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母、女、始的造字原理,能容易破解“无为而治”的迷惑
古汉语流传至今,就像一条发源于远古的河流,经过几千年的流程,流淌到今天,许多古代信息都被漫长的岁月沉淀了下来,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如果我们以今天的文意理解古人的思想,一定会陷入迷惑,因此才有了训诂,有了考据,以帮助我们上溯到古人的生活时代,走近古人的思想。
你认为乾隆御笔“無为”没写错吗?
因为不知道或忽略了古汉语的原义,结果造成对经典的误读的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像《老子》这样一言万端的经典文献,只一个“无为”,就造成了千百年来的误解,包括一代大儒朱熹,就认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这不是自私、遁世,又是什么?而“无为无不为”则被误解为“表面上什么也不做,暗地里却什么都做好了”,这不是阴谋家又是什么?
造成误读的原因有很多,学术字争且不管它,光是老子哲学专有术语本身就会造成很多误解,还有后人有益无意地误读,比如一个“无”字,故意把它读作“無”,等等。
世界从“女”开始
这就像开始的“始”,既然是开始,一定离不开动“手”或“举步”,但为何这个“始”不以“足”字旁或“手”字旁作偏旁部首,却是“女字旁”呢?
原来这里面包含着古人的人类起源学,古人认为人类源于女性,而“始”乃“女之初也”,随着“初女”的渐渐成熟,女性性征最凸显的便是乳房,于是“女”字添加“两点”,就成了母亲的“母”字。
甲骨文“女”字
当“母”字的两点连成一条线,变为一撇时,就成了“毋”,表示女性在特殊时期,不要对其进行某种侵犯。但这个“毋”也隐含着曾经有过两点,现在没有了,因此“毋”具有“不”和“无”的含义。
传本的《道德经》“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使十百人之器毋用”等等,这里面的“毋”就表示:“载营魄抱一,曾经没分离”,“十百人之器因为太平而没有使用过”,别看一字之差,却透着文字背后绵绵若存的古代文化气息。
同时,一个“毋”之也表示“曾经有过”:人在初始的时候是有德的,后来因为贪欲无尽,侵占了德的本有空间,结果造成“人”“物”不一,“天”“人”两分。
从“无名万物之始”来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说,“无”是用来表示“万物之始”的状态的,就像杜牧诗中写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多岁的娉婷少女,她虽然看不到“有”的迹象,但却有“有”的功能——天地之始,便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天地初开,万物始生
这里面的“无”,便是万物初始之状,因此它不同于什么也没有的“無”——大家注意,“无”和“無”在古代是两个字,“无”是万物之始的状态,“無”是真的什么也没有。为了方便记忆,把“无”与“元”捆绑在一起就容易记住了,这两个字的字形相近,意义类同,在古代常常互借,都表示“起始”之意。因此,可以把“无”理解为“元”。
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老子为什么说“无为”而不是“無为”了。所谓“无为”,就是返璞归真到万物之初的那种状态去作为,那是一种天然之态,没有多余的动作,一任事物依循其规律,自然而然的发展,而不是强作妄为,施加外力,意图主宰事物的发展。
天地万物最早的一片绿
老子说“上善治水”,治国、修身、做事都是这样,不能学鲧,总是采取堵的方法解决水患,而是要像大禹那样,顺势而为之,采取“疏”的方法治水。大禹治水才是真正的“无为”,而他的父亲鲧的治水,才叫作“無为”——不遵循自然的规律治水。
因此,我么也就理解了“无为”才是“道”的状态,而“無为”则是什么也不做,那就不合于道了,道不仅生万物,还要长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伴随万物众生,怎么会“無为”呢?道若“無为”,什么也不做,如何“浊以静之徐清”,又能“安以动之徐生”,让万物充满生机活力?
大道的力量: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道”的代言人是“我”而非“吾”
《老子》中常常出现“我”和“吾”,这对现代人而言,含义是一样的。但在》老子所里,它们所指代的对象是不同的,把“我”和“吾”混淆了,也就混淆了“道”与“物”的区别。
在《老子》中,“我”和“吾”都出现了20多次,为何时而用“我”,时而用“吾”,是率意而为之,还是各有所指?
当然是各有所指。文中的“吾”代表老子自己本身,身体,而“我”却是独立于身体的那个“自我”,是一种意识,或指代道、圣人或“君主”,区别于“自身”,你可以把“吾不知其名”和“我独昏昏”比较一下,便可明了其中的玄妙。但时下的很多本子为了统一,把“我”全改成了“吾”,或者把“吾”全改成了“我”,这就给理解老子思想带来了障碍。
道德经
比如:“我独泊兮其未兆”,“我独若遗”,“我独昏昏”,“我独闷闷”,“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这里面的“我”就不是老子,也不是任何一位读者,而是指“道”或者“圣人”,要是理解成普通的“我”,那么,“我”昏昏闷闷,无为、好静、无事,关老百姓何事?能影响到老百姓的自化、自正、自富吗?
而文中的“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吾不知谁之子”,“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吾以观复”等等,均是指老子或任何人,即“自身”。
老子像
参考资料:
《汉典》,《甲骨密码》,帛书《老子甲本》图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