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意思是,所以,追求道的人要顺从道,追求德的人要合乎德,背道背德的人会失去道和德。
曾仕强先生解读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很显明,这就是因果。人如果想要像天地一样的持久,就一定要“惟道是从”,一定要合乎天道。只要“惟道是从”,就是从事于道者,这样才能与道同行,叫作同于道。
道是无为的,人只有了解无为,才能无不为。老子是很积极的,他认为我们做人就要尽到做人的责任。而人的责任是改造天地,但是改造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是越改越好,一个是越改越不好。但是,这两个都是道。
德者,同于德。人按照道去走所表现出来的品行良好,让大家感觉到真了不起的时候,就是得道高人。我们中华民族最羡慕、最崇敬的,其实就是得道高人。 “同于德”,就是要走到玄德的地步。玄德是不居功,不自夸,做了还说没有做,这不是骗人,而是谦虚。真正的德,就是不争;真正的道,就是无为。
失者,同于失。一个人失道、叛道,掌握不住正道,就算有心行道,也是不明道的人。那叫走火入魔,就是一不小心走偏了,走歪了。走歪是因为信心不坚定,不是相信我们自己,是要相信道,因为道就是信仰。
自作自受就是心想事成,也就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这就是因果。所以我们有时候讲,梦想成真、心想事成、有因必有果,都是人自己搞出来的。可谓自作自受,那都是一样的道理。
傅佩荣先生解读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积极求道的人,与道同行。这是有关确立大的目标,要积极行道。选择是两种:第一种是修德的人,第二种是失德的人。修德 的人认同有德;而失德的人,认同的是无德。
“德”就是万物从“道”所获得的各自的本性。“德”就是宇宙万物都从道而来,都获得道的加持,都有它本身的本性和禀赋。换句话说,万物没有不按照它的本性去存在和发展的。只有人不一样,人能够认知和意愿,这就可能有偏差,出现问题。
换言之,人间所有的问题都是人自己造成的。解决的方法,第一个方法是去修德,就是修养我天生的本性,让他顺着道安排的方向去发展。也就是少说话,少出主意,少想各种点子,顺势而行,不与别人相争。
而另一种就是“失德的人,认同的是无德”,认为这个本性不够好,要在人类的价值观里追求更高的成就。这样容易失去原有的本性和禀赋,就算在人间成功了,也离开了道。
南怀瑾先生解读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要想体会自然现象的因果律,只有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去体认它,才能自然证得。
道者同于道,修道的人,自然会与修道的人结合在一起,志同道合,切磋学问。“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的内涵,也可以说一个人真为道德而努力修养自己,那么,你就会天天发现自己在道德上的进境了。
德,就是用。秦汉以上的思想、学术,道与德两个字,往往是各自分开的。道、德两个字合起来做一个名词用,是秦汉以后的事。道,是形而上的“道”,它与形而下的“德”字对称。德,是代表用,德者,得也。所以我们可以解释,德,是良好行为的成果。
“失者同于失”,你要是走倒楣路线的人,自然碰到的都是倒楣鬼挤在一起。你要向失败方向走,失败的因素都会来凑合你。这就同西方的谚语所说: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先要使他发疯。发疯与毁灭当然差不多了。所以,一个人倒楣了,他所交往的人和事,也都不对了,都是随倒楣而来的。况且你还偏要向那个倒楣的方向去凑合。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