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方五味原理之五-汤液经法五味方解

转载自新浪博客《假如明天来临》

现信学中医的都对组方很感神秘,但是有没人教授组方规则,当今中医师基本都是时方家,其组方就是常人的哪病配哪药,其方只是各种草药的堆积,毫无章法,一本烂账,往往还以几十位药的巨方而炫世欺名,误人误己。其实内经《辅行诀》已经揭示了经方的组方规则,奈何没有指引无人能真看懂,近来网上偶然看到有民间“赤脚民医”讲解汤液经法,讲解的挺好的,对于大家了解古代的经方制法很有帮助,于是借助于他的文章再补充本人破解的经方的术数图诀,再加一些补注文字帮助大家理解,相信大家能够入经方之门。

理解经方必须明晓内经五味功效:

以此功效归纳入术数模型,得出五味补泻图诀,此图乃道家秘传,陶弘景据此化出汤液经法五角图:

赤脚民医称此五味补泻为“五行颠倒诀”,古人云“明得五行颠倒颠,便是大罗仙”也。

帮助理解《辅行诀》五脏补泻方所用中草药,可以对照二十五味药精表,药精之说源自《桐君采药录 》,你会发现经方家治病都会来来去去这么几位药,这就是经方家自己的药精表,仲景必然也有。二十五味药精现代版本系张大昌追忆而成,原表如下:

此表有些错误,原文处涂改有十处,很多学者认为可以文中诸多补泻方来校正原文,但是补泻方也是张大昌追忆而成,其草药排列顺序不一定就符合君臣佐使补泻规则,因此还得多方综合得出来,目前下面这个表比较符合辅行诀方规则。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

二十五味药精如同五脏之井荣俞经合-五五二十五输穴,总辖三百六十五味药,诸病通用。犹如武林高手,只用一套太祖长拳,打遍天下无敌手。

以下是引文,蓝色字是我的补充注解:

---------------------------------------------------------------------------------------------------------------

第一方,小泻肝汤

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者。

枳实 熬,芍药,生姜,各三两。以清浆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不差,更作服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这是经方的基本法则,然如何选合适药物,必合于病脉证为是。

“实则泄之,虚则补之”胁下痛,是枳实证。腹痛,是芍药证。胁下痛引少腹,是枳实与芍药合证。枳实味酸,芍药味酸。二味酸以泻肝。

补注:可以治疗胁下痛,腹痛的有多种药,但是遵循五味法则,必须选用酸味草药,因此需要知道草药的五味属性,这步浩大工程我们的先祖神农已经替我们完成了,我们只要用就行了。酸乃金,肝欲实,以酸金泻之,此乃《难经》“木欲实,金当平之”之谓,即乙庚之意也。二味药中,根据“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那么显然枳实是君药,同分量的芍药是臣。

方中省略了一个证候,就是干呕。这是生姜证。一般标准的用语是“呕”用生姜,“干呕”是用干姜。这只是用药的一般表态式。这个省略的证,可以出现,即使不出现,也要用此方。因为泻中必有补,生姜之辛以补之,并引二味入肝中。

补注:这就组方法则的运用,你看到了辛酸甘的选用之法。学习伤寒论经方的,经常会看到一些名中医教授经方时说某经方只要有主证就可以用,不必数证具备,那么怎么辨别经方的主证和次证呢?在这里酸味入肝,必须用辛味补之,因此方中必须有辛味之生姜,不管你有没有呕的症状,生姜在方中是佐使。这里就可以看出呕是一个次要症状非主症。由此可以看到经方法度森严,主次分明,尊规矩而制。有了术数规则,看内经,看经方,你就不会觉得空泛了。大家对比后世医生开的时方,两者高下立盼,何也?时方只注重病脉证寻对应草药而不知五味配属组合也,因此时方没有主次,组方没有法度,凌乱不堪,一盘散沙。所谓“五脏方”不只是针对五脏而是包含六腑,不过以五脏为主论罢了。

这个“迫急”是一般的,不是很急,所以用芍药。没有用甘草。若是迫急无奈时,则必有甘草。这是经法的法则之一,是经法的规范表述式。若胁下痛引少腹,干呕吐涎沫,则枳实芍药干姜汤主之。 这时就不能再套用生姜了。 所以,经法只是示例,不是固定的公式。

