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山川2)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内容

原文:

来龙山  在县西南,自宁化合同里凤凰山分脉而来。由上曹左肩之后,行至夏坊何坑出蔡屋平地。过峡陡起高山,经刘坊而至俞坊,始折而东。逶迤至县之西南,群峰高耸,起伏如龙。旧志云:“自长汀平原山分脉。”俗言“由黄柏岭过峡”,其说皆非也。近自黄土塘以下,有东南凹,凹内为横溪岭。山顶有莺嘴石,岭之下有亭,名分界亭。向有木客在岭凹拖运杉木,大伤龙脉。乾隆四十年,内文武各官会立禁碑于亭。

汤传榘《重扩后龙山记》        清流令,长洲人

后龙山在城内,南寨之下。清邑来脉,自龙山入城。峰峦耸拔,至此跌下,稍平旷,可数十亩许。迤而北再起一小峰,曰赤山。下为平地。邑中庙学、官署皆承厥脉。回龙南向,是后龙一片地,实通邑过脉停蓄之所。物伏而后起,地必顿宕而后舒,其势然也。宋设邑以来,此地古木参天,深林积翠,称邑胜览。明季,广寇来侵,山野农民揭竽从而翼之。逼攻城邑,附郭民仓皇入城,暂于此架茅以住。历时既久,聚众益密。渐造广厦,附以列屋,至百六十余家。沿成街衢,名曰新兴坊。欲问昔时林木苍郁之旧,已茫然不可复识矣。康熙二十八年,郡司马郎公来署邑事,询之长老,皆云地宜复。公曰:“然。”遂捐俸积,并倡率绅士各出赀钱。命民自实其间架之数,随其多寡分给之,俾拆而他徙。“过三日不如言,吾将毁。”民果踊跃愿徙,莫敢有怨言者。

夫清邑斗大城,来脉高而急,非有以纾之不可。后龙一段,承上趋下,咽喉之区也。而蜂拥蚁聚,六凿(注:据原版改盘为凿)相攘,无二隙之旷。此灾沴之时,行所以不免。公毅然扩而辟之,一旦悉还其旧,其有益乎清邑之民为何如也!公既清扩此地,又令坊民疏通街路,浚治水道。十年之内,火患少息,则职此之由。

予承乏数载,幸其时和俗恬。方将修理废阙,辟通衢路,复古井。更令树木其上,为长久计。适河路总戎王公,议清流为三邑要领,添设兵驻扎清邑。欲以此地建造营房。予念公遗绩未久,不容忽坠,为清邑后日患,力持不可。因经度城外圹地,捐俸成之。谨为立碑于此,以详示后人,俾永遵勿变。是为记。

张水藩读文:

来龙山  在县衙的西南面,从宁化县合同里的凤凰山分开支脉而来。从上曹村左肩的后面过,行到夏坊何坑再出蔡屋的平地。落地过峡陡然高起为山,经宁化的刘坊而至俞坊,才转折向东边行来。蜿蜒曲折才拐至县城的西南面,群峰高耸,起伏如龙腾跃。旧志说:“从长汀平原山分脉。”民俗说“从黄柏岭过峡”,他们的说法都不对。近来从黄土塘以下,有东南凹,凹内为横溪岭。山顶有莺嘴石,岭的下面有亭子,名叫分界亭。向来有伐木客在岭凹拖运杉木,大大伤害了龙脉。乾隆四十年,县里文武各官集中立禁碑在亭子

汤传榘《重扩后龙山记》         清流令,长洲人

后龙山在城内南寨的下面,清流城关的来龙脉气,从龙山入城。后龙山峰峦耸拔,到城关后来山沉落下来,稍微平旷一些,大约有几十亩。地势斜着延长到北边再升起一小峰,叫赤山。赤山下面就是平地。城关儒学孔庙、官衙行署都承接这条龙脉。来龙回身向南,这后龙的一片地,实际是整个城关来龙过脉停蓄的地方。物像都有伏下而后再冲起的特点,有来龙的地必定高低起伏停顿转折而后舒缓平展,这是形势的必然。宋朝设县以来,这个地方古木参天,深林积翠,被称为县里必览的名胜。明朝,广东土匪来侵犯,乡下的农民拿起武器跟随在土匪两边。进攻县城时,附近百姓仓皇逃入城里,暂时在这里架起茅屋来住。历时已经很久了,聚众越来越多人口越来越密。渐渐地盖起了大房子,边上还附有一排排的房子,达到了一百六十多家。相连接成了街道,并把它叫做新兴坊。如果想要看以前那林木苍郁的旧貌,已经茫然不可再见了。清朝康熙二十八年,汀州郡司马郎公来到清流布置公事。询问了地方长老,都说来龙山这个地方应该恢复原状。司马郎公说:“对,应该恢复。”就带头捐出俸禄和积蓄,并;引导绅士各自捐出一些钱财。要求住地居民自己如实报他房间的数量,根据他们房间的多少分给他们钱,让他们把房子拆了迁到其他地方。放话说“过三天不按要求拆走的,我们将要去拆毁。”百姓果然踊跃表示愿意迁走,没有人敢有怨言的。

