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姐姐 || 1984年,我三个志愿都填报了“宁乡师范”
☀本刊栏目:一代中师生|教师文学|教学讨论
小时候,我的妈妈身体不好,在生产队出工时,妇女劳动力强的能记“十分工”一天,一般的劳动力是“八分工”一天,而我的妈妈仅能记到“五分工”一天,估计还是看在我爸是生产队长的面子上,才能安排到一些轻松的工种。妇女们劳动休息间隙,喜欢说长道短,如果听到哪个议论说到“米丫子”长得瘦弱等话题,我妈必然跳出来与她理论:“我的女长得瘦怎么啦啊,考试成绩班上第一名呢,考初中跳级,六年级都不用读啊——”
分田到户后,“双抢”时节最现功底,劳动力强的人家互相换了工,一般四至五天左右时间就搞定了,只要管好了田里的水,他们优哉游哉地站在田绳间隙边上,看着我爸一拖四(病弱的妈妈和三个小孩子)在田里暴晒。人若弱势,就连娘家舅舅都没有来帮过一次忙。不过有妈妈的故事和歌声助阵,再加上她老人家舍得安排吃的:西瓜、冰棒、绿豆稀饭轮流吃,三姐弟虽然有些贪玩,但是很团结开心。每当日落时分,挑着稻草经过扬花江边,我和妹妹找到一棵树下躲荫,远远地能望到望北峰高高山顶,我们讨论最多的是:一定要考到城里去读书。用妈妈的话来说:“只要是去吃国家粮,就算安排扫茅坑都行”。
初三毕业这一学期,很是关键,学校要求寄宿。妈妈每天来学校一趟,带上热的菜,带上水果,晚餐前在食堂等待我的出现。看着我吃完那些:鱼汤或猪头肉什么的,一个苹果或桔子,她就满意的离开。同学中有些家里条件好的,学校食堂有给他们加餐,不过大部分的同学还是家庭困难,他们挺羡慕我有个好妈妈。米丫子学习很加油,班主任王老师是湖南宁乡师范学校退休后,返聘来中学教书的。王老师语文课上得很好,对学生也很看重,经常表扬鼓励米丫子的作文写得好,拿到班上当范文念给学生听。于是越学越有劲,记忆中,经常是下了晚自习,打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书,如果是查寝的学生干部来了,就装睡,他们走了,我又看书。那时候记性特别好,数学卷上的试题,如若有与书上例题相似,那么此题在书的哪一页共有几行,我记得清清楚楚——考试成绩保持在全校年级前五名以内。摸底考试之后,要填志愿了(那时候中考高考填志愿是考试之前填的)。回家和父母商量,我爸奉行的一贯原则,大事从来不做主。妈妈说:“米丫子,要是没有考起中专,你就不要读了,好不?下面还有弟弟妹妹要钱读书呢。”我听了,顿时来火,急得哭了:“要是不送我读书,炉锅都要打烂你们的!”然后冲气,跑到嗮谷坪上的垫子上躺了,一晚上数着星星,逮着蚊子,稻田里青蛙的叫声此起彼伏,我通宵没有睡着。估计那一晚我妈也没有睡着。
第二天填志愿,班主任发了一张表,每人可以填三个志愿。想起头天晚上妈妈的话,我第一志愿填“湖南宁乡师范”, 第二志愿填“湖南宁乡师范”, 第三志愿还是填“湖南宁乡师范”。王老师很奇怪,他说:“中师和中专很难考(因为毕业可以安排工作),学校只有两个名额。你第二志愿填宁乡一中,第三志愿填宁乡六中吧,要是中师读不成还可以考大学啊!”我倔强地,没有改志愿,做好了一定会考上宁乡师范的准备。周末,放了一天月假,我没有回家,在老粮仓街上的理发店把头发剪短了,去同学家住了一晚。其实心里对于妈妈生的气还没有消。
暑假,喜欢的活动就是和弟弟妹妹在杨花江里捉鱼,在稻田边吊青蛙。并且每空几天就去驻扎在学校的区教育组问一下,中考的分数出来了没有。终于有一天,教育组一位领导问我,你帮哪一个问成绩?我说出了名字,他讲这个同学超过了宁乡师范录取线的,并且说:“你告诉那人,还要面试呢!”可能在教育组的领导心里,面前这个瘦瘦小小的姑娘,一定是在帮她的姐姐问成绩了。637分,远远超过中师录取线,宁乡一中的录取线当年只要五百多分。