经方是可以加减变化的,但是必须是按照经方的法则去加减变化否则有害无益。如果没有少腹痛,而是咳逆上气,去芍药,加五味子。枳实干姜五味子汤主之。枳实五味,也是二酸药,干姜是一辛药,仍然是二泻一补的结构,结构上还是小泻肝汤,所以,小泻肝汤的变化是一个方族,不是就那么一个方子,那只是示范,有代表意义的一个。

如果从方证的维度上来看,整个汤液经法体系自始至终无不贯穿这一思想。经方如同楷书一样,法则森严。而时方则如行书或草书 ,可以任意挥洒,可以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自己的风格。法则的法度森严,决定了使用上的要求的严格。一个地方不审慎,“违法”了,就可能愤事。所以近年书法大赛中写楷书的人很少,就是楷书写得稍有一点不合“规矩”或“法则”,就马上被人看出来。不能入选。而其它的书法作品则可以掩丑。经方与时方,有类于此。

第三个方面是药量。三味药都是三两,等量。古法药量,一般以三两为正,半夏以半升为正,麦冬以一升为正。三两取生数,三为生气五为死。治病是为了让人活命,不是要把人治死的。所以不用五两为正。三居东方,生气之所。古之吐纳之法,多取三数,向东方,服紫霞法等。这是数的技术,简称数术。

补注:五也是生数。经方生数成数之用并非如此,此处民医未得真谛。

生姜这味药,做为使药。它能使经脉中的水气或液态物质横向,由脉管壁向外发散。由管道内通过管道壁渗透到外面。所以,凡脉细者,绝不可以用生姜。仲景经法,凡用生姜之方,绝无脉细者,脉中的成份都跑到外面去了。脉会更细。例如,当归四逆汤中,就去掉了生姜。临床上有人随手就加了生姜。加的量小还问题不大,加的多了到三两的标准量了就坏事了。为什么呢?因为当归四逆汤,是以当归为君,当归与桂枝相遇时,当归有一种力量,能把桂枝牵引到厥阴区域来。当归的量与桂枝量相等时,就可以发挥这个作用,而一旦当归量少于桂枝,就牵引不运了,小马拉大车嘛。

生姜与桂枝的作用方向正好是垂直的。生姜是延着法线方向,向外。而桂枝是延着轴心方向,在外面看是切线方向,向前。也就是说,把血管内的血液由肝库延血管推向四末,走向毛细血管方向。当归呢,当归是专门把肝库的血引到体表层毛细血管的,所以,寒热洒洒在皮肤中,当归主之。而在当归四逆汤中,如果加了生姜,血液在桂枝作用下由肝走向体表层毛细血管的过程中,生姜横向的把一些成份散发到血管外面去了,等到了毛细血管区域的时候,就是当归区的时候,血管量就不多了,这就是生姜坏事的地方,仲景有意在桂枝汤里去掉生姜,加当归细辛木通。

补注:这里开始用西医的角度来解说草药对人体的作用。其实不必如此迎合西医,中医只用五味治病,至于分子层面对人体产生的作用可以作为医学研究去探索,但是不必非等西医确定了,中医才有信心开方。分子层面的讲解无需过多,因为你不一定能准确的描述分子层面的反映,反而致人诟病。

第二味药,芍药

芍药的作用是把血管从毛细血管端延静脉拉回到肝库里。同时,在拉回的过程中,负责清除道路上的障碍,主血痹嘛。这样一看,桂枝由动脉将血推向外,当归主毛细血管,芍药把血拉回,正好构成了一个血液循环。人身的血液正常循环了,而且在循环过程中的障碍被扫除了,在这个维度上就是健康的。

补注:对于中医来讲,我们只要知道药是什么味,能治什么症,怎么组方就行了。这种貌似“科学”解释反而误导中医学子沉迷于“科学”解释中去。

第三个药,枳实

枳实是专门主管人体管道工程的,是管道工程兵,是从管理里面,把管道疏通的。哪不通就通哪,不管是血管,还是胆管,或者肠管,从里面打通,用点强制力。所以,在打通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有阵痛,他与厚朴正好相对。

厚朴是从管道外面揉推,来实现管理濡动。他们两个一内一外,推动管道的运动。肠不蠕动的,服了之后,就激活了蠕动的活力。但是一量管道里面有实硬的东西,这样推动就很危险,人会很痛。而且东西也推动不出去。这就要用到大黄了。后面再讲这个。所以,今天讲汤液经法里面的第一方,只三味药。这三味药,把每一味的作用,以及作用路线,按照“法象药理学”来理解透了,然后再扩展出去,加减变化。与仲景的相关系列方相联系,掌握两者的共同点,也就把握了经方中这个“药证”的规律,这是经方中的一个核心技术。

