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史话》连载(16)
用画笔记录地安门的人
在地安门周边,有这样一些人对地安门情深意切。早起出门他们与晨光中的地安门擦肩而过,晚上下班与暮色中地安门如影相随。久而久之,地安门就好比是心中的上帝,看见它心里就感觉那么踏实和安心。如今,地安门没了,久居地安门的老街坊们一时还真难以适应,心里总感到没着没落地跟丢了魂似的。
盛锡珊笔下的地安门
盛锡珊祖上是从山东逃荒到北京的,到了他父亲这一辈,进了蒙古王府,给棍布札布王爷赶马车。后来,慈禧老佛爷赏给王爷一辆汽车,这在当时绝对是新鲜玩意儿。起初,盛锡珊的父亲只负责擦洗汽车,时间长了,竟然偷偷学会了开汽车,并成为王爷的专职司机,月薪二十块大洋。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其父亲的服务对象,又变成了北洋军阀,职业依旧是司机。
尽管干的是一份人人艳羡的美差,但父亲始终希望儿子认真读书,长大以后开银行,赚大钱。偏巧,盛锡珊打小跟一位画家街坊学起了绘画,想考京华美术学院。对此,父亲表示坚决反对,认为指望画画是吃不饱饭的。15岁那年,盛锡珊来到地安门外大街的吴肇祥茶庄门口,支起个摊子,写字卖对联。
没钱买画,盛锡珊只得自己赚些外块。逢年过节老百姓要贴春联,无奈识文断字的人不多,15岁的盛锡珊就学了很多对子,在地安门大街上现写现卖。“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春联。到了正月初一以后,盛锡珊就拿卖对子的钱,到和平门外的厂甸集市,买一幅自己喜欢的画。
当时在街上摆摊卖字,没有人来查抄,偶尔碰到巡逻的警察,盛锡珊就恭敬地喊上一声“叔叔!”了事。到了晚上,盛锡珊收摊回家,洋货铺门口的大喇叭开始放起评戏、大鼓和相声,地安门大街摩肩接踵,全街男女老少有的站着、有的蹲着,凑在一起找自己的乐子听。
1949年2月3日,北平入城式,解放军从永定门进城,绕到北新桥、鼓楼,往南途经地安门,再向西拐去。新中国成立了,盛锡珊怀着对北京城和地安门的热爱和情感,拿起手中的画笔,将老北京的城门楼和地安门外大街的商业店铺门脸一一记录下来,成就了人们心中永久的记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