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使我想起母亲温热的双手

“那不勒斯四部曲”让我认识了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
小说非常精彩。绵长,饱满,起伏跌宕。
虽然是讲述1950年代至二十世纪初的故事,而且发生在遥远的意大利,却丝毫不会让人产生隔膜。相反的,两个女孩的故事会唤起很多共鸣。
我沉浸在故事中,没有过多理会作者的匿名身份。
不管是否匿名,作者想要表达的已经都写下来了,不是吗?
其中可能包含作者的亲身经历吧?
究竟是否包含并不重要,我更在意故事本身。
然而有一点是确定的,我想读到费兰特更多的书,甚至希望莉拉和莱农的故事继续——
这是读完每一个意犹未尽的故事后的共同愿望。
绵延的“四部曲”无疑留下更久的回味。
《碎片》是费兰特二十几年来的书信、访谈和散文集。虽然早在1990年代她已开始发表小说,但她并不是高产作家。或许如她自己所说,因为不以写作谋生,所以除非感到“不羞愧”,她不会将作品发表。
第一部小说《烦人的爱》(1992年)被改编为电影。第二部小说《被遗弃的日子》(2002年)使她获得了更多读者。
合集《碎片》最初出版于2003年(新版是2016年),收录了费兰特写给出版社的信,接受的书面采访,以及和热心读者的交流。
费兰特的编辑在前言中这样写到:
“我们希望,这些文字能彻底澄清作者从不出现的原因,解释她为什么十年如一日坚持自己的决定,拒绝媒体的逻辑和要求。”
无论如何,看到喜欢的作家跨越二十年对创作的谈论,还是很满足。而且,书面的回答“可以抹去长时间的停顿,抹去我的犹豫和妥协”。
是沉甸甸,更慎重、坦诚的交流。
围绕所有访谈中心的问题是“匿名”。
有意思的是,比起普通的读者,记者对费兰特的真实身份更感兴趣。
这一点可以反证费兰特对媒体的质疑态度,也成为一部分她匿名的原因。
或许因为在当时的意大利,媒体已经成为部分利益群体发声的工具,并没有给予大众公正的引导,费兰特在发表小说之初便决定“只通过文字与读者交流”,并表示“即使通过文字,也希望尽可能少参与”。
她也祝福出版社“继续对抗石灰的斗争,对抗所有那些通过抹杀差异制造和谐的一切”。
在给一位记者的回信中她写到:
“如果媒体能打破这些等级,能呼吁一下:根据自己的爱好去读书吧,去看电影,去剧场,听音乐,不要管媒体和报纸说什么,您不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举吗?”
在媒体不断发达,功成名就成为大众追求的潮流中,因为匿名,费兰特不被声名所累,获得了更多创作的时间和自由。
说到费兰特笔下的故事,离不开她的故乡那不勒斯。
大概每个人都有故乡情结吧。
那个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我们想方设法离开,然后一次次主动、被动地重返。
那里不再是记忆中的原貌,而幼年生活的光影已经深深烙印在生命里。
对故乡,我们存着何等复杂的情感。
“……离开那不勒斯之后,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开始运用自己的头脑和理性。”

“我回到那不勒斯,刚开始会非常激动,但在一天之间,我可能会恨这个地方,我不说话,并感到压抑,有一种说不上来的痛苦。”
出生长大的城市、文化、家庭,在人的记忆(以及或明显或潜藏的意识)中成为斑驳的碎片。
费兰特打捞这些碎片,用奇妙的针线缝补、裁剪,成为一个个故事。
她在访谈中经常用到一个词语:清算
我想到与“清算”意义相通的一个新词,是这几年的生活新风尚:断舍离
都是整理、切断、分离。
物品的清算或许容易。
费兰特试图借故事来清算情感:自己与亲人,与自己的过往。
努力讲述一些长时间以来以为无法讲述的东西”。
“假如她能讲出这个故事的话,她也能清算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她会接受自己的母亲、她的世界,那些错误、辛苦和激情……
与此同时,费兰特还常用到另一个词:捍卫
清算和捍卫。
这样想来,费兰特以及一些小说家在做的,仿佛是心理医生的工作:
整理一些思绪、情感,同时确认个体的边界、尊严。
费兰特关注女性的处境。
大概作为一个敏感的女孩,她从小就分外关注自己的母亲,从母亲身上寻求作为女性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吧。
母亲的处境,折射出女性的处境。
工作会让男人变得高贵,但我怀疑,工作并不会让女人变得高贵。
费兰特通过自己的作品为女性发声,也激励更多女性去寻找答案。
“我想着她,我想想清楚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女人。”

“要学会的不是穿衣服——衣服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是穿上自己的身体?”怎么能跨越衣服、妆容和社会对美的普通观念,到达身体?