补注:五脏补泻方与仲景伤寒方侧重不同,不要混淆。伤寒治外感,五脏补泻治内脏。五脏补泻用五脏脉法,伤寒用阴阳脉法。明了经方配伍方法,医者无需挖空心思寻找新奇药物,西医那种花费巨资研发新药物的做法只能是费时费力而不讨好,容易沦为谋财害命的工具。只要在古人运用了千年的本草中不断组合即可治病,熟而化之,能入神妙境界,往往平淡无奇之药就能起死回生,那些嘲笑中医没有严密逻辑的人,不遵守术数规矩的人都是无法入中医之门的。《疏五过论》曰“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福”此也!

(0)

相关推荐

  •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篇

    第77讲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篇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涉及内容也很多,特别介绍新产妇人三病,以及产后出现的腹痛.妇科三篇都涉及腹痛,这部分内容需要重点掌握.<妊娠病>篇讲 ...

  • 大医传承二 第24

    学习日志大医传承二第24-1讲排脓汤排脓散 文章重要观点或知识. 1.排脓汤方---对外周围组织的排脓 甘草28克,桔梗42克,生姜14克,大枣10个,水800毫升,煮取200毫升,温服100毫升,日 ...

  • 妇科养血安胎方论(中药方论2)

    郭老治病治系统, 本能医学三足鼎. 代谢免疫内分泌, 大系统套小系统. 离病说药不值钱, 系统思维系统观. 方系统对病系统, 对准系统说药性. 方论论及方系统, 须臾不离病系统. 两个系统成一统, 一 ...

  • 《汤液经法图》以味成方法则(1)

    <辅行诀>曰: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 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 ...

  • 中医五味原理之汤液经法五味方解

    理解经方必须明晓内经五味功效: 以此功效归纳入术数模型,得出五味补泻图诀,此图乃道家秘传,陶弘景据此化出汤液经法五角图: 赤脚民医称此五味补泻为"五行颠倒诀",古人云"明 ...

  • 汤液经法-五味无形变化图示

    汤液经法-五味无形变化图示

  • 中医经方拯救你的睡眠! | 仲圣经方医案失眠合辑(2)

    失眠在中医学中被称为「不得卧」.「不得眠」及「不寐」等,其原因大体是阴阳不协调所致!<类证治裁>载:"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寐.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

  • 我的中医经方故事连载(227)平淡无奇的方,却有奇效。

    2018.09.05作者 林佳明 五点半,刚好.去外面走了一圈,才回来读书. 道德经读了两轮了,各个章节还不能很好的串联起来,有很多理解不是很到位,不过经典每年看起来,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看了一些别的解 ...

  • 我的中医经方故事连载(97)桂枝汤类方

    我的中医经方故事连载(97)桂枝汤类方

  • 我的中医经方故事连载(80)口臭小方

    今天学习的五苓散感触颇深,从口干,小便不利的简单理解,但三焦气机的认识,更明白了五苓散的含义. 今天介绍一个口臭小方法:丁香.厚朴各1克,薄荷0.5克,金银花1.5克,加水煎成50毫升药液,分数次漱口 ...

  • 过敏性鼻炎?中医经方帮你搞定! | 仲圣经方过敏性鼻炎医案合辑

    很多朋友说,气温一变化,过敏性鼻炎立刻就犯了,每天擤鼻涕,都成红鼻头啦,该怎么办啊?那么,所谓的过敏性鼻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所谓的过敏性鼻炎,典型症状主要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部分 ...

  • 治疗感冒,选择中医经方是明智之选! | 仲圣经方感冒医案合辑(1)

    原创 仲圣经方 仲圣经方文化传播 4月10日 经方是用之千年的经典之方,至今仍然不需要更改内容而使用,而且效果一剂便知,药物又非常廉价,人人都可以负担得起,同时又真正可以将感冒治好.治疗感冒,选择中医 ...

  • 中医汤证歌诀 内科证、法、方归纳

    一.中医汤证歌诀 阴阳 阳盛清热使白虎,阴盛理中四逆阻,阳虚八味地黄丸,知柏地黄利阴虚. 阴盛格阳假热象,四逆白通急煎服,阳盛格阴四肢厥,承气荡热须急图. 亡阳大汗参附暖,亡阴独参饮自苏. 表里 表寒 ...