳县城南郊的官溪都望兜村(今为榕城区仙桥街道淇美社区望兜经联社),为望兜王氏第12代传人。来到第13代传人王正辉时,因经营杉木生意大有出色,遂迁至县城里,在北窖西侧买地落居。
王正辉经营杉行商号为“名丰”,入城居住后,房舍北侧辟有停放货物的宽阔场地,潮汕人把露天宽阔场地称为埕,因而就把商号名命名为居住地名,称为名丰埕。除了经营杉木之外,王正辉还兼营红糖、夏布,借助北窖溪连通北河、南河和县城内各地的水路便利优势,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王家的宅地,也几乎遍布了名丰埕西南侧一带,至清同治年间(1862~1875),已经繁衍至第16代,也即王正辉已经有了曾孙子。
2
丁府建祠,睦邻相处得双赢
同治末年,回揭阳省亲的江苏巡抚丁日昌购置了北窖西侧方厝前河北岸的宅地,准备建造府第,丁氏规划把府第建成“百鸟朝凰”格局,但宅地面积不够,于是想将名丰埕西南侧的房子买下来。
王雄树大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当年购房让房的故事——
丁大人派了一位罗先生来到王家,说明来意。王正辉的母亲王黄氏一听,满口答应,叫人把存放房契的箱子带去给丁大人,并捎话说:要划走多少地就划走多少地,不必讲究什么,就算是邻居向大人建祠表示祝贺。
于是,王家西南侧的4间房子就转让给丁氏,后来,丁府建成了,举行落成庆典。
偏偏就在落成庆典演大戏祭祖的那一夜,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王正辉的曾孙子王小生,到现场看戏时争占座位跟丁府的人发生了争执并引起斗殴,那王小生学过武功,一人跟十几个人打斗,把丁家的庆典搞砸了。当晚,整个揭阳城都在沸沸扬扬传言,名丰埕得罪了大官员,这回该惨了。
王黄氏一点都不慌张,吩咐孙子王兴辅——就是王正辉的大儿子说:“明天一早把那闯祸的‘讨债仔’绑了,带着赔礼,押到丁大人的住处听他发落好了。奶奶包你们没事的。”
王兴辅绑着孙子来到丁日昌的住处。丁日昌一听是名丰埕的王大爷来了,叫人把这祖孙两人迎进来,又让人请大夫来给阿舍检查身体,看看受伤没有,然后就跟王兴辅笑谈起来。
丁日昌在感谢了王家让出房子使他如愿建成了祖祠之后,得知王家还没有建祠堂,就真诚地表示愿意协助王家建造祖祠,包括请地理师傅以及协调与周围各姓宗族的关系等等。
这样,王家与丁家建立起非同一般的交情。王正辉开始着手建造起王家宗祠来。
3
父亲建宗祠,却用了儿子名字
王氏一族是外乡人,又是商人,此前,想在当地修建祠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王黄氏、王正辉、王兴辅祖孙三代心胸豁达,善待邻里,特别是在赠房上成就了丁日昌府“百鸟朝凰”的格局,而丁日昌也知恩图报,帮助、协调、促进王家建造了宗祠,成就了一桩邻里佳话。
有了丁日昌的鼎力相助,同治十二年(1873),王家开始建造宗祠,历经4年多,于光绪三年(1877)建成了这座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一进一天井两火巷建筑格局的宗祠,让后代有了能够寄托可以报本追远、表达孝道的载体。
▲ 祖祠内景。阿龙 摄
然而,宗祠名字,没有采用“某氏宗祠”“某氏祖祠”的通用模式,而用为“王氏辅祖祠”,却是怎么一回事呢?
