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乎者也,古人说话真的用文言文吗
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最令人头大的可能就是文言文了。一来它的古今异义十分困扰着我们,二来文言文背诵起来确实要比白话文困难的多。古人写文章这么喜欢用文言文,那他们说话也是这样的,之乎者也吗?
文言文的原意不是"古代的语言文字",而是"正规和书面场合使用的语言文字"。也就是说,在比较正式的隆重的场合,才会用到文言文。
其实古人并不傻,也不是故意没事找事,他们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之所以用两套语法,是因为日常语言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
雏形是商周时期的口语(白话文)简化,定型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两千多年内没有发生改变。然而白话文由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主中原的影响产生了语言融合,导致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差别越来越大。
这就是学术上常说的:"言文脱节"。
东汉时期改进了造纸术,唐宋普及了印刷术。由于文化的传承性,并具有白话文不具备的表达优势,而且古时的知识分子可以利用文言文给他们带来所谓的优越感将自己与"吃瓜群众"区分开来。
直至新文化运动这种优越感才得以消失。
今天我们常见的各种文书,其实仍然普遍使用浅近一点的文言文来书写,有些特别讲究的文字,如前些日子媒体刊登的、关于处理某违纪官员的"全不落实、处处违反",和诸如"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等指示文件,所使用的其实就是"文言",只是尽量减少了文言虚词的使用,这个是和五四后的潮流一脉相承的。
因此,古人不是用文言说话的,他们和你我一样,日常生活中用"白话"。要知道,没个十年二十年功夫,那些文言看都看不懂,更别说写了。文言是文人们写文章时的专用文体。
所以文言文大概有两大作用,一省钱,起初是省钱,银子啊在造纸术还没出现的时候,青铜器以及帛书都是非常昂贵的,因此用文言文写出来的文章,简短省不少的笔墨以及纸张。二来就是省时,就和省钱一样文章缩短当然时间就短了。
当然,那些读书人写文言文也可以当时一种显摆嘛。
所以,古人是不说文言文的,和我们说话差不多,都是简单易懂的话语,没有那么多的"文绉绉",只不过他们说话的"梗"我们不懂,我们说话的"梗"他,不清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