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九次迁都,其中迁都栎阳最激进,定都咸阳成就霸业
在中国历史上,迁都大部分时候都意味着战乱或者灾祸。商朝时就因为水患和外部威胁多次迁都。
到了周朝,因周幽王上演了“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攻破国都镐京,周平王被迫迁都至洛邑。从此周王朝走向衰落。
由此可见,迁都和废立天子一样,都是“天下之至不祥也”。但是秦国的迁都却是一部奋斗史。
秦国的始祖秦非子是上古时期颛顼帝的后裔,非子的先祖伯益由于擅长驯服鸟兽,有功于舜帝,被舜帝赐姓嬴。
到秦非子时,可能是一脉相承的缘故,他也非常善于饲养牲畜和马匹。
我们知道,在古代打仗对马匹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马匹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军队的优劣。
在周孝王时期,为了抵御西北的戎狄侵袭,他选择在选择汧水、渭水之间这块土壤肥沃的天然牧场大肆繁殖马匹,以达到增强军队实力的目的。
秦非子由于养马技术过硬,被周孝王派去主管马匹的饲养。
秦非子受命之后,尽职尽责,没过几年时间,马匹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养的马也膘肥体壮、雄峻无比。
周孝王对他非常满意,作为奖励,便把秦地赐给非子,大概在甘肃的东南部。并且让他重新延续嬴氏的祭祀,恢复赢姓。
不过秦非子只是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庸”,既不是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
秦非子还有个兄弟叫做成,住在犬丘,他肩负着为周王抵御西戎入侵的重任。
周厉王时期,厉王无道,搞的天下汹汹。西戎乘机背叛周王朝,灭了秦非子兄弟成的全族。也就是说赢成这一支灭亡了。赢姓只剩下秦非子这一支。
周宣王时,册封非子的后人赢仲为大夫,继续抵御西戎。对于赢仲来说这是个天大的恩赐,不仅有了大夫的封爵,而且可以征伐西戎,报赢氏一族的血海深仇。
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赢仲在征伐西戎的战斗中,战败身亡,其长子秦庄公赢其继位。
赢其死后,周宣王令秦庄公赢其兄弟五人继续讨伐西戎。并派出七千军队归其指挥。
赢其五兄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最终将西戎击溃。周宣王为表彰他们的功绩,便将犬丘和秦地赏赐给了他们,并封为西垂大夫。
赢其的长子赢世父不满足于一战之胜利,他说“西戎杀死我的祖父(赢仲),如果我不能杀死戎王,安敢进城安居。”于是率军继续攻打西戎,将继承权让给了弟弟秦襄公。
结果尴尬的事情发生了。秦襄公继位的第二年,西戎包围了犬丘,赢世父出兵于西戎交战战败,赢世父被西戎给俘虏了。
赢世父的被俘,让秦襄公对西戎的策略产生了变化。他认识到了西戎的强大,靠武力很难取胜。
于是他就通过“和亲”手段,来分化西戎的各部落,他将自己的妹妹缪嬴嫁给了戎人部落的丰王。
其实“和亲”是一种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的妥协,在战争无法取胜的情况下,通过婚姻来维护双方之间的暂时和平。
秦攻打西戎,是夺取生存之地,但这些地方处于西部边陲,环境比较恶劣,不适合农业文明的持续发展。
对于秦公来说,他更想向政治和经济中心的中原发展。毕竟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生存环境极佳。所以东出就成了秦人的夙愿和目标。
周幽王六年(前776年),秦襄公将都城迁到了汧邑(陕西陇县),这可能是秦第一次向东迁都。同时也是为了避开西戎的锋芒。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在骊山下被杀,秦襄公以兵救周,并护送周平王东迁。
周平东迁都后,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并给了秦“伯爵”封号。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诸侯国,都城位于原秦地的西犬丘。这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基础。
“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而有其地,与誓,封爵之”
尽管秦襄公岐山以西的关中土地,实际这块土地却是西戎部落的天下,秦国要存在下去,就必须与西戎部落作长期的斗争。
最初几年的斗争,均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秦襄公眼看着封赐给自己的土地却得不到手,很不甘心,于是连年向西戎发动进攻。
秦襄公有一次率兵终于攻到属于自己的封地岐山,但未能立足,只好退回西垂故地。
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襄公讨伐西戎,打到岐山时突然去世。他儿子赢德继承爵位。
秦襄公一生致力于夺取周天子册封的岐山以西的土地,但终其一生未可得。