清流县就斗大的一个城,来龙山龙脉来得高大而且急促,一定要有一个地方来缓和它。后龙山的这一段,承上趋下,是咽喉的位置。而人们像蜂拥像蚁聚般盘踞在这里,六窍(注:据原版改盘为凿)相干扰,没有两条裂缝的空隔。这在自然灾害的时候,拆迁是避免不了的。郎公毅然把后龙山加以扩展,并排除其他建筑物。这一措施一旦落实,后龙山回到原来的样子,这对清流城关百姓的好处,怎么评价都不过头!郎公既清扩了后龙山,又要求街坊居民疏通街道,疏浚修理下水道。十年之内,火灾稍微停歇,就是拜这些措施之賜。

我暂任清流知县几年,有幸这段时间气候和顺民情平静。正打算要修理荒废的和残缺的,并且开通叉路,修复古井。还准备令人种树木在后龙山上,这是从长久来考虑的。刚刚好在这个时候河道总兵王公,认为清流是三个县的要冲,要添设部队驻扎在清流。打算在后龙山这个地方建造营房。我感念郎公遗流下来的政绩历时不久,不容许让它一下子就消失。也为清流以后的灾患考虑,我竭力坚持不同意的态度。后来因为在城外旷野处测量了一块用地,我捐出俸禄促成在城外建造营房。并郑重地立碑在这里,以便详细告诉后人,让后人永远遵守不改变。这就是写这个记的目的。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  山川2

汤传榘,字子方,江苏长洲人,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进士。康熙三十三年任清流县令,以养亲归里。

康熙三十六年任福建明溪县令。当年,汤传榘把王国脉康熙二十三年已“僪乎大观”的《归化县志》 , “略有增补”, 在戊寅年出版了。

那么清流县志里就漏了一个县令,因为汤传榘康熙三十六年任福建明溪县令了。而接任的王士俊却到康熙四十年才到任,三、四年里不可能没有县令。要不然就还有一个同名同姓的汤传榘,或者汤传榘兼两个县的县令。这都不可能,结论可能是漏了一个县令,除非郡司马郎公代理了三、四年县令。

汤传榘辑有《四书明儒大全精义》,这书尊崇朱熹,虽遍采诸家,而引《读书录》、《困知记》、《居业录》数书最多。自言“尝博涉于先儒之义,每览一编,辄举其有发明者,分章撰录。积二十余年,已觉洋洋纚纚,始欲附于大全之后,以其多不胜载,乃遂自为《明儒精义》一书”。这本书搜罗甚富,别择也颇谨慎。但广为采摭,而卷首不载采用书目,翻检不便。书首有自序,次列参订门人姓氏。该书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刊行。

(0)

相关推荐

  •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 舆地志)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 舆地志)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内容 原文: 清流县志卷之一 知县事东鲁乔有豫编辑 舆地志   老子曰:"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惟王德配 ...

  •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 舆地志 分野)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内容 原文:                            分野 郑夹漈称:唐僧一行以云汉之始终,分配十二国之次.谓江河精气,上为云汉,地有两河,云汉亦分两派 ...

  •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 舆地志 沿革)

    原创 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内容 原文: 沿革 <寒支初集>:清邑建自宋元符元年,旧属宁化麻仓里.闽地在周为七闽,不入版图.汉始会稽郡,永和六年,分会稽为东南二郡.东郡为临海,南郡为建安都尉 ...

  •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 舆地志 疆域1)

    原创 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内容 原文:                             疆域1 邑之有疆界也,起于井田.孟子曰:"仁政必自经界始."今田既不井矣,疆界奚分 ...

  •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舆地志疆域2)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内容 原文: 疆域2    坊郭里  横口  距离县城向东十里. 严坊  十五里. 刘坊  距离县城西五里. 南岐  十五里. 各地口  十三里. 小基头  十五里, ...

  •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山川1)

    原创 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内容 原文: 山川 1 <诗>云:"陟则在巘,复降在原.相其阴阳,观其流泉."此后世形家之祖也.陟则在巘,观山势之起伏:复降在原,度方位之偏正 ...

  •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山川3)

    原创 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内容 原文: 南极山  后龙枕山,于县为朝山.高出群峰,吴真人修炼处.上有庵,二石洞.其巅时有白云舒卷,遥望如匹练.里人掘土得石碣三尺许,上刻养素子诗:"一片巉岩石 ...

  •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山川4)

    原创 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内容 原文: 拜相山  在县西南四里,与南极相对.  鹅峰髻  与东华相连,俱笔山左支.顶高一拳,四面斗峻,青翠如削芙蓉.西南远望二十余里,水自北而东,蜿蜒如线.下连渔沧湾, ...

  •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山川5)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内容 原文: 铜锣山  在县治右,乃龙山左腋.上有诸葛武侯行祠.顶平而圆,状如铜锣,故名. 伍嘉谋<谒武侯祠> 昔日兴王佐,幡然佐使君.刃游锋一试,俎割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