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堂诗词课038 诗的格律——为什么朗朗上口

五堂

诗词课

(诗篇)

第三十八章 诗的格律——为什么朗朗上口

同学们可能都会有一个感觉,诗句总是听起来生动优美,读起来又朗朗上口,特别容易让人记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押韵”。何谓“押韵”?简而言之,就是一首诗中某几句的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相近。其中,用来押韵的那个字,我们称为“韵脚”。

诗句是要非常讲究押韵的,出了韵,你的语句再优美,都不能算诗。其实,不光是诗词,哪怕是儿歌、绕口令、俏皮话,甚至打油诗,都会有押韵的现象。大家还记得吗?刚上小学的时候,一年级第一课《上学歌》怎么唱来着:“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你听,“照、笑、早、包、校、到、劳”这些放在句子尾部的字,它们的韵母都含有“ao”。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有疑问,汉语拼音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古人又没有拼音,根据什么决定押韵呢?答案是根据读音来判断,这里马上又出现了新问题。当时又没有统一普通话,各地的发音也不一样,以谁为准呢?不信,你让来自西北的杜牧和来自南方的贺知章一起读一读“火红凤凰飞”,肯定要打架。所以说,还是要有个大家都认可的标准。

古人想出的办法是制作“韵书”。简单地说,就是根据读音对常用字分类,把属于同一个韵部的字都集合在一起,并用一个常用字来代表一组韵。古代的韵书,正类似于现在的专用字典。你想作诗,一查就知道,哪几个字属于同一个韵部。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其中,韵脚“闲”和“山”都出自【删】韵。【删】韵下面常用字共有四十多个,如果你确定在自己的诗里用【删】韵,就得在这四十几个字里面挑选韵脚。

早在南北朝的时候,就有人开始撰写韵书,到了隋朝,出现了比较权威的《切韵》一书,后又出现了唐朝的《唐韵》、宋朝的《广韵》,最后是南宋的《平水韵》,再后来就没大的变化了。写格律诗一般以《平水韵》为准。说到这里,有同学可能又要嘀咕,把同韵的字整理出来也不方便,难道诗人作诗的时候还要随身携带字典吗?以《平水韵》为例,每个韵部分别包含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字,谁记得住?

这确实又是一个大问题,但也难不倒诗人,因为常用的字并不多,能运用到诗歌创作里的就更少了,记住最典型的几首诗,最常用的几个字,然后就靠熟能生巧喽。很多小朋友可能还接触过《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启蒙读物,这些书主要就是供初学者熟悉用韵的。熟读这些书,既能帮你熟悉韵律,还能懂得一些平仄、对仗、用词以及人文典故方面的知识,非常管用。

这里还得多提一句,从古到今,字音是在发生变化的,比如常用字“东”和“冬”,按照现代拼音来看,这两个字读音完全相同,但在古代它们却分属于不同的韵部。我们若要学做格律诗,还是必须按照古人规定的诗韵来。

关于韵的知识非常丰富,具体运用到作诗中,究竟该如何选取韵脚呢,里面还有不少规则,我们讲最基础的三条。

01

第一条规矩:押平声韵。

用来押韵的那个字,一般需是平声字。古人虽然也分四个音调,但他们的音调和我们拼音中的四声并不一一对应。古人的“平声”通常对应我们拼音中的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在《平水韵》的106组韵中,平声韵共占有30组。

顺便说一下,押平声韵是格律诗区别于古体诗的重要特征。我们熟知的李绅《悯农》和孟浩然的《春晓》等诗,因为押的是仄声韵,所以一般被认为是古体诗。

02

第二条规矩:偶句押韵。

也就是说,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不管是四句的绝句,还是八句的律诗,都一样。那么一三五七句可不可以押韵呢?三五七句是不可以的,但诗的第一句倒可以押韵,而且很多诗都首句入韵。第一句诗在选择韵脚时还有点“特殊待遇”,如果在某一个韵部里找不到合适的字,还可以到读音相近的韵部中找字,我们称之为押“邻韵”。

