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上有电影院和酒吧!这家公司用「缘分」和「冒险」赶上Uber

近几年汽车共乘强势发展,2009年Uber崛起扭转运输产业,从短距离通勤到长程接送,共乘已是许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务。中国市场滴滴打车也不遑多让,成为业内霸主!然而你知道吗?Uber在美国最大劲敌Lyft,2012年上路后快速跻身独角兽,以「减少汽车数量」为宗旨事业蒸蒸日上,并正计划一系列未来交通革命!

本文3大重点:1.从Zimride到Lyft,让城市不再为「车」而生。2.与Uber差异化:不只是点到点接送,更是缘分与故事。3. 「以人为本」的创新思维, Lyft 为不同客群量身打造服务。

创新心法:无论竞争者多强大,只要你能为客户做更多,提供独特的服务,你也能用「差异化」找到自己的优势。

1.从Zimride到Lyft,让城市不再为「车」而生

(图片来源:Pixabay)

Lyft创办人之一John Zimmer从未想过自己会以汽车共乘为终生志业,关键契机是他在康乃尔大学修的一门课「绿色城市」(Green Cities),老师提到这个世代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快速成长、城市资源和基础建设将无法负荷飙升的人口密度。

这番话刺激了Zimmer对于城市空间再造的想法,他认为人类科技进步至此,却没有好好设计自己居住的环境,美国境内城市有六到七成的土地为柏油路,31%的都市用地为停车场,而停车场内只有不到6%的车辆是经常使用,代表多数时候汽车是闲置在停车格内、「占用」都市空间!

Zimmer开始构想该如何减少城市汽车数量,直到他发现Logan Green着手经营的网站Zimride。Logan Green成长于洛杉矶,由于当地公共运输效率欠佳,人人都必须有车,否则相当不便。Logan Green在辛巴威旅行时发现,辛巴威的大众运输少又不方便,但目的地相同的人会挤进同台车一起前往,来分担运输需求。于是他有了汽车共乘的灵感,并以辛巴威(Zimbabwe)命名,在美国圣塔芭芭拉创立Zimride,让驾驶提供车内闲置的座位,而有意搭便车的人借此满足交通需求。

Zimmer和Logan Green邀约见面后便发现彼此志同道合,于是开始合作经营Lyft的前身Zimride。

图片来源:Wikipedia

(图说:Lyft两位创办人Logan Green和John Zimmer)

当时Zimride只有电脑版本,网站上主要有两项服务,汽车共乘与长距离接送,而Lyft的诞生源于两人尝试开发手机APP,没想到原先只是辅助功能的Lyft成效竟远超过Zimride,一年后透过APP Lyft每周有超过三万趟服务,甚至成功募资六千万美元!2013两人决定卖掉经营五年的Zimride,全心投入Lyft。

然而不管是Zimride还是Lyft,两人的目标始终如一──借由共乘让大众放弃拥有车辆,让居住空间以人为本、城市不再为柏油路和停车场而生。

2.不只是点到点接送,更是缘分与故事

Lyft目前只在美国营运,却有亮眼的表现与评价。2016年Lyft推出一支形象动画「Life is Better When You Share the Ride」,巧妙运用设计思考与内容行销,将自家品牌与Uber差异化。

动画描述寡妇June因缘际会下成为Lyft司机,在每次接送、与乘客的互动中,June的生活变得更活泼有趣。影片后半段让人相当惊喜:June前往接乘客Jeff时遇上暴风雪,轮胎卡在雪地无法前进,当June在汽车内孤立无援又担心失约时,Jeff透过Lyft APP得知司机June的位置,并带着伙伴前往雪中营救June!

