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轶事数则之一(资治通鉴卷一九六之六)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问魏徵道:“近来朝中大臣们为什么不上书讨论朝政?(比来朝臣何殊不论事?)”魏徵答道:“陛下如真的虚心纳谏,就一定会有上书言事的人。大臣们愿为国徇身的人少,更多的会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他们害怕因言获罪,所以不愿上书言事。(陛下虚心采纳,必有言者。凡臣徇国者寡,爱身者多,彼畏罪,故不言耳。)”唐太宗说:“是这样的。大臣们因议论国事而忤怒圣意,动辄被处刑罚,言事和上刀山下火海也没什么区别!所以大禹给提好意见的人行礼,正是这个道理啊。(然。人臣关说忤旨,动及刑诛,与夫蹈汤火冒白刃者亦何异哉!是以禹拜昌言,良为此也。)”

有一天,房玄龄和高士廉在路上遇见少府少监窦德素,就问他道:“北门近来在营建些什么?(北门近何营缮?)”窦德素把房、高二人的问话上奏太宗,唐太宗听后大怒,他责备房玄龄等人道:“你把南衙朝中的政事管好就行了,北门营缮这此小事,和你们又有什么相干?(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房玄龄等人吓得磕头认罪。魏徵听说后向太宗进谏道:“我不知道陛下为什么要责备房玄龄等人,房玄龄等人又为什么要认罪?房玄龄等人作为陛下的股肱耳目之臣,对朝廷内外的事难道不是都应该知道的吗!如果营造之事是对的,他们可帮助陛下促成其事;如果营造之事不对,他们就可奏请陛下停止此事。他们向有关部门询问,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不知道陛下因何罪而责怪他们,他们又要认什么罪呢?(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而玄龄等亦何所谢!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唐太宗听后十分羞愧。

唐太宗曾在上朝时对身边的大臣说:“朕为万民之主,经常要兼管武将和宰相的事。(朕为人主,常兼将相之事。)”给事中张行成退朝后给太宗上书,他说:“大禹本人不自夸结果天下之人没有能够和他争功的。陛下的拨乱反正之功,众位大臣确实是难以仰视;然而陛下却不必在朝堂之上说。以陛下的天子之尊,却要和群臣争功比能,我认为实在是不应该做的。(禹不矜伐而天下莫与之争。陛下拨乱反正,群臣诚不足望清光;然不必临朝言之。以万乘之尊,乃与群臣校功争能,臣窃为陛下不取。)”太宗非常赞许张行成。

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还在兼管起居注的事,朕可以看看都记了些什么吗?(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褚遂良答道:“史官记载君王的言行举止,详细记录善恶诸事,这样君主才不敢胡作非为,我从没听说君王要看这些记录的。(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太宗问道:“朕做了有不合适的事,你也都记下了吗?(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褚遂良答道:“我的职责在于秉笔直书,所以不敢不记录。(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这时也帮衬着说道:“即便褚遂良没有记,天下之人也会记下来的。(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唐太宗说:“的确是这样。(诚然。)”

(0)

相关推荐

  • 凌烟阁功臣第一位长孙无忌,为何被逼自缢而死?史书评:主暗臣奸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担任了30余年宰相的长孙无忌被他的外甥.高宗皇帝李治下令流放到黔州(今重庆彭水.黔江区等地).一路上,过秦岭,走巴蜀,受尽千辛万苦,这位60多岁的老人,步履艰难,足足走 ...

  • 百川论道 | 侯君集

    侯君集,男,汉族,约公元592年生,寿命52岁.属相鼠,星座约为处女座,陕西旬邑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参与太子造反,李世民亲自审问后哭了. <新唐书·列传十九>记载"承乾事觉,捕 ...

  • 太宗轶事两则(资治通鉴卷一九八之十四)

    齐州有个叫段志冲的人上书议事,提议要让太宗皇帝将朝政大权交给皇太子.太子听说后满脸忧容,说话时也直流泪水.长孙无忌等官员建议处死段志冲.太宗皇帝说:"五岳超越霄汉,四海延亘大地,他们虽然也藏 ...

  • 褚遂良谏太宗置郡高昌(资治通鉴卷一九六之九)

    起初,唐军在平定高昌以后,朝廷决定将其变为直辖土地,于是每年都要征发一千多名士卒驻守当地.褚遂良上奏谏道:"自古圣王治理天下,都是先华夏而后四夷.陛下派军队攻取了高昌国,周边数郡一片萧条,多 ...

  • 太宗轶事数则之三(资治通鉴卷一九六之十五)

    有一次,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道:"舜帝有一次要制造一件漆器,结果出来谏阻的人有十多个.这样的小事情有什么值得劝谏的?(舜造漆器,谏者十余人.此何足谏?)"褚遂良答道:" ...

  • 太宗轶事数则之二(资治通鉴卷一九六之十三)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巡幸骊山温泉,并顺便在骊山上打打猎.太宗在登骊山的时候,看见四周的围墙有断垣之处,于是他回过头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看见没整治的地方如果不对相关人进行处治,那将会败坏军纪 ...

  • 太宗轶事数则之二(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十二)

    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大臣们顺从旨意的居多数,犯颜强谏的人非常少,如今朕想要听到朕的过失,诸位应当直说,不要有所隐瞒.(人臣顺旨者多,犯颜则少,今朕欲自闻其失,诸公其直言无隐.)&quo ...

  • 太宗轶事数则之一(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四)

    有一次,李世勣得了急病,大夫开了个药方,方子上说"胡须烧成灰可治疗此病(须灰可疗)".于是唐太宗剪下自己的胡须为他配药.李世勣感动得连连磕头拜谢,直磕到头颅出血.唐太宗说:&quo ...

  • 党仁弘轶事(资治通鉴卷一九六之十二)

    当年,唐高祖李渊进入关东时,隋朝武勇郎将冯翊人党仁弘率部下二千多人在蒲阪投靠李渊,并且跟随他拿下了京城长安.不久,党仕弘官拜陕州总管.唐朝大军征讨王世充时,党仁弘负责转运粮草,也确保了后勤稳定.后来, ...

  • 契苾何力轶事(资治通鉴卷一九六之十一)

    唐太宗对身边大臣人说:"薛延陀部在漠北称雄,如今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要不就是发兵将其消灭,要不就是和他们通婚以安抚他们,这二个办法哪个更好呢?(薛延陀屈强漠北,今御之止有二策,苟非发兵殄 ...

  • 杨再思轶事数则(资治通鉴卷二〇七之九)

    长安四年秋七月丙戌(初三),武则天任命神都副留守杨再思为内史. 杨再思这个宰相,专门靠阿谀奉承来取悦于人.司礼少卿张同休是张易之的哥哥,有一次他宴请朝中的公卿大臣.在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张同休拿杨再思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