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文选 | 弘一法师诗词鉴赏(七)

弘一法师诗词鉴赏(七)

遇风愁不成寐

李叔同

(到津次夜,大风怒吼,金铁皆鸣,愁不成寐。)

世界鱼龙混,

天心何不平?

岂因时事感,

偏作怒号声。

烛尽难寻梦,

春寒况五更。

马嘶残月坠,

笳鼓万军营。

(1901年2月作于天津)

【背景】

本诗作于辛丑(1901年)2月,原用魏碑体书写。李叔同到达天津城里时,头几天寄居于城东姚氏家中,也就是李叔同二哥李文熙的岳父家。李叔同与姚家品侯、召臣二兄弟是早年的文友,故亲戚兼朋友,不仅多了份情谊,见面也有说不完的话。

住在姚家的头天晚上(来津的第一天晚上住在塘沽郊外的旅店里),李叔同正欲休息,屋外忽然狂风大作,草木摇动,门窗作响,金铁齐鸣。这种如末日将临般的夜晚,使得李叔同心烦意乱,难以成眠,莫名的愁绪不由得涌上心头。既然夜不能眠,那只能披被而坐,触景生情之余,吟得五律《遇风愁不能寐》一首。

【鉴赏】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头四句是对当时局势的描写与感叹。首联“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意思是说这个世界早已是鱼龙混杂,满目弱肉强食,巧取豪夺,毫无秩序和文明可言。抛却满清的腐朽不说,仅是李叔同从塘沽进入天津的旅途中,目睹了抗击列强失败后的战争创伤随处可见,这世上还哪有什么公平和正义?面对世间种种怪状,老天爷的心难道不感到愤愤不平吗?

诗的颌联。对于眼前百姓的哀苦与战争的疮痍,连老天爷都实在看不下去了,这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的“怒号”之声,难道不正是老天不满与愤怒的渲泄吗?上天自然是公平的,自然会向善良与柔弱一方倾斜。“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既是上天的表达,也是作者心中的企盼——当国家和当政者都靠不住的时候,也只能仰仗上天的庇佑了。

面对天下败乱纷扰的时事,自己当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仅如此,既然自己已不能寐,那如何度过这漫漫的寒夜呢?这倒也是个问题。于是在颈联中,作者写道,“烛尽难寻梦,春寒况五更”,蜡烛都快燃尽了,春寒料峭,一夜五更,现在恐怕连三更都还没有呢!此时此刻,在诗的尾联最后两句,既是写实,也是绘虚:作者不觉披衣立于窗前,看到残月已西沉,此时却仿佛听到远方有战马的嘶鸣声,以及有数不清的笳鼓在数以万计的军营中高亢吹起,战士们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奋勇杀敌,一雪前耻!这种虚实相互穿插的艺术手法,在整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虽身境悲苦,然心系家国的忧愤情怀却是真挚而急迫,用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来形容作者此时的心境,可谓再恰当不过!

【注释】

①鱼龙混:是“鱼龙混杂”的省略,鱼和龙一同混在水中,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良莠不分。唐张志和《和渔夫词》:“风搅长空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

②笳鼓:笳,古代北方的一种乐器,形似笛。鼓,战鼓。笳鼓合在一起,一般借指军乐,或指两军交战时的号角声。明沉采《千金记·囊沙》:“笳鼓震天鸣,旌旗耀日明。”

③天心:上天之心。清钱澄之《广哀》:“西市风沙起,天心正不平!”

文图 | 界定

编辑 | 常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