秦文公赢德即位后,有一次在汧水、渭水的交汇处打猎,他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先祖非子曾在此放牧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赢氏才有立锥之地。心生感慨,迁都于“汧渭之会”。
其实秦文公这次打猎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考察迁都的位置罢了,只不过“触景更能伤怀”。
周平王二十年(公元前750年),秦文公赢德派兵攻打西戎。这一次给了西戎致命一击,西戎开始向西方逃窜。
周桓王四年(前716年),秦文公赢德去世,被安葬在西山。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他的孙子秦宪公赢立继位。
秦宪公继位第三年,就迁都于平阳。平阳是今天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
秦宪公在位期间,继续与戎交战,他派兵攻打了亳戎,秦军消灭了亳戎。秦国的土地继续扩大。
周桓王十六年(公元前704年),秦宪公去世,年仅二十一岁。他的小儿子赢曼继位,赢曼在位六年就被杀,随后秦武公赢说继位。
秦武公赢说是个比较有作为之君,公元前688年,赢说率军攻打邽、冀两地的戎族。并吞并了邽、冀两地。并于公元前687年夺取杜、郑两地。同年又灭了小虢国。进一步扩大了秦国国土。
秦武公赢说这一生南征北战,为秦国开疆扩土。为秦国的崛起,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赢说做了一个很不好的开始,他公开使用活人殉葬。
公元前678年秦武公赢说去世,秦武公赢说同母弟赢嘉夺了秦国国君之位。秦武公赢说的儿子赢白被封于平阳。
公元前677年,秦德公赢嘉迁都到雍城。迁都雍城其实也是无奈之举,自己抢了侄子的国君之位,估计也不好意待了,况且侄子就在平阳。
自秦德公公元前677年迁都雍城后,直至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都定都此地。中间历经19位国君,294年。
在这294年间,迎来高速发展期,虽然在国君的交接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这没有影响秦国向前。尤其是秦穆公时期。
秦穆公好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获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实现了秦晋之好。
晋文公姬重耳死后,秦晋联盟瓦解,秦晋开始对抗。
秦穆公本打算东进,在中原完成秦国的霸业,但是在崤之战和彭衙之战,两次被晋军击败,三将被俘,秦军全军覆没。无奈之下,秦穆公认识到秦国与中原霸主晋国之间的差距。他听从了百里奚的建议,向西发展。灭掉了西戎十二国,开辟国土千余里。
秦国声威大震,周襄王任命赢任好为西方诸侯的老大,秦国称霸西戎,国力大增。
经过294年的发展,雍城已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雍城近三百年的积累,到秦灵公时期形成了庞大的贵族集团,他们制约了秦国国君的权利,也是秦国内部继承问题混乱的主要根源。
为了摆脱旧贵族的牵制,秦灵公就决定在泾阳建立一座陪都,逐渐转移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转移过来,用迁都的方式来削弱贵族的影响力。
但是,此时真正意义上的国都还是雍城。因为泾阳也只是作为陪都的存在。
秦献公登上君位前,秦国发生了内乱,这时候通过变法强大起来的魏国,趁机派大将吴起一举夺取了秦国最为富饶的河西之地,并对秦国形成了压制之势。
秦献公继位之后,立志收复河西之地,为了收复失地,为了更好地让实现对魏国的作战,显示自己的决心。秦献公决定把都城迁到离河西之地更近的栎阳。
秦献公迁移都城,虽然为的是摆脱旧有权势贵族,更重要的是要向秦人表明态度。栎阳城跟雍城相比,更为接近河西之地。秦献公迁徙都城到栎阳城,也是要改变自己在部分秦人心中的印象。
对秦献公而言,曾是当年的太子储君,但毕竟没有继位,继承秦国大业的方式,就是篡位。再者秦献公曾经在魏国居住三十年,到底与魏人之关系有多么密切,对秦人而言,是绝对充满怀疑的。
在栎阳城建立王城,就是要向国人宣誓,秦国收复河西之地,志在必得。同时也堵住了悠悠众口和秦国贵族势力的牵绊。
但由于国力的差距,秦献公收复河西之地的目的没有达成,但在魏国居住的三十年里,他深知魏国的强盛在于李悝和吴起的变法,于是秦献公掌权后,开始了推行变法。
秦献公把蒲、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进行管理,这便是树立君权,事实上是在加强秦王力量。
虽然变法遭到了秦国贵族的反对,但是这对他儿子秦孝公有很大的影响,也为秦孝公的变法做了前期的铺垫。
到了秦孝公时期,商鞅开始在秦国大刀阔斧的变法,秦国综合实力迈了一层大台阶,商鞅看到了栎阳发展的局限性,于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决定兴建一座更能适合秦国发展的大都城。这座城就是咸阳城。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定都咸阳后,秦国对外攻势,也越来越强劲,直到秦始皇时代,一统天下。
内容如有不妥,请点击头像-私信联系小编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