03

第三条规矩:同韵不同音。

成为韵脚的字既属于同一个韵部,但又不能发音完全相同。比如说,你选择一个“红”字做韵脚,你可以继续选用同韵部的“中”、“同”等字做韵脚,但不能再选用“虹”、“鸿”等发音和“红”完全相同的字做韵脚。这也是为了声律的和谐,不信你试试看,如果用发音相同的字做韵脚,保准让你感受到打油诗的味道。

好了,咱们现在就选一首诗,来检验一下上面几条规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的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五十二岁的杜甫听说朝廷军队打了大胜仗,心里欢欣鼓舞,急着奔回老家。杜甫的诗都是凄苦为主基调,描绘喜悦心情的着实不多,这是流传较广的一首。

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开篇就告诉我们,他忽然听到了朝廷打胜仗的好消息,激动得热泪盈眶。这里的“剑外”和“蓟北”都是代表地理位置,“剑外”是指剑门关以外,因为当时杜甫人在四川,所以说是从剑外收到了消息。“蓟北”是现在的河北北部,那里本属于叛军的大本营,现在听说朝廷军队收复失地,杜甫高兴得直流眼泪,留下的眼泪还沾湿了衣裳。注意哦,杜甫这首诗用的韵脚已经出现了——裳,在这里发音cháng。按照平水韵,这个字属于【阳】韵,这是一个收字较多的韵。看来,接下去杜甫的选择余地会比较大。

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继续描述兴奋的心情,这回他没写自己,而是写了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杜甫说,回头一看妻子儿女,他(她)们也一扫愁容,匆匆地收拾着书籍行李,所有人高兴得忘乎所以,近乎一副狂态。“喜欲狂”写出了杜甫一家的高兴劲,也告诉我们第二个韵脚——狂,音kuáng。你看,和“裳”一样,韵母也含有ang。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时候,杜甫要把喜悦转化为实际行动了。杜甫说他要“放歌”、“纵酒”,换句话说,他要喝酒、唱歌去喽,这有点类似现代人去KTV喝酒唱卡拉ok。很难想象,写出“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杜甫居然有如此情态,看来,确实“喜欲狂”了。第二句里的“青春”指春天的景物。白天唱着歌,喝着酒,沐浴着春风,杜甫和家人宣布,咱要回家乡了!杜甫高兴规高兴,押韵的规则可没忘,第六句最后一个字——乡,音xiāng,韵母中依然含有ang。

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已经在畅想自己的回乡行程了。两句诗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句子之间构成对仗,每个句子内的两个地名又自成对偶,非常工整贴切,这也很符合杜甫的风格。“巴峡”在现在的重庆境内,“巫峡”则位于重庆和湖北的交界处,杜甫要自西向东沿长江出川,就得走这条水路。“襄阳”、“洛阳”就不用多说了,一个在湖北,一个在河南,按照设想,此时杜甫要弃船登岸,开始走陆路了。“穿”过江上狭窄的峡谷,踏上奔“向”中原的大路,杜甫的急切心情呼之欲出。我们最后的一个韵脚也揭晓了——阳,音yáng,不用说,它可是这组韵的代表字。

裳、狂、乡、阳。怎么样,四个韵脚用得多么准确贴切,不愧诗圣杜甫嘛。只可惜,杜甫并没有真的如诗中所言,马上离开四川回家乡,所有都只是他一时的美好想象而已,待他真的出川,已经是五年之后,又一次被迫颠沛流离而已。

知识链接

介绍一点关于《平水韵》的小知识:

《平水韵》共有三十组平声韵,分别是上平声十五个韵: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十五个韵: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上平声和下平声并没什么大区别,只是因为平声字比较多,所以分成了两部分,纯粹是古人为了方便记忆。

小编微信 丨nbhanlin

简书 丨野狐狸

新浪微博丨野狐狸

头条号丨野狐狸

《五堂诗词课》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野狐狸

五堂诗词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