女儿和母亲之间,有着特别的情感纽带。
“那不勒斯四部曲”里,有大篇幅讲到两个女孩和各自母亲的关系。
小说中写到,“一个不爱自己母亲的女人是迷失的”(大意)。
而对母亲的爱十分复杂,包含彻底的快乐和彻底的痛苦。
读费兰特的这本合集,能感受到她饱满汹涌的情感——和“那不勒斯四部曲”一样。那种情感有时如火花飞溅,似乎要灼伤读者。
而读者清楚的是,虽然疼痛,但自己跟随费兰特在接近的,可能正是某种真相。
费兰特出生于1943年,比亦舒大三岁。
想起亦舒,她更像一位精明能干的姐姐。
教你穿衣装扮,享受城市生活。
谆谆告诫:快乐的秘诀是看淡情爱,勤力工作,自强独立。
而费兰特,使我想到母亲。
双手温热,胸怀柔软。
无论何时受伤,都可以推开家门,拥抱她。
流泪痛哭也不会感到羞耻。
她了解你的痛楚,因为她也经历过、努力过。
她曾试着去做一个不一样的女性。
“女性的敌意、抵触和愤怒应该被展示出来,和那些慷慨仁义的情感放在一起。”

“我们要学会带着骄傲去谈论我们的复杂性,就好像这种复杂性就是我们身份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愉悦还是愤怒。”

图片©《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第二季

△△△

独立小楼

--- 从一砖一瓦开始,建筑自己的世界 ---

“Every night I cut out my heart…

But in the morning it was full again”

(0)

相关推荐

  • 埃莱娜·费兰特新作《成年人的谎言生活》:以迸发的生命力闯入更深的表达

    自从"那不勒斯四部曲"成为席卷全球的出版现象后,埃莱娜·费兰特接下去会写什么?女性成长.那不勒斯的社会变迁和层级分化是否依旧是她的写作主题?这些问题,随着她的新作<成年人的谎 ...

  • 我挽着她的胳膊,在暗处|早茶夜读第四十一夜

    第四十一夜 | 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 我挽着她的胳膊,在暗处 文|赖达 大家好,这里是早茶夜读.今天想说说意大利匿名作家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即<我的天 ...

  • 埃莱娜·费兰特:作为女性,我们要建立丰富广阔的文学世界

    "我只有采用一种简洁.清醒.强悍的女性声音,类似于这个时代中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声音,我用这种声音开始写,才会觉得能写一个好故事." --埃莱娜·费兰特 注:本文摘自埃莱娜·费兰特的书 ...

  • 她往女性伤口上撒盐,写出了人人都爱的天才女友

    或许你会对费兰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你一定在图书排行榜上看到过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或者注意到关于这个系列的诸多讨论. 在HBO将"那不勒斯四部曲"拍成剧集后 ...

  • 突然想起母亲的一个事儿,到现在还觉得好笑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1 作者:芳菲华年 这个标题会让人误解我是标题党,可我要辩解,真不是,只是真的不知道怎么拟标题了,就这么原生态的陈述出来了. 至少是七八年前了,我忘了具体的时间了,那是母亲第 ...

  • 梁晓声:每每想起母亲,便觉温馨

    "妈妈" 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称谓 无论何时 都能唤起我们心底最温柔的回忆 但丁说: "世上有一部永远都写不完的书, 那便是母亲." 母爱 是困境中灯塔 是漂泊天 ...

  • 想起母亲

    想起母亲 文/那片海 时光之羽轻盈地滑翔在五月,在这个温馨感恩的节日里,到处绽放着康乃馨的花朵. 被母亲节渲染的日子里,记忆中那些安暖被捞起,一幕幕在眼前滑过. 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人.我不大的时候,我 ...

  • 五月,想起母亲【冯俊红】

    (我的父亲.母亲) 五月,阳光明媚,鲜花如潮.又一个母亲节在儿女们的期盼下姗姗而来! 母亲,最神圣的字眼!天底下最亲切的称谓.世间的母亲千千万万,或风情万种,或优雅绰约,或高贵仪态万方,或朴素平白无奇 ...

  • 麦子使我想起你,我甚至会爱上风吹麦浪的声音

    一诗一文 每一天的原创诗歌和梦想,不要再和我擦肩而过 "当我在家乡时,月光和风 不止两三次曾在我的耳边吹拂" [组诗]文/Hlove王雅荟 <小满> 小麦就要黄了 杏子 ...

  • 【半亩方塘】想起母亲那些年

    半亩方塘,以我手写我心,方寸之间,流露真情 想起母亲那些年 张守梅 姥姥在收了父亲家一百九十元的聘礼后,同意了把十九岁的母亲嫁给大她四岁且是二婚的父亲.长得不丑又聪明伶俐的母亲,曾怯生生地跟姥姥说起: ...

  • 【文学时代微刊】难忘母亲的那双手|秋天(河南)

    文学时代微刊第2048期 难忘母亲的那双手 文/秋天(河南) 母亲的那双手,布满了老茧,显得干瘪清瘦,想起母亲的那双手,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 刚记事儿的时候,我端坐在火炉旁,是母亲的那双手,拿块小红 ...

  • 印度官员将火龙果改名莲花,称“龙”会使人想起中国

    古吉拉特邦政府采取行动,将火龙果改名为" Kamalam"(梵语:莲花),因为根据首席部长维杰·鲁帕尼(Vijay Rupani)的说法,火龙果的外形类似于莲花. 鲁帕尼在首席部长 ...

  • 散文 ‖ 想起母亲

    125 您追逐梦想的纯文学平台 我母亲今年七十多岁了,是个土生土长的黄壁庄人,她这辈子生活得虽然平淡但很辛苦.我每次回家看到母亲粗糙的双手和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心里就一阵阵地酸痛,总是感觉岁月太无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