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越多,怪病就越多!这古方,顽固老痰也可消
中医有名言:百病多因痰作祟。一般人理解的痰,是外痰,由呼吸系统分泌,经口腔或鼻孔而出。内痰,则藏于体内,被很多人不知。
当外感寒暑燥湿风热,或情绪不良,饮食所伤,使肺、脾、肾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受阻,逐步停蓄凝结,成为一种黏稠沾滞,难以咯出的有害液体,这就是内痰。低段位的清稀痰液,被称为饮。
痰饮随气而行,无处不到,上达于头,下至于足,内至脏腑,外达肌肤,悄悄干坏事,产生各种病证。
逆于上,可见眩晕。流于下,则见足肿。
停于肺,则咳嗽喘息、胸部满闷。停中焦,影响脾胃运化。心窍若被痰迷,可见胸闷心悸、或痴呆、或癫证等。若痰火扰心,可见失眠、易怒、甚至发狂等。
流注经络,则见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结聚于局部,则形成痰核、瘰疬等。
由于痰饮重浊粘滞,故由其所致病症均表现为病势缠绵,病程较长。临床上由痰饮所致的咳喘、眩晕、胸痹、癫痫、中风、痰核、瘰疬等,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困难。因此,痰病又常被称之为“顽痰”。
古代医家普遍认为:怪病、难症用药多而见效少时,用治痰之法,往往会取得较好的疗效。
比如痰积日久,臭又硬,采用攻打驱逐的方法,用礞石滚痰丸(青礞石、沉香、大黄、黄芩)等。痰多但还未成形,采用消食导滞的方式,用二陈汤(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等。痰实正气虚,采用和法,用橘皮汤(半夏、茯苓、陈皮、细辛、青皮、桔梗。枳壳、炙甘草、人参、旋覆花)等等。
此文专讲礞石滚痰丸,它出自元代王所著《泰定养生主论》。用其泻火逐痰,治疗实热老痰、顽痰胶固之怪证,表现为癫狂昏迷,惊悸怔忡,不寐怪梦,咳喘痰稠,胸脘痞闷,眩晕耳鸣,大便秘结等。临床常用于治疗中风、精神分裂症、癫痫、偏头痛、神经官能症等属实火顽痰胶固者。
痰火胶结,无下行之路,故,口燥、咽干、大便秘结,是礞石滚痰丸辨证的依据。后《张氏医通》又加“舌红、苔黄、脉滑”,更确切地指出了其应用指征。
组成:大黄(酒蒸)、片黄芩(酒洗净)各240g,礞石(捶碎,同焰硝30g,投入小砂罐内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干,火煅红,候冷取出)30g,沉香15g。
礞石入药须用火硝煅制,《本草问答》说:“礞石,必用火硝煅过,性始能发,乃能坠痰,不煅者,石质不化,药性不发,又青不散,故必用煅。”
就药性上来说,礞石咸能软坚,质重沉坠,功专下气坠痰,兼平肝镇惊,为治顽痰之要药。
大黄苦寒,能荡涤实热,开痰火下行之路。
黄芩苦寒泻火,为消除痰火之源。
沉香降逆下气,取治痰必先顺气之法。
尤其大黄、黄芩用量独重,一清上热之火,一开下行之路,有正本清源之意。得礞石、沉香这类金石类药物,能直攻老痰巢穴,如大石般碾压并滚掉痰浊,这是滚痰丸名称的由来。
可根据病情之轻重、病势之缓急以及药后反应而增减药量:急重病,每服9-12g;慢性病,每服6-9g,均临卧服。次夜剂量根据腹泻次数及症状缓解程度而进行调整。
另外,本方虽药力峻猛,但药后除有腹泻外,副作用较少,部分患者出现咽喉稠涎而壅塞不利者,为药力相攻,痰气上泛之象,不必惊慌,一会儿自然安定。一般次日早晨当有大便,其余几次泻下痰片粘液,这是顽痰浊垢自肠道而下之象。
但因本方药力峻猛,体虚之人及孕妇均不可轻用,以免损伤正气。
一个问题:礞石滚痰丸如何服用?
加水做成小丸,每服8-10g,日1-2次,温开水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