在这支细腻又聪明的广告中,观众看见Lyft如何改变司机与乘客的生活,鼓励大众「分享」与「共乘」,后半段更凸显顾客在等待时能清楚得知司机位置的功能,彰显Lyft的服务保证。

此外,这支动画传达了更重要的讯息── 搭乘Lyft的体验,不只是一趟从A到B的接送,更是独一无二的缘份和冒险,连接着人与人的故事,漫漫车程,司机和乘客都因为这份归属感而不再孤单。

若单看运输功能,Lyft和Uber相去不远,但透过这则可爱的内容宣传,顾客对Lyft产生情感上的认同,而动画最后Lyft打上字幕「Inspired by the drivers and passengers who have made Lyft part of their story.」,更让Lyft变得生活化,也让观众觉得贴心、感动。

(图片撷取:Youtube: Lyft – June: Life is Better When Yo)

使用过Lyft和Uber后偏好Lyft的顾客表示,虽然Uber司机和车辆都相当体面专业,但Lyft让他们感到更轻松活泼,Lyft司机常准备饼干点心,有时在车上还能唱卡啦OK,每次搭乘后,乘客能依据体验给司机小费,并用Lyft APP为司机评分。

新创产业记者Alice Bonasio在多次搭乘Uber和Lyft后表示,Lyft司机明显更满意他们的公司,许多Uber司机会抱怨公司政策不断改变,虽然Uber快速成长,但司机的待遇似乎没有变得更好。而Lyft司机则认为Lyft给予他们公平待遇与尊重,甚至让他们觉得这像一个大家庭,「当我完成第1000趟驾驶时公司颁给我这个,」一位司机向Alice Bonasio骄傲展示自己获得的「Lyft 1K俱乐部背心」,而至今他已经为Lyft驾驶超过4000趟了!

无论是在产品服务、顾客体验和品牌形象,Lyft都有出色的表现,让Lyft摆脱「行业老二」的标签,成功和竞争对手做出区隔。

3.「以人为本」的创新思维, Lyft 为不同客群量身打造服务

(图片撷取自:Lyft.com)

John Zimmer在受访时表示,要使人们放弃拥有汽车,Lyft必须不断扩张服务项目以因应各种需求。

目前Lyft已有接送年长者到医疗机构的服务,考量到老人对智能型手机较不熟悉,Lyft和许多居家社区及老人照护中心签约合作,让年长者免下载APP、只要打电话到社区柜台就能叫车。针对有新生儿的家庭,汽车必须备有婴儿安全座椅,这是目前Lyft还无法全面满足的服务,也将成为Lyft未来几年的目标之一。

Lyft从广告宣传到产品服务开发,都采用「设计思考」的逻辑,考量顾客的需求与感受,更符合他们「让城市空间为人而设计」的初衷(to reinvent cities we live in so that they are designed for humans instead of cars)。

许多人认为自动驾驶蓄势待发、将威胁汽车共乘产业,面对挑战,Lyft仍秉持「以人为本」的策略,Zimmer表示自动驾驶在接下来两到三年内就能够实际应用,然而自动驾驶仍有诸多限制,例如恶劣天气或特殊路况、桥墩等,因此自动驾驶的应用并不会立刻终结人类驾驶。

因此与其将自动驾驶的开发视为威胁,Zimmer正构思如何将人工智慧、自动驾驶与Lyft现行模式结合,以满足更多方面的顾客需求,倘若成功,Lyft的服务网络将比单纯销售自动驾驶汽车来的更有价值。

当Lyft的服务网络扩张后,搭乘Lyft的经验将更舒适便利,宛如「有轮子的社区」!未来Lyft计划推出像Spotify和Netflix的订阅功能,让顾客订阅里程计划,在一定期间内、针对不同需求选择搭乘不同交通工具。

例如前往家庭旅游时,大型且配有多种娱乐视听设备的「Movie Lyft」就相当合适;搭乘Lyft前往工作或会议时,「Business Lyft」和「Work Lyft」让顾客能在车上书写或使用笔记本电脑;下班后,「Bar Lyft」则让你惬意的与朋友小酌畅聊、并安全无虞的回到家。

Zimmer进一步说明,尽管未来自动驾驶可能取代人类驾驶,除了开车,顾客体验上仍有许多机器无法取代的服务,例如「Bar Lyft」会需要调酒师、在接送病患时也需要有专人协助,人类的热情款待和温暖将持续创造更多工作机会。

Lyft在本月刚完成新一轮五亿美元融资,市值飙至75亿美元,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汽车共乘市场,期待这只有着粉色胡子的独角兽又将如何为人类、城市带来惊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