听说可以参加面试了,那一天整个村子的人,都可以听妈妈的笑声。也听到有邻居小声地说:“考起了,毕业后就安排到乡村疙落里教小学,好么子?”妈妈带着我去了街上,准备给我置办一身新衣服。在老粮仓街上的店铺里选来选去 ,她买了一段碎花布作衬衫。而做夾衣的那段谷黄色布,则是带我去黄材街上买的。你们猜为什么要去黄材街上买这段布吗?有两个原因:一是黄材街上有“七一六矿”工厂,住了很多有钱人,大街上有很多扯布的铺子;二是我舅舅住在黄材,听说我考了宁乡师范,一屋子的人都开心了,都说:“果大仔(这么小)就考起了学校,真厉害了!”舅妈和妈妈一起选的谷黄色布,舅妈出的钱。
我顺利通过面试,办理好了户口农转非等手续。
开学了,同年级有两个班,据说班上同学的学号是按入学成绩来排的,我的学号是21号,可见班上会读书的人多。同学来自两个县:宁乡和望城。
宁乡同学的特点是学习抓得很扎实,望城同学的特点是活跃,比较会聊天,会搞体育运动。我们属于普师班,开的课程很多,有:文选,普通话,数学,生物,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只是没有英语。我最喜欢的是文选课,小青老师不苟言笑,但是备课认真,讲解有条理,每一堂课都能听出个味道来,我们交的作业,也每一次都有批改和回应。每次听她的课,我都认真的做着笔记,心里想我将来也要成为她这样的老师。后来我通过自考拿到大学文凭,现代汉语打了84分,估计也得益于这段时间的专心听课吧。我最不喜欢的是音乐课,虽然玉兰老师笑容很甜,人也漂亮洋气,她脸上有个酒窝,灿烂的笑容像个明星,是许多同学心中的偶像,毕业时,差不多每个同学都有她的单人照,许多同学和她合影。并不是我的乐感不好,记忆中练风琴,老师从来没有指导过,也许她指导了那些她特别喜爱的部分学生吧。假若是在教室里上乐理课,则打了铃十来分钟才会出现,手里拎着衣服,在讲台上花五分钟换好了她的时装,轻松地弹了两遍曲子,剩下的时间我们自学,这节音乐课也就结束了。每天吃过晚饭,稍作休息,文娱委员伟伟就带我们唱歌半小时。她很细心,每学唱一首新歌,就把歌词歌谱打印,每个同学发一张。她声音很甜美,教唱也耐心。爱国歌曲有《长江之歌》《保卫黄河》等,一些当时的流行歌曲几乎都教了,《再向虎山行》《冬天里的一把火》《采槟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伟伟的父母很早就过世了,和哥哥嫂嫂一起生活,估计因为这样,她很成熟懂事,毕业后被推荐去师范大学就读,伟伟一直是我比较崇拜的一个人。印象中班长唱歌唱得好,那一首《北国之春》声音有磁性,至今难忘。经常,下晚自习之后,去寝室要走风琴室经过,许多人喜欢去练习风琴。好友彬彬手指长,喜欢弹琴练琴。而我,只是在看她练琴完之后,两个人一起去校门口,吃一碗刮凉粉。老婆婆的刮凉粉味道很地道正宗,加一点榨菜丁和腐乳汤,简直是人间美味。晚上出来吃凉粉的人很多,还有臭豆腐和麻辣干子。有一些时髦的男女同学经常去南门桥,是去兜风,还是去做什么,十五岁的我浑然不知,许多年后同学聚会时听人说起一些故事,觉得稀罕。吃完刮凉粉,我喜欢回寝室看看书,只是不再象读初中一样躲被子里加班看了。第一学期,学校五层楼的新寝室墙壁上,贴了表彰各班期中文化测试班上第一名人员的照片,其中有我。
我们的摄影作品(1986年)
在宁乡师范学习的三年里,除了依然热爱文化学习外,我还参加了摄影小组和文学社,喜欢中长跑。周末,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给相机加上胶卷,拍风景,拍人物,甚至都带着相机跑去韶山旅游,拍照,然后躲进暗室洗相片。洗出来的相片是黑白的,相片至于美不美,当时自己也没有觉得。
老山前线战士寄来的明信片(1986)
我们成立了《红蕾》文学社,学写小说,诗歌,然后把作品印出来发给学校的同学阅读。1985年,国家宣布建立第一个教师节,学校给我们——未来的教师每人发了一个搪瓷水杯,文学社的同学因为此事每人作诗一首。我写的是一首七言诗《万金油》,记得写了一下午,写完了以后,辅导老师说七言诗要讲究平仄对仗,追求工整。于是字推句酌,搞了一下午,老师还是不满意,所以我也就没有上交作品了,只记得老师说的那句话:“你们毕业以后去小学,就像是万金油,哪里不舒服就搽到哪里。”学校号召每个班出一名学生,给老山前线的老兵写一封信,我们班选了我做代表写信,我就把教师节和家乡老粮仓望北峰山上建了电视塔的喜讯,告诉了那位战士。老兵回了信,还寄了一张明信片给我,我一直珍藏着。