王雄树老人讲述了祖辈流传下来的故事——
当年宗祠建成之后,依惯例是以王正辉的名字来取祠名的,因为王正辉才是建祠的第一人,而且是名丰埕王氏的创始祖。但在拜神祷告可否用王正辉名字时,求杯得到总是“笑杯”。王黄氏祖母就对王正辉说,试一下用你儿子兴辅的名字求杯吧,于是就重新祷告求杯,这次却是一举就得到胜杯。王黄氏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就用兴辅的名字吧。”于是,祖祠最终就定名为“王氏辅祖祠”。
4
宗祠倾注一位坚强女性的情怀
王氏辅祖祠虽然用的是名丰埕二世祖王兴辅的名字,但这一个“辅”字,却让一些人以为是一座女祠。因为在揭阳乃至潮汕,就有一些专门祀奉祖母的女祠,如我们这一系列第17站《北市许氏流长源远,名贤事迹熏陶后人》里头讲到的许氏庶祖祠,还有东门陈泰兴的翁氏婆祠。“辅”因义为辅佐,人们就联想到王黄氏也是王家的继室,因而“辅祖”与“庶祖”、“婆祠”就有接近的意思。
▲ 祖祠里展示的王黄氏画像。阿龙 摄
王雄树老人说,祖祠虽然用的是名丰埕二世祖的名字,跟女祠没有关系,但王氏一脉,却得荫于王黄氏老祖母一生的坚强劳作和伟大付出。
王正辉的父亲,在王正辉还是孩提的时候就去世了,那时还在望兜村居住。王父和王母得了重病,久治未愈,就听从了亲属的安排,娶一偏房过门来冲冲喜。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的黄氏就踏进了王家,成了王家的填房。然而,王父王母最终还是撒手人寰,夫妻在离世前把王正辉托给了黄氏,两人一前一后去世时均为25岁。
没有生育过孩子的王黄氏进门不久就成了寡妇,自此成了王正辉的继母,担负起养育的责任。
王雄树老人考证了这位老祖母的出生年份,发现她竟然只比王正辉大7岁。
王黄氏自此便全身心投入到抚养王正辉的生活中。王正辉长大后,在杉木生意上做得红火,有她抚养和教育的一份功劳。她给儿子娶媳妇,又培育了第二代王兴辅兄弟。随后,又决策把“名丰行”产业迁入县城,并到县城落居,开创了名丰埕。
在上面的让地建房、平息斗殴、建祠命名故事里头,无不闪烁着这位不平凡女性的果敢和历练。名丰行的成就,以及名丰埕和王氏辅祖祠的建造,又怎能说不是她辅佐而成的呢?
王黄氏一生没有生育,却儿孙满堂。王小生闯祸那一年,她已经是五世同堂的太奶奶了。
王雄树大爷感叹地说,如果赶得上编修县志,自己的这位老太奶奶肯定会成为那个年代县志里“列女”一章中的人物,她的事迹实在太感人了。
5
三雕艺术,巧夺天工
花了4年多时间建造起来的王氏辅祖祠,几乎全是精雕细琢打造出来的。彭妙艳老师曾任揭阳市文广新局文物科科长,任上曾考察过这座祠堂,他说,祠堂凹肚门楼石浮雕和通雕建筑装饰图案繁缛,刀法流畅,整体保留的完整程度为榕城祠堂建筑所罕见;木雕装饰精雕细琢,极具工艺,充分体现清末潮汕木雕的成熟和细腻,保存也十分完整,为揭阳不可多得的木雕精品。2007年12月7日被公布为揭阳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2月10日,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 省级文保单位石碑。潘彬彬 摄
彭妙艳认为,在揭阳古城现存祠庙中,以木雕的精美而论,王氏辅祖祠仅次于北门关帝庙。关帝庙是从雍正至光绪间,历几代近两百年间不断增替而成的,在风格上比较丰富多样,题材上则以教化性为主,几乎囊括所有人世间的优良道德内容。王氏辅祖祠则自建成时起就没有更新补作,它的时代特色有着近代的轨迹,与关帝庙相比,表现技法更臻成熟,艺术风格更趋繁缛。而在题材选取上,王氏辅祖祠除传统的追远报本观念之外,也有当时的价值追求。因此,单纯从技法与题材去考察,王氏辅祖祠已有许多前代同类建筑不能企及的艺术效果。
省文物专家在考察了凹肚门楼通雕时,对所有雕刻均达到8层十分赞叹,而西侧的一幅更是达到9层而惊奇不已。
▲ 凹肚门楼西侧的九层通雕。阿龙 摄
王氏辅祖祠最为独特珍稀的建筑装饰,便是祠堂前厅两侧墙壁上的贝灰雕塑装饰,这种以贝灰为原料,以青灰为色调,以木架构造为构图方式的地方民间工艺,既有石雕的坚固感、木雕的可塑感,又有贝灰的耐久性,同时,又能以布施绚丽的色彩以克服石雕的单调,以贝灰的不易消损弥补木雕的难经风雨等,从使用与视觉效果上对传统石、木雕技艺作品的取长补短。王氏辅祖祠两组贝灰塑都根据梁载加木瓜的型制进行塑制,中间还间有人物形象、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图案,简直是巧夺天工,让人叹为观止,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在揭阳众多祠堂建筑中,尚未发现与之相类似的建筑装饰,据传目前这一技艺已经失传,因而小部分破损的图形已经无法修复,颇为可惜。
▲ 门楼上方的贝灰雕。阿龙 摄
纵观王氏辅祖祠内的精美石雕、木雕和贝灰雕装饰艺术,足可见当时王氏家族的财力和凝聚力之大。
来源:揭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