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堡荐 | 霉无处不在,拭了又生
【书名】霉(黴)
【作者】德田秋声(とくだ しゅうせい)
作品简介
小说《霉》中的主人公原型取自秋声的夫人小泽滨,秋声以其独自的冷澈笔致,描述了在一种相对沉闷的气氛中,人物琐碎而烦躁不安的家庭生活,细致刻画了夫妻之间的“隐私”,和长期夫妻生活中由于过于熟悉而不愿沟通导致的情感压抑和苦涩。
真实的婚姻生活所发出的无奈的感叹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作者简介
德田秋声(1871-1943)日本小说家,原名德田末雄。1871年生于金泽市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青年时代从事文学创作。早期属砚友社作家,师法尾崎红叶,与泉镜花等人并称“红叶门下四金刚”。1908年发表中篇小说《新家庭》,按照自然主义的主张,勾画一对市井夫妇平庸生活的灰色图画。此后陆续出版《足迹》《霉》(1911)、《烂》(1913)、《粗暴》(1915)等长篇小说,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如《粗暴》中不甘心处于附庸地位而进行反抗的阿岛。他也写过取材于身边琐事的私小说,如《一个妓女的故事》《苍白的月亮》等。他善于表现平民生活,揭露社会的黑暗。1935年出版长篇小说《化装人物》,为文坛所推重。194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缩影》,被誉为现代日本文学的一个高峰。
德田秋声的作品都有自然主义私小说倾向。对于私小说的概念,人们多数倾向于狭义的解释:“凡是作者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而孤立地描写个人身边琐事和心理活动的,称为私小说。”而德田秋声便是日本私小说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精彩段落
不安的涟漪
译者/史恒
大部分时候,不是我们握住了生活,而是我们被生活裹挟着前行。在纷乱和灰暗中,我们常会遭遇不安。德田认为“生活就是文学”,在《霉》这本书中,我想,这种“文学味”大概是借着“不安”来折射的。
《霉》这部作品虽然被归类为“自然主义”,但德田在行文中取用的多是阴郁的词汇,如“寂寞”“寂寥”“昏暗”“空虚”“凄凉”“烦躁”“破败”,最典型的就是书名——《霉》。如果说明朗的词汇写出了生活的亮面,那么这些词汇所描写的也可谓生活的暗面了。
都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滚石不会长青苔”,从“生”和“活”这两个字眼所流露的动感,可以说生活也是像流水和滚石一样,是决不停滞的。然而正是这种不会停滞的东西,却常常易于长霉。如果生活本就是潮湿的,那无论它带有怎样的动感,它总是会被霉菌抓住和寄生的。
所谓不安,正是这样一种霉菌,挥之不去,避之不及。这种不安并不是对灾祸的担忧,也不是居无定所的漂泊感,而是一种压抑和苦涩中的不安宁。生活中的我们就像在这种不安宁中浮浮沉沉,偶尔浮出水面透一口气。这种“透气”的场景,在文中则体现得很细微,比如某次路边小店的啜饮,某个舒心的笑容,或者某一笔景物的描写,但马上,“昏暗”和“烦闷”又会重新袭来。
《霉》的写作方式偏向私小说,像一种生活断片的连缀。在人物的两句交谈之间,往往会插入大段另一时空的回想,然后又在这种回想将要发散开的时候,突然又用原本的场景将其切断。此外,德田在时间上也并不给出明显的脉络,通常一个不足千字的章节,可能是在叙述三个时间的事,读起来有种七零八落的感觉。
这种写法也许是不考虑阅读感受的,或者是要把读者也带入那种“混乱烦闷”的氛围中,因为生活大抵如此,充满断片和回想,多数时候都并不开朗。文学史描述德田等人,谓其以“无理想无解决的态度探索人生的真实”,这种生冷的态度,也恰恰是在那种七零八落和突然切断中显现的。
但我总觉得,作者并不是这么生冷的。与不安相对的,是人的变化和行动。文中写到了男主角的老师“M”在身患绝症后,对人生和周遭态度的变化,也写到了男主角夫妇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前后,对第一个孩子态度的变化,还写到了男主角对于旅途中所遇景物态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带出了趣味和美感,就像开放了一朵淡然的小花。而关于行动,对男主角而言更多的是“逃离”,逃出纷繁困扰,找一个能让其平静的所在。这种逃离有时远有时近,有时让男主角更强烈地渴望回归,有时又让他更澄澈地观望自己的生活。
也许生活是没有答案的,就像霉无所不在一样,但人也是会擦拭的,尽管擦拭后还会长出新的霉。如同德田可以冷淡地整本书都在写一个人的烦躁和困顿一样,他也写出了一种冷静的不安。
男主角笹村和他的妻子阿银,朝夕相伴的夫妻却常年处于一点即止的关系,笹村对待阿银的方式则让我想到,如果我们想了解过于熟悉的人和物,也许是需要一点点对生活的反抗的。不管这种反抗的方式是逃离、背叛还是其他。
就像在不安的死水中投石一击,也能荡起暗面中的光的涟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