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451课:细说“谑”字,为啥这个字有个“虐”?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三个汉字:“䜕、謔、詪”。在现代汉语中,“謔”字简化为“谑”,这三个字,“谑”字较为常用,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谑”。三个字的详情如下:(一)mài。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䜕,譀也。从言,萬声。”形声字。本义是夸大。《广韵·夬(guài)韵》:“䜕,誇诞。”其实这个字的声部“萬”声中有义。“萬”的本义是“蟲也”,后来专指数名,即“数之极也”,因此,萬有极端、绝对的意思,那么,极端的言语,绝对的言语,一般都是夸大、荒诞的话。
(二)hài。这个读音出自《广韵》。用于专用词“譀䜕”,指争骂怒貌。《玉篇·言部》:“䜕,譀䜕,诤骂怒貌。”
2、謔(谑)。读xuè。《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谑,戏也。从言,虐声。诗曰:'善戏谑也。’”许慎认为谑是形声字。但后世文字学家有异议:王筠《说文释例》:“字当从言,虐,虐亦声。”他认为谑是会意兼形声字。承培元(这个人也是个篆刻家)《说文引经证例》:“虐本从虎,足反爪人,会意,隶省作虐,故谑,亦作谑。”“虐”字的古文字形演变如图:
虐的“虍”皮之下,原本是一个“爪”,一个“人”,后来隶定为“虐”,“人”部消失。因此,“谑”是会意兼形声字是说得通的,虎爪人,有“戏耍”意,加上“言”部,所以“谑”字的本义就是开玩笑,嘲弄。
这里的《诗》,指的是《诗·卫风·淇奥》:“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意思是说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诗·郑风·溱洧》亦有用例:“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指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表情长。
本义之外,谑还指喜乐。《玉篇·言部》:“谑,喜乐也。”李白《将进酒》:“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3、詪。读hě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詪,眼戾也。从言,艮(上目下匕)声。”形声字。本义是不听从。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沈乾一案:唐写本《玉篇》詪注引《说文》'很也’,今本作'眼戾也’'眼’系'很’形近之误,又脱也字。盖古本有二训,即很也,戾也。野王节引其第一训耳。宜据补正。”简言之,唐代的写本《玉篇》引用古本《说文解字》时,写作“很也”,到了今本写作“眼戾也”,是因为“眼”跟“很”字形相近,所以发生了字形错误,古本《说文》有两训:其一、很也;其二、戾也。到顾野王《玉篇》,只引了其中一训,就是“很也。”“戾也”字义被丢失了。后世刊印《说文》,又将“很”字错刊为“眼”字,才有了“眼戾也”之说。所以说,詪的本义同“很”,很戾,即“不听从”。
“很”与“戾”二字字义相近。《说文》:“很,不听从也”;“戾,曲也。从犬出戶下。戾者,身曲戾也。”所以,戾也有乖张之义,与很字义相近。实际上,艮声,也是声中有义,艮本义也是不听从,《说文》:“艮,很也。”在典籍中,詪字罕用,均以“很”字代之,二个字构形取象不同,“很”侧重于行动,“詪”侧重于言语,其实都是不听从的意思,所以,“很”最终替代了“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