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读论语 17 | 有意为之
有意为之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政治史,中国文化和中国政治体制互相影响、互相巩固。纵观世界各国的政治,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治生态,从来没有一种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体制。中国政治架构,自秦始皇到新中国建立之前,除了个别时期有外来者之外,就整体而言,政治体制变化并不大。在这漫长的政治历史长河当中,有国泰民安的时期,也有民不聊生的阶段。如果说有一种相对统一的政治模式,那就是孔子这句话:“譬如北辰,众星拱之”。这里形容好的政治模式,就是要处理好“北辰”(少数人)和“众星”(多数人)之间的关系,身居高位的少数人之“德”和服务人民大众的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政治生态的优劣。儒家强调“德治”,强调教化和引导,主张以“德”导之;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目的是尽量减少人为的干扰和影响。不过从孔子这句话可以看出,儒家和道家的政治观、政治理想有着诸多的共同之处,后来研究者认为中国政治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当然如果政权过多地强调 “术”,忽视了“道”和“德”,对儒家和道家来说,可谓是舍本逐末。儒道分家分派是后来利益集团竞争的需要(后来还加上佛家),但本质上还是一家。其实无论是哪家哪派,他们主张最好的管理都是要回到“德”的问题。以自身之“德”启众人之德,以自身的之“能”奉献世界、利大众人,便是最好的政治。
历史上的儒家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国家的政治更多强调了“积极影响”的因素;而在衰败时期,国家元气需要康复,就更多选择道家的无为,就是把更多时间和空间给予人民大众。国家如同一个人的身体,只要给它提供好的营养,再加上足够的时间,元气就能够得到修复,身体就能够得到康复。
如果我们把药物比作人为干预,那么可以把“北辰”理解为身体,而“众星共之”理解为用药,也就是“有意为之”。中医中药强调“药食同源”,不过中药不能当饭吃,因为“是药三分毒”。已故的南怀瑾老先生有个比喻非常有意思,他说: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杂货店。我们每天都要吃粮食,有病才需要吃药,没病吃药就不是好事,杂货店有空可以进去走走,没空的话可去可不去。不过我们中药和食物一直没有绝对的界线,当然现在的杂货店既出售粮食也卖药物。按照道家和佛家的观点,身体是以五谷为食,所以时间长了身体难免会得病。所谓身体会得病,就是说身体的阴阳五行失衡了,只有重新恢复到相对平衡的状态才叫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一些疾病需要药物,药物无论是居辅助还是主导地位,但起根本作用的还是我们的身体,用西医的话就是恢复人体的免疫功能。也有些病,根本不需要用药,可用非药物治疗加营养,再配合日常生活调理即可。例如在疏通经络方面,针灸最快捷的,而且副作用最低。古人说“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针灸可以解决一个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例如清末民国初年期间,被誉为“金针大师”的黄石屏,袁世凯患偏头痛多年,群医束手无策。请黄石屏到京治疗,针到病除。袁题匾额“一指回春”相赠,酬谢2万银元。德国妇女黛利丝腰部长了一个碗大的赘疣,中国民医和德国外科医生都认为非开刀不可,但她怕做手术。后经人介绍给黄石屏,经诊断,黄石屏认为可以不开刀。只见黄石屏一针下去,只三分钟,那明光溜滑的赘疣就慢慢看到皱文,开始内消;第二天复诊赘疣就消了大半,前后只针三次就完全好了。
从政治的角度看国家和从中医的角度看身体,道理是一致的。最好的政治就是少折腾,不需要费心制定一大堆的规则、制度和法律,国家就能够强大,国民就能够安居乐业。不过今天情况已经大大异于传统政治,现在需要强大的体制、高明的技术、外部和平等条件才能保证国家强大;但对于个人来说,身体出了问题,最好的治疗就是不需要用药,使用非药物治疗就能够保证身体恢复健康。但在今天的环境下,大多数人想要保持身体健康,需要“有意为之”,也就是要努力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现在与未来等一系列关系。“有意为之”代表儒家未雨绸缪的态度,体现医家未病先防的手段,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