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慎重选择“很锻炼人的工作”?
望文生义,而不去思考背后的实际内涵是什么,这是明白很多道理仍然无法成功的原因。
「这项工作很锻炼人」,这句话我们从学生时代一直听到职场,耳朵都起茧了。
学生时代,老师或者上司会告诉你,虽然这份工作虽然棘手,但是很锻炼人,能让你学到不少东西。大学时候我参加社团面试,主席说,你去外联部吧,这个部门很锻炼人,于是我屁颠儿去了,外联部的工作是为社团的活动拉赞助,需要跑遍全市找各大商家是否愿意赞助,确实很锻炼人,需要遭受别人的白眼,需要忍受无数次被人拒绝。
步入职场后,领导也会和你说,这份工作很锻炼人,你成长会很快。
我大学实习时做过电话销售,老板说,电话销售很能锻炼人,能够让一个在千里之外的客户不见面就把钱打给你,如果你这种销售都能做成,以后就没有做不成的销售了。
我一做,确实很锻炼人啊,每天几百通电话,无数次被拒绝,无数次被摔电话,慢慢地总结出了一套电话销售的话术,逐渐有了成交。
且慢,当我们听到「锻炼」二字时,我们需要清楚到底是在锻炼什么,接收这种锻炼到底能给你带来什么?
仔细想来,凡是说「锻炼」必定是让你去接受挑战和挫折,但往往这种挑战和挫折,都是人性中最恶劣的部分。
比如无论别人对你的如何不配合、冷漠、指责、拒绝、白眼、轻蔑、爱理不理、欺骗、隐瞒,你都要硬着头皮把这件事搞定,这就是锻炼。
经常和这句话一起出现的是,这么难搞事情你都搞定了,以后没有什么事情搞不定了。
比如《三十而已》里的魏总对王漫妮谆谆教诲:
这么一听,貌似有道理。
既然应收这么锻炼人,那做应收的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可实际情况是应收是销售部里最边缘的岗位,你又见过几个做应收的最后飞黄腾达,变成总经理了?
如果应收锻炼人,追债公司岂不是更锻炼人,个个岂不是都要成仙?
但往往掩盖在「锻炼」之下的,是低性价比,是用你的尊严换资源。
现实工作中,老板要培养一个人,是不会拿这种低性价比的工作来锻炼她,这种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而是让她去做销售,谈几千万上亿的生意。
我在外联部和电话销售工作中所谓的「锻炼」,无非是用我这种不要脸的廉价劳动力筛选出了意向客户,我以为获得了销售的能力,其实只不过是电话打得多了,总有冤大头。
保险公司和银行一年四季不停招电话销售,其实哪有什么电话销售高手,堆人海战术才是本意。
好好的人一个人,干嘛要接受这种锻炼。
得到的锻炼大和获取的价值大,并不能划上等号。
要说锻炼,工地里搬砖获得锻炼是最大吧,但然并卵,大部分人只能老老实实搬一辈子的砖,但开发商的老总,可能一辈子都没搬过一块砖。
一个公司获得锻炼最大的部门是哪个?客服部,不管遇到多么胡搅蛮缠的客户,都要安抚他们,确实能培养高超的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但然并卵,客服部依然是整个公司地位最底下的部门,世界五百强CEO也没有哪一个是做客服出身的吧。
某些岗位就算能出一个牛人最后做到CEO,也不是这个岗位锻炼了他,而是他本人就很牛。
很多中小公司无法解决内部管理混乱的问题,于是都喜欢设立一个叫「项目管理」的岗位,听起来高大上,其实是来骗骗应届生的,告诉他们这个岗位很重要,很锻炼人,需要和各个部门大佬联络,实际上却是一个联络员,文员,受气包,具体业务根本学不到,永远都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的,脸皮倒是厚了很多,你要这些东西有何用?
我并不是说人不需要接受锻炼,你始终要清楚,你这样锻炼的意义何在,如果并不产生价值,为了锻炼而锻炼,不可取。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在本职工作上精进本已足够,如果要跨界去锻炼,得要想清楚了,不要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譬如,本来做研发做得好好,觉得缺乏「综合能力」,转去做项目管理,就是自毁前途,项目管理那些能力比起研发来说,不值一提。而如果你转去做销售,就不同了,就是真正的锻炼。
比如一个餐厅,去做厨师锻炼是最大的,做服务员虽然也需要吃苦耐劳,但这种锻炼不是锻炼。
一个互联网公司,产品狗和程序员的锻炼才是锻炼,运营这种锻炼,性价比就低很多。
在制造业,生产效率、采购成本、研发这三者的锻炼,才是真正的锻炼,和人扯皮吵架的锻炼,就不是锻炼。
锻炼的价值有大有小,有些价值是锦上添花,但你要分得清锦和花,譬如做客服锻炼的沟通能力固然有价值,但这种价值是花,没有锦来支撑,花也长不了很高。
中小学当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团支书,美其名曰锻炼,最后不过是帮老师跑腿。最后真正得到锻炼的是足球队、篮球队的队长,锻炼的是领导力、团队协作,统筹指挥的能力,这些才是更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