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爱萍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脾虚湿热证的经验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1.甘爱萍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脾虚湿热证的经验挖掘研究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挖掘甘爱萍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脾虚湿热证的用药经验。研究方法:(1)72例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甘教授门诊的RE脾虚湿热证患者,提取基本信息情况(姓名、性别、年龄、食管炎分级)及210首处方信息。(2)对涉及的119味中药的药名、性味归经、功效进行规范化的处理,利用Excel表对一般情况、单味药物频数、高频药物种类频次、性味归经频次进行统计分析。(3)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210首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7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8:1。发病年龄以40岁以上人群为主。RE脾虚湿热证患者的胃镜分级以B级多见。(2)单味药物:共涉及119味中药,用药总频次为3463次,单味药物用药频次排名前5的分别是白术、百合、砂仁、茯苓、浙贝母。(3)高频药物种类:功效分类统计中排名前3的是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4)四气:排名由前到后的分别是寒性、温性、平性、凉性、热性。(5)五味:排名由前到后的分别是甘、苦、辛、酸、淡、涩、咸。(6)归经:排名由前到后的分别是肺、胃、肝、脾、心、肾、大肠、胆、膀胱、小肠、三焦、心包。
(7)关联规则分析:频次最高的
5组药物组合分别是“百合,砂仁”、“白术,茯苓”、“白术,百合”、“百合,浙贝母”、“白术,砂仁”。(8)聚类分析:获得3个新的药物组合,分别为“白术,百合,砂仁,玉竹,蒲公英”、“白术,砂仁,茯苓,百合,浙贝母”、“白术,浙贝母,白及,茯苓,百合”。研究结论:经过数据挖掘以后,得出甘教授治疗RE脾虚湿热证以白术、茯苓、砂仁、百合、浙贝母等健脾、化湿、清热的药物为主,用药以甘寒、苦寒为主。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核心药物组合作用机制探讨研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核心药物组合治疗RE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取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靶点。(2)利用genecard数据库预测RE的靶点。(3)利用c ytoscape3.7.2软件绘制核心药物组合-关键化学成分-交集靶点-疾病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绘制交集靶点的蛋白网络互作图,筛选关键化学成分及关键靶点。(4)利用R软件及相关bioconductor包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结果:(1)核心药物组合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共44种(白术5种、百合7种、砂仁10种、浙贝母7种、茯苓15种)有效成分找到584个靶点。(2)疾病靶点:共得到2381个RE的靶点。(3)核心药物组合-关键化学成分-交集靶点-疾病网络图:核心药物组合-关键化学成分-交集靶点-疾病网络图中共有309个节点(包括5个药物名称、41个关键化学成分、262个交集靶点、1个疾病名称)。(4)作用于RE的关键化学成分、关键靶点:关键化学成分为β-谷固醇、豆甾醇。关键靶点为PIK3CA、TP53、AKT1、MAPK1、MAPK3、APP、HRAS、CASR、HSP90AA1、CREBBP、F2、AGTR1、MAPK8、AGTR2、CDK1、EDNRA、EGFR、ESR1、HDAC1、MAPK14、F2R、JAK2、PLCG1、PTPN11、TACR1、JUN、EDNRB、CCKBR、GHSR、HTR2A。(5)富集分析结果:共有219条GO富集分析分子功能,涉及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内肽酶活性、酰胺结合、药物结合等。共有159条KEGG通路,其通路主要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等。研究结论:β-谷固醇、豆甾醇为核心药物组合作用于RE的关键化学成分,核心药物组合主要是通过PIK3CA、TP53、AKT1、MAPK1、MAPK3等靶点作用于RE,通过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内肽酶活性、酰胺结合、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活性、药物结合等分子功能和PI3K/Akt信号通路、c A MP信号通路等对RE发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