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当如锥画沙、印印泥,你了解吗?

各位网友:大家好!
今天是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的最后一讲,末尾张旭又和颜真卿说了哪些书法秘密呢?闲言少叙,直接进入正题。
  • 笔法传承

颜真卿说:“敢问执笔之道,可得闻乎?”张旭老师,您给我说的这些笔法是从哪里得到的?
张旭说:“予传笔法,得之于老舅陆彦远。”是我舅舅陆彦远告诉我的。
我们来捋一捋张旭的亲戚网。舅舅陆彦远,陆彦远父亲陆柬之——张旭的外公。史书上说,张旭的母亲是陆柬之的侄女,张旭的外公——陆柬之的兄弟。
叫陆彦远舅舅、陆柬之外公,其实与你外公的哥哥你叫外公、你妈妈的堂兄弟你叫舅舅一样。
陆柬之的舅舅叫虞世南,虞世南的老师叫智永,智永原名王法极,即王羲之的七世孙。
笔法传承顺序:
王羲之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孙子传给曾孙,直至传给智永,智永传给徒弟虞世南,虞世南传给外甥陆柬之,陆柬之传给儿子陆彦远,陆彦远传给外甥张旭。
怪不得那么多人向张旭请教笔法,他都不愿透漏,原来是家传。
“小旭啊,我把笔法告诉你,你不要向外人说哦。”陆彦远传笔法给张旭的时候,保不齐就说过这样的话。
  • 锥画沙、印印泥

张旭说当时舅舅是这么告诉他的:
“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于殊妙。后闻褚河南云:'用笔当须知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始而不悟,后于江岛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始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
小旭啊,舅舅我过去学习书法,虽然很用功,但并没写出什么成就来。
后来听褚遂良说用笔要像锥画沙、印印泥。
一开始不懂啥意思,后来在江岛游玩,看到脚下沙平地静,突然有了写字的冲动。
于是拔出腰间的佩剑画出了劲险的状态,这才明白啥是锥画沙。
锥画沙,要让笔锋藏于笔画内,笔画便能沉着痛快。
只说锥画沙,陆彦远并没说什么是印印泥,何为印印泥?
如今来说,就是拿印章在印泥中蘸一蘸,然后往纸上盖。可是,唐代没有写字盖章的习惯,印印泥又从何谈起呢?
据沈尹默先生考,古人常用紫泥封信封,印印泥是在紫泥上盖章。
工匠制作紫砂壶的时候,趁壶体未干于壶底砸一个章,也可理解为印印泥。
直接把印压在泥里,意味着力透纸背;印出来的印痕不走样,意味着下笔既要稳还要准。
  • 老师嘱咐

张旭告诉颜真卿:
“当其用锋,尝欲使其透过纸背。真草字用笔,悉如画沙、印泥则其道至矣。是乃其迹久之,自然齐古人矣。但思此理,务以专精工用,凡其点画不得妄动,子其书绅。”
写字的时候,笔毫要能力透纸背。楷书与草书的用笔都能如画沙、印泥,那么字自然能写好,久而久之便能赶上古人。
小颜啊,你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务必要专心用工,点画不要妄写,切记!切记!切记!
颜真卿说:“予遂铭谢,再拜逡巡而退。自此得攻墨之术。于兹七载,真草自知可成矣。”谢谢张老师,你的话我已铭记于心。
颜真卿向张旭鞠躬拜谢(也有可能是磕头)之后就离开了。自此他得到了笔法要诀。之后用了七年的时间练习,他认为自己的楷书与草书已经成了。
“平直均密,锋力转次,补损巧称为十二意。”这是颜真卿的总结。“天宝五年丙戌九月颜真卿述。”是记录的时间和记录的人。
天宝五年即公元746年,张旭出生于685年,颜真卿出生于709年,也就是说,此时的张旭61岁、颜真卿37岁。
  • 笔者的话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可视为一篇书法学习的笔记,即张旭对书法深入学习实践后的总结性的笔记。
笔记中,张旭结合以往学书观点,为颜真卿讲解笔法要诀,深入浅出。
同时,他以《钟繇笔法十二意》为基础逐条明确了书法创作实践的不同要求。
以“平直均密,锋力转次,补损巧称”解答了书法结构、点画、布局等基础问题;又针对执笔、运笔、布置和笔墨选择,解答了如何赶上古人的问题。
有人说这是颜真卿两次向张旭请教的全部容,其实何止两次,我觉得应该是两回N次。
第一回,“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两年里不会只问一次吧?
第二回,“访金吾长史张公,请师笔法”。显然第一回的两年里张旭没有说或没说完,不然也不会有第二回的“请师笔法”。
总之,这期间不止两次。
值得庆幸的是,第二回张旭告诉了颜真卿,而颜真卿又将其记录下来传给后世。
直至今天《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仍被奉为“书学真知”,你也许不这么想,但我却这么认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