过了一座小桥,就看到了食堂。我们排队打了饭,在食堂的餐桌上吃。饭菜每餐味道都差不多,我本来胃口就不太好,吃得不多,每个月18元的伙食费根本吃不完,经常拿饭菜票去小商店换成日用品。吃完饭,打好开水上五楼。偶尔和彬彬一起,互相换一下手,很多的时候都是一个人单独行动,有时候提两个热水瓶和半桶热水上五楼,还真有点气喘嘘嘘,眼冒金花。有一次学校号召同学们无偿献血,开始我还在寻思,去不去参加呢?班主任李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指名说:“米同学,你这样的体质,就不用去献血啦!”听了他这样子说,我不知道自己当时心里是开心还是忧愁。第二天一早跑到学校医务室,医生说:“你脸色苍白,食欲不振,你要少食多餐,加强锻炼。”于是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田径运动队,项目是中长跑。接下来,每天早上6点起床,穿上运动鞋,经过招待所,慢跑10000米,跑到白马桥卫生院返回。由于坚持跑步,吃得多了起来,脸上渐渐的有了红润。爸爸妈妈现在除了种田外,还做起了贩卖水果的小生意,所以我经常在周末收到爸爸亲自送来的零花钱,因为他来县城进水果了。爸爸每次来,都只是递钱给我,然后匆匆的就走了,而我会因此开心好多天。周末,偶尔也去水利局宿舍,我家八伯伯从部队以干部身份转后,分到水利局当副局长。他家有三室一厅的房子,伯妈能干,去那就想像是到了家里,有时去住两天,离开时还打发一坨洗衣皂,只不过他家也有三个孩子,伯妈又没有工作,零花钱是从来没有给过的。
我报名参加1986年长沙市大中专学生春季马路赛跑,500人参赛,我排名第156名,这应该是中师生活三年里自己最满意的一件事情。
同一个地方,同样的两个人,时间隔了三十年
妈妈扯布做的碎花衬衫,我很喜欢。看到同寝室的辉辉穿裙子很靓,我也想要一条裙子。我在县城找来找去,配了一段格子布,做了一条半身裙子,邀请了我的好友彬彬,在教学楼前照了一个合影,两人当时心情都美美的。时间飞逝,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岁月已悄然在我们的额头和发间留下了痕迹。父母已不在世,妹妹在地球的另一个国度,安静过着她想要的日子。三十年后,中师同学聚会,我和彬彬在宁乡师范同样的地方又照了一个合影。随着时间的变迁,许多的同学已经离开了教学的岗位,过上了他们追求的生活。而大多数的人,成为了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乡村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就是这大多数人中的一员,就这么普通。聚会中,兴奋的是近五十岁的我们,依然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至真至情,虽然生活方式已经千差百异。让我们在各自的生活里彼此祝福着,我的中师生同学们。
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微信ID:Yf131125
作者简介
玉米姐姐,女,1987年毕业于湖南省宁乡师范学校,一直在长沙市某农村学校从教。2013年被评为长沙市教研先进个人,20I7年长沙市最美志愿者,20l8年望城区第四季度文明市民,2019年绥宁县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致敬芳华已逝的一代中师生!
推荐几篇90年